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期客家摇篮宁都---客家综述(2)

 资金长阳 2018-05-22


第三节 宁都在客家民系中的地位

纵观赣闽粤三省客家大本营形成发展的历史,海内外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客家大本营孕育于赣南,成熟于闽西,发展于粤东。有的学者称赣闽粤边区为“三江流域”,即江西的赣江、福建的汀江、广东的梅江。综观三江流域的自然概貌、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状况,证明“三江”构成赣南、闽西、粤东形成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成长发展过程有明显的时序性:先赣南、再闽西、后粤东。赣南这片青山秀水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地,或称为发祥地。

这里说的赣南,包括现在赣州市17个县(市)和1个区,总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客家人近700万人,占总人口的96%以上。赣南,古代称虔州、赣州,地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历史上“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是古中原联结闽粤边境的枢纽。从客家先民南迁路线来看,主要有两条通道进入赣南:一是水路,二是陆路。中原汉民沿长江到达中下游地区,进入富庶的鄱阳湖区,而鄱阳湖紧连赣江,溯江而上,经庐陵进入虔州(即赣南)。赣南是江西的南大门,这里南横五岭、东接武夷、西倚罗霄,三条山肪均为赣闽粤的最高山系,海拔都超过一千米,而赣江自南向北流入长江,连结中原,因此赣南古代是中原与闽粤两地沟通的咽喉孔道,自然环境相对封闭,中原南迁汉民为求安,择此为理想的“宝地”。

宁都位于赣南北部,赣江支流梅江游,总面积4053平方公里,现辖26个乡镇,347个村委会。1999年底总人口70万人。面积和人口约占全赣南的10%。《宁都直隶州志》曰:“赣属邑,阳都为大,幅员之广,财赋之繁,衣冠文物之盛,甲于诸邑。”宁都历史悠久,在肖田、琳池、洛口、黄陂、刘坑等地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夏商时,赣南为扬州域,后依次属吴越楚,先秦时是古越人生息之地。汉高祖六年,宁都全境属雩都县域。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析雩都县东北陂阳乡置阳都县,这是宁都设县初始名称。西晋太康元年,以安宁之意,改名宁都县。南北朝析置虔化县,其后宁都、虔化几度分合,至南宋绍兴复称宁都县。元朝曾升为宁都州,辖瑞金、石城两县(石城于南唐保大十二年由场升为县,置县之前属宁都县辖地)。民国二十三年曾设第十二行政区于宁都,辖宁都、石城、瑞金、兴国、会昌、雩都、广昌等七县。新中国初期,曾设宁都专区,除辖上述七县,还增辖寻乌县。宁都东、西、北三面环山,东部属武夷山余肪,西部和北部边界为雩山山肪,海拔均在800米以上,最高峰为西北部的凌云山,海拔1455米。中部和南部丘陵岗地交错。古代的宁都,山多人稀,交通闭塞,林木茂密,土地肥沃,可垦地遍地皆是,加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堪称是南迁客家先民理想的避乱和生息繁衍的天然乐土。

宁都处于古驿道三叉路口,东经石城可进入闽西宁化石壁;南经瑞金、会昌可通往粤东梅州各地;西经兴国、雩都可达赣州,越过梅关,到达粤北南南雄各地。而中原汉民除了溯赣江而上迁入赣南,另一条通道就是从陆路经抚州的乐安、宜黄,吉州的永丰、右水进入赣南北部,首先徙居宁都(含石城)。从大量的谱牒和古墓证实,客家民系中唐宋时期的“老客”大多沿此条路线经赣南北大门迁入宁都。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宁都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客家先民早期聚居地,遂成为早期客家摇篮地。

古代宁都设六乡,分为北部上三乡:清泰水、怀德乡、太平乡;南部下三乡:安福、仁义乡、平阳乡。上三乡与下三乡客家历史、民俗、语言有明显差异。“老客”在上三乡居多,“新客”则在下三乡占多数,且看宁都客家部分姓氏迁徙表:

 

宁都客家部分姓氏姓氏迁徙表

表一

迁入地

年代

定居地

迁出

年代

迁往地区(不含海外各地)

河南颖川

晋代

肖田桴源

唐末

汀州、上杭、石壁、永定、大埔、梅州、韶安、紫金、和平、连平、广西、四川、深圳等

山东 抚州

东晋

宁都南桥岭

 

闽、粤

山西 浙江

唐贞观

县城西门

鹅鸭塘

北宋

石壁、上杭、莆田、五华、陆丰、泉州、建宁、梅州、长乐、兴宁、大埔、南靖、安溪等

山东山蒙

唐贞观

赖村蒙坊

宋代

广信府、玉山、太和、永丰、于都等

山东 虔州

唐咸亨

员布

北宋

建宁、梅州、潮州、湖广等

太原 浙江

唐开元

县城

唐末

石壁、上杭、清流、连城、平和、兴宁、大埔、梅县、惠阳、五华、潮阳等

河南洛阳

唐开元

洛口灵村

唐贞元

邵武、建宁、石壁、上杭、梅县、蕉岭、兴宁、大埔、饶平、莆田、韶安、永定、四川、湖南、湖北、广西、安徽、浙江、河南等

山东 建棕

唐开元

小布梨树排

 

待查

河北 湖南

唐开元

洛口韶坊

五代

南康、石壁、上杭、永定、嘉应、莆田、漳州、兴宁、潮州、始兴、南靖、广州、龙川、广西等

山东 乐安

唐天宝

东韶

北宋

宁化、汀州、揭阳、兴宁、平远等

河南开封

唐天宝

湛田

 

 

河北 吉水

明成化

赖村

明清

广州、台湾、广西桂林、四川茂州、陕西榆林、云南、贵州等

河南 抚州

唐乾元

洛口

宋代

建宁、宁化、浦城、永安、长汀等

河南 抚州

唐元和

蔡江双溪

北宋

宁化、汀州、上杭、永定、平远、梅州、南雄、广州、五华、兴宁等

陕西西安

唐宝历

东韶

北宋

石壁、宁化、上杭、梅县、五华、平远、蕉岭、丰顺、揭阳、大埔、陆丰、惠阳、兴宁等

山东   浙江

唐中期

肖田带源

北宋

宁化继迁闽、粤等地

山东 抚州

唐元和

石上斫柴岗

宋仁宗

雩都继迁福建、广东

山西   洪州

唐文宗

县城

宋代

江夏、惠州、程乡、长宁、大埔、增城、梅县、潮州等

河北 石城

唐会昌

黄石营底

南宋

广东增城

河南陈留

唐中和

县城

北宋

石壁、永定、武平、始兴、大埔、兴宁、蕉岭、南雄等

西安 抚州

唐末

东韶琳池

宋代

宁化、永定、武平、始兴、大埔、兴宁、蕉岭、南雄等

陕西西安

唐末

安福马迹

宋代

汀州、上杭、温州等

 

迁入地

年代

定居地

迁出

年代

迁往地区(不含海外各地)

中原 豫章

唐末

东山坝大布

北宋

石壁、汀州、上杭、兴宁、大埔、揭阳、长乐、惠州、博罗、梅县、蕉岭

金陵 永丰

唐末

小布、黄陂

南宋

宁化、长汀、上杭、兴宁、龙川、五华等

安徽 金陵

唐末

肖田坪湖岭

宋代

石壁、漳浦、南安、蕉岭、大埔、始兴等

甘肃 浙江

唐末

洛口厚田

南宋

经石城迁闽、粤

河北 金陵

唐末

石城乌都陀

南宋

闽、粤

庐州 兴宁

唐末

青塘

宋代

闽、粤

江苏 永丰

后唐

蔡江山梨

宋代

宁化、兴宁等

山西 豫章

后唐

大沽牛角湾

南宋

宁化、漳州、惠州、邵武、永安等

徐州 南昌

后唐

石城

宋末

上杭、宁化、永定、连城、丰顺、梅县、陆丰、蕉岭、潮州

江苏 乐安

北宋

肖田肖坊

南宋

汀州、宁化、兴宁、南雄等

山东 乐安

北宋

东韶芒东坑

明代

宁化、平和、揭阳、大埔、仁化等

河南 永丰

北宋

黄石璜村

南宋

待考

河南 乐安

宋乾德

小布邓角脑

元代

宁化、清流、南安、漳州、南雄、四川、贵州等

河南 九江

宋仁宗

钓峰

南宋

宁化、上杭、汀州、梅县、平远、兴宁、大埔等

甘肃 永丰

宋景

洛口姜坊

待考

 

河南 浙江

北宋

西门鹅鸭塘

南宋

宁化、梅县、揭阳、大埔、饶平等

河南 吉水

北宋

会同下村

 

待考

山西 永丰

北宋

小布坪上

 

待考

甘肃 抚州

北宋

青塘艾屋

 

待考

河南 乐安

北宋

长胜上布

 

待考

河南 南丰

南宋

肖田吊岭

 

待考

陕西 乐安

南宋

黄陂草陂

 

待考

河南 广昌

南宋

石上池布

 

待考

河南 乐安

南宋

田埠马头

 

待考

河南 洪都

南宋

刘坑文坊

明代

清流转徙闽、粤等地

陕西 南昌

南宋

东韶坑头

 

待考

冀州 江苏

宋嘉定

县城

南宋

石壁迁往闽、粤等地

 

南宋

县城

 

待考

 

由于客家先民较早聚居宁都,所以人口比邻县相应增长较快。从南宋淳熙年间的户籍人口统计显示,当时宁都已有63963人。而早于宁都建县430多年的雩都县是48944人,与宁都同年代建县的兴国县是42528人。邻近的几个纯客县南宋淳熙至宝庆间的户籍统计:瑞金县37818人,会昌县304727人,安远县据九十年代初调查统计,宁都共有450个姓氏,其中130多个属客家,而全县大约有4500多个村庄,其中由“老客”始建和扩建的村庄就有3700多个,占全县总村数的85%。“南背朝至宋末,这一时期迁入赣南东北部的居民较多,中南部较少。外地迁入居民建立的村,赣县仅有83个,占全县总村数的2%,南康仅有23个。而宁都则有880个村,占全县各时期外地迁入建村总数的20%,其中40多个姓氏后来不断繁衍发展,分布到全县80%的村庄,成为宁都县的基本居民。①这在赣南及闽西、粤东各县邑是绝无仅有的。另外,县内只有800多个村庄是明清时期从福建、广东迁来的“新客所建,且大多分布在下三乡。正如康熙年间魏礼所说:“阳都属乡六,上三乡皆土著,故永无变动。下三乡佃耕者悉属闽人,大都福建汀州之人十七八,上杭边城居二三,皆近在百余山僻之产。”②魏礼所说上三乡皆土著,即从中原迁入的汉民,居住数百年之后,由客变为土著。下三乡的佃耕者基本上是来自外省的“新客”。据地名普查统计,明清时宁都的“新客”主要是从福建宁化、邵武、建宁、上杭、汀州、清流、连城和广东梅县、兴宁、平远迁入。有少部分吉安、永丰、乐安、宜黄、南城及本地区迁入。

宁都“老客”的源流历史和迁徙轨迹,基本上是从中原直接迁入或辗转从赣抚、吉徙入,在宁都定居后,少则几代,多则十几代再迁往福建、广东和海外,蕃衍成为客家著姓。下图是宁都客家迁徙主要路线示意图:

    作者:bjhakka 来源:宁都政府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