分享

小儿夜啼穴位疗法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18-05-22

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称为夜啼。本病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若因伤食、停食、饥饿、尿布浸湿、衣带过紧、皮肤瘙痒等原因引起者,不属本病范畴。

小儿夜啼多为脾胃虚寒,心火内盛,或惊骇所为,当以温脾散寒,清心导滞,镇惊安神为治,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有明显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方: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为稀糊状,放在伤湿止痛膏中心,外贴双足心涌泉穴及肚脐,每晚1次,连续2至3天。可引热下行,适用于脾胃虚寒及脏热心烦所致的夜啼。

二方:朱砂、铅粉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取6g,用蛋清调为稀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2至3天。可镇静安神,适用于惊恐所致的小儿夜啼。

三方:生枣仁10g,捣碎,置伤湿止痛膏中心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2至3天。可养心安神,适用于心肝血虚所致的夜啼。

------------------

按摩是治疗小儿夜啼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流传过程中累积了可观的经验,父母如能把握按摩技术,会对“夜哭郎”有非常好的疗效。

按摩方法:在4分钟内,用食指或者中指分别按揉背部脾俞,胃俞,肝俞,胆俞穴30-50回;在2分钟内,用食指或者中指腹面按揉大鱼际与小鱼际的交接处60-100回,为避免擦伤宝宝的皮肤,可以将黄酒或者滑石粉涂在皮肤上;在4分钟内,用食指或者中指分别点按神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穴60-80回;在7分钟内,用食指或者中指分别按揉推心经,肝经,小肠,脾经,外劳,三关,小天心穴60-80回。

小儿夜啼进行穴位疗法时,需要轻揉背部的身柱或者胸部的鸠尾,腰部的肾俞等穴位位,使小儿的精神得到放松。对小儿进行指压用力不要过大,以压体重计的重量为500至1000g左右为适当的指压力量。

(1)鸠尾:在心窝上方的胸骨下端稍下之处。让小儿仰卧,医者配合小儿呼吸的节奏,以双手拇指指压其心窝上方。小儿在床上闹情绪时,以螺旋方式轻轻摩擦。

(2)身柱: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双手拇指轻轻指压,或实施针灸也有效。治疗幼童诸症状时,指压时用力不宜过重。

(3)肾俞:位于腰部。穴位找法:和侧腹最下面的肋骨前端同高度的背骨为第2腰椎。位于第2腰椎的两边约2个指幅之处为肾俞穴。让小儿俯卧,医者以双手拇指轻轻指压穴位。

偏瘫康复‘省钱’秘方(原创)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偏瘫康复‘省钱’秘方(原创)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