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刀治疗(下)

 中医执业针灸 2018-05-22

脊神经根

脊神经根的组成

    脊神经根有31对、即颈8对、胸12对、腰5对、骶5对和尾1对。每一脊神经都由连于脊髓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联合而成。

    脊神经的后根,以连续排列成行的根丝附着于脊髓的后外侧沟。人类的后根较前根粗大,这是由于后根的根丝较多,直径较大所致。后根纤维的数目5倍于前根,前根平均约含20万条,后根则含100万条。但第1颈神经及尾神经的后根则特别细小,或缺如,其脊神经节亦多不存在。

    后根内的神经纤维直径大小不等,其中粗纤维有髓鞘。在有髓纤维间,夹有多数成束的无髓纤维及带菲薄髓鞘的细纤维。有髓纤维与无髓纤维的比例,各后根内均不一致。粗大的有髓纤维,是来自肌和腱内触压觉感受器的传入纤维,细小的无髓纤维及有薄髓鞘的纤维,为温度觉和痛觉的传入纤维(如下图)。后根内主要为传入纤维,但有人提出,还含有来自脊髓中间带细胞发出的传出纤维。这种纤维认为是副交感性的,经后根沿脊神经,分布于皮肤及血管,有使血管扩张的作用。

    脊神经节位于脊神经后根上,呈纺锤形膨大,长4~6mm,它的大小常与其所在脊神经后根的粗细成正比。此神经节一般位于椎间孔内,在后根硬脊膜鞘之外。但骶及尾神经的脊神经节,则位于椎管内,骶神经节包于硬脊膜鞘向外侧的延长部中,尾神经节则包在硬脊膜鞘内。第1颈神经节(如有此节存在时)与第2颈神经节,则各位于C1、2的椎弓上方。

    脊神经节(如下图)的表层, 


包以结缔组织囊,自囊内面发出结缔组织小梁进入节内,形成网状结构。由结缔组织小梁引进血管,使该神经节得到丰富的血液供应。节内包含许多感觉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其中以假单极性神经节细胞为数最多。细胞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球形,大小很不一致,可以分为3种,即小细胞、中细胞和大细胞。大细胞发出粗大的有髓纤维,小细胞发出有髓及无髓的细纤维。其中除单极性细胞外,尚有中等大的及小型的多极细胞,有3~8个突出。双极性细胞则为数甚少。

   假单极神经元    有1个神经突,在离胞体不远处,分为2支,形如“T”或“Y”状。其中1支较细,入脊髓内,为中枢突,另1支粗大,为周围突,向周围分布至感受器。其中枢突组成脊神经后根,穿硬脊膜后,由单干分裂成一列根丝。这些根丝垂直排列呈扇状散开,列于脊髓后外侧沟内。每条脊神经后根的根丝,先组成内侧及外侧两股,然后入脊髓。在脊髓内分为长的升支及短的降支,分别上升或下降,各止于不同水平灰质内的细胞。

    在自脊髓至脊神经节一段的后根中,有散在的或集合成群的神经细胞,如小神经节状,称此为迷走脊神经节。一般在腰、骶神经后根及上部颈神经后根中常有存在。

    脊神经前根主要有脊髓前角细胞发出的躯体运动纤维组成,分布于骨骼肌。胸部及腰上部的脊神经前根内,有来自脊髓灰质侧柱内的交感性内脏运动纤维。第2~4骶神经前根内,有来自脊髓灰质中间带细胞的副交感性内脏运动纤维。交感神经的纤维,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骶部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布于盆内脏器、结肠左曲以下的肠管及生殖器。前根内的纤维,主要为粗大的及小的有髓纤维,并有少量中等大的有髓纤维及较少的无髓纤维。这种粗大有髓纤维为躯体运动纤维。细小的有髓纤维可能有2种不同功能:一种为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纤维;另一种为维持骨骼肌肌张力的运动前卫(γ纤维)。而前者仅存在于胸部、腰上部及骶部(第2~4骶神经)的前根内。后者为脊髓前灰柱内小卵圆形细胞发出的纤维,经前根及脊神经,分布于骨骼梭的梭内肌纤维。这种纤维有维持肌张力的作用,与粗纤维所产生的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运动则有所不同。

    近来研究表明,脊神经前根内亦有传入纤维。这种纤维为一些细小的有髓纤维及细小的无髓纤维,来自脊神经节内的细胞,其中枢突经前根如脊髓,传导痛觉。有人认为某些患者施行后根切除术后仍有痛觉,可能由于有一部分传入纤维从前根进入之故。

    脊神经前根纤维,自宽而不明显的脊髓前外侧沟穿出,是几根根丝并排着(成2~3不规则行),而不如后根排列的整齐如线。(如下图)

 

(脊神经根结合成脊神经模式)

    前、后根汇合,形成混合性的脊神经总干,内含:①躯体穿出纤维:支配骨骼肌的活动。②躯体穿出纤维:传导来自皮肤的痛、温、触、压觉和肌肉、关节与韧带的本体感觉。

③内脏传出纤维:仅见于T1~L3和S2~4前根内,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④内脏传入纤维:分布于心血管和内脏的感受器,传导内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

    后根切断后将会阻断感觉冲动的传入和某些段间反射。由于皮质支配区的重叠,只切断1根不会导致明显感觉减退,必须连续破坏3根才会有皮区的完全感觉丧失。切断后根阻断肌张力的段间反射,将会导致有关肌肉张力降低或丧失,但仍能收缩。脊神经前根切断后,有关肌肉不能运动而萎缩,如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前根损伤,手的小肌群即萎缩瘫痪,不能随意运动。若损伤其中的内脏传出纤维,也将产生相应的自主神经症状。

二、脊神经根的粗细和方向

    脊神经根的粗细,各部不一。颈神经根通常上4条细小,下4条粗大,前根与后根粗细的比较,一般后根较前根粗约3倍。后根各个根丝又较前根的根丝粗大。但第1颈神经例外,其后根小于前根,并有8%可缺如。第1、2颈神经的根短,接近水平穿出椎管,第3~8颈神经根向外下斜,其长度和斜度向下逐渐增加,但从脊髓附着平面到其穿出点的距离不会超过一个椎骨的高度。

    第1胸神经较大,其他的胸神经根小。胸神经后根仅比前根稍大,根的长度从上往下逐渐增加。下部胸神经的根贴着脊髓下行,到其穿出椎管处,下行距离至少等于2个椎骨的高度。

    下腰神经和上骶神经的根最大,其单个根丝最多。尾神经根最小。腰、骶、尾神经根下行到其各自穿出椎管处,依次逐渐增加其斜度,它的长度也迅速增加。在L1下缘平面脊髓圆锥以下,这些根丝围绕终丝共同形成马尾。

    脊神经前、后根合成1干后,第1颈神经穿行于枕骨与寰椎后弓之间,经椎动脉沟,在椎动脉下侧穿出。第2~7颈神经,经相应椎骨上侧的椎间孔穿出。第8颈神经经C7~T1的椎间孔穿出。自第1胸神经以下的各脊神经,都由相应椎骨下侧的椎间孔穿出。极少数情况下,1个椎间孔内可以通过2个神经根,这种畸形如果发生在比较窄小的L5~S1间的椎间孔,神经受压的可能性就更大,临床常表现为坐骨神经痛,有时与椎间盘突出不易鉴别。

三、脊神经根行程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离开脊髓后,即横行或斜行穿过蛛网膜下隙,到达其相应的椎骨平面。在此,前、后根分别穿出蛛网膜囊和硬脊膜囊,然后行于硬膜外隙中。脊神经根在硬膜、蛛网膜囊以内的一段,可称为蛛网膜下隙段,穿出硬脊膜囊的一段,称为硬膜外段。

    脊神经根离开脊髓时即包上1层软膜,当穿出蛛网膜、硬膜囊时,又带出蛛网膜和硬膜形成1鞘。有人认为在前、后根合成脊神经处,这3层膜与脊神经的神经内膜、神经束膜和神经外膜相延续。

    沿神经根周围延伸的蛛网膜下隙一般到脊神经节近端附近即封闭消失(如下图),


脊髓的被膜与神经根的关系

不与脊神经中的神经周围间隙和淋巴管相通。但有时也有变异,可伸展到脊神经节的远侧或脊神经近侧部。这在临床上有一定的重要性,当在脊柱旁注射时,注射药物有可能进入蛛网膜下隙内。

    脊神经根蛛网膜下隙段比较松弛,特别在终池内的腰、骶神经根稍呈波形弯曲,允许其因脊柱运动而脊髓少许移位时,有一定的伸缩。

    脊神经根的硬膜外段较短较直,外面包有蛛网膜与硬脊膜延伸形成的鞘。硬膜鞘紧密连在椎间孔周围,借此固定硬脊膜囊,也保护鞘内的神经根不受牵拉。但此段在椎间孔处最易受压。椎间孔垂直径较长,而水平径则较短。水平径仅比脊神经根鞘大,当有椎间盘退行性变,向一侧突出,椎间关节炎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时,可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而产生症状。

    颈神经穿出椎间孔时,直接经过其穿出平面椎间盘的后外侧面,因颈神经由相应椎骨上方穿出,当颈神经因椎间盘突出而受压时,受压颈神经的序数比突出的椎间盘的序数多1位。腰椎间孔垂直径长,腰神经穿出经过椎间盘上方椎体的后面,故椎间盘突出不会压迫同一平面穿出的神经。腰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时,使硬膜外隙变窄,压迫硬膜内面下行靠外侧的脊神经根。如L4~5椎间盘突出,压迫的是第5腰神经,或第5腰神经和第1骶神经(如下图);如突出较多,可以压迫更多的马尾神经。

   

 

    通常认为脊柱前屈或后伸时,椎管内的脊髓和硬膜则向上或向下移动。Breig在研究时,未看到这种情况。他发现当脊柱前屈时,脊髓、硬膜和神经根都变直;脊柱后伸时,椎管缩短,脊髓也缩短(横径同时增加),硬膜皱褶,神经根松弛。这种现象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意义。当突出的椎间盘顶着神经根而尚未造成压迫时,某些动作使脊柱前屈拉直神经根,可产生疼痛。有些作者指出,脊髓和硬膜因脊柱屈伸而运动时,既有成褶也有滑动,以滑动为主。

 

 

 

 

 

肩上型椎间盘突出、腋下型椎间盘突出

加入腰椎间盘突出症中
腓总神经腓骨头腱弓卡压症
为什么仰卧平躺时容易出现疼痛,而侧身弓背(弯腰)时疼痛缓解?
为什么腰痛的病人坐位时,在疼痛的部位放一个东西垫住,疼痛明显缓解?
这是因为平卧时腰椎变直,这样腰椎的生理性往前突的几节腰椎就往后移,使这几节腰椎之间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被动拉长,久之便受损伤,造成疼痛。坐位时也同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