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鞭 马铃铛 马箍嘴

 渐近故乡时 2018-05-22

  

选自《这里是白城》

吉林省地方志资源开发立项项目


——


  过去白城农村使用的都是四挂马车,一匹马在车辕子里驾辕,前边三匹马拉套。里边的叫“里套”(白城人叫“打里”),中间的叫“传套”,外边的叫“外套”。由于前后距离长,所以车老板赶车时必须使用长马鞭(白城人叫“大鞭”)。大鞭的鞭子是用皮条拧的或编的,末梢拴一根皮鞭梢。大鞭杆由三根竹竿拧在一起,下方插入一根长木杆,并用皮条紧紧拧在一起,长三米多,加上鞭长能打到前边的马头。农村一个好的车老板赶车时轻易是不会用大鞭抽马的,只是拿起大鞭快速甩动,它就会在空中发出脆响。美国科学家最近为这一常见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鞭子甩动中形成的环状结构速度达到了音速而产生声震,这是鞭响的真正来源。马儿听到大鞭的响声,便驾车前进了。但马要是不听话或偷懒不拉车,车老板就会给它一鞭子。好的车老板是讲究鞭法的,一鞭子下去,准确打在马的嘴丫上,嘴丫子挨上鞭子就会出现一道血印,非常疼,挨鞭子的马就乖乖听话了。孬车老板子不会下鞭子,打不到要害,不但马不害怕,不小心还会打瞎马的眼睛。特别是过沟沟坎坎或车打卧时,车老板子的鞭法很主要,鞭子一挥叫齐套,顺利通过,否则,车轮就陷进去了。



  马车戴上马铃铛,那“哗哗哗哗”有节奏的铜铃声,就是乡村最悦耳的交响曲。马铃铛都是铜制的,外形多为兽面虎头,它挂在马笼头的皮条上,中间一缕红缨,两边各挂五六个小铜铃,下边挂一个大铜铃,戴在马头上煞是好看。马铃铛有两个作用,一是怕马惊吓“毛车”,尤其是新上套的马,戴上马铃铛就听不到惊吓的声音了;二是美观有节奏的拉车。那时送姑娘娶媳妇的马车都戴马铃铛,车没进村,铃声就传进来了,人们便出门迎亲。马铃铛响了千里,希望便寄托了千里,马铃铛响了千年,希望便流传了千年。


  马箍嘴是戴在马嘴上的用具,它是防止马在趟地时偷吃庄稼苗和马在拉磨拉碾时偷吃粮食的,对咬人的马也要戴上马箍嘴煞煞它的野性。马箍嘴是用铁丝拧的或用柳条编的,上边拴个绳往马头上一挂,马就啥也吃不到了。过春节时,村里扭大秧歌,很多人头戴马箍嘴插上假花,系上红绿绸子,扭起来特别搞笑逗人。儿童们做游戏时,也戴上马箍嘴当钢盔装作敌人。那年月,家里穷,有时买来点好吃的防止老鼠偷吃,就用马箍嘴装上挂在仓房的檩子上,老鼠不能偷吃,小孩子也够不着,马箍嘴不仅“箍”住了马的嘴、老鼠的嘴,竟然也“箍”住了淘气孩子的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