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 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10046 (本文仅供参考)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将观察病例分为针刀治疗组78例,针刺对照组40例。对两组临床疗效及即时止痛效果进行评定。结果:针刀组治愈60例(76.9%),显效10例(12.8%),好转5例(6.4%),无效3例(3.9%),总有效率96.1%;针刺组治愈20例(50.0%)显效9例(22.5%),好转6例(15.0%),无效5例(12.5%),总有效率87.5%;针刀组临床总疗效优于针刺组(p<><>结论: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症疗效显著,即时止痛效果优,临床总疗效优于针刺法。 【主题词】针刀,针刺;梨状肌综合症 梨状肌综合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目前有针刺、穴位注射、推拿等。笔者多年进行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症的临床研究,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118例梨状肌综合症患者,来源于南京市鼓楼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针刀组78例、针刺组40例。针刀组中,男性55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2岁,平均38.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0年,平均3.5年;病情等级:轻度7例,中度15例,重度56例。针刺组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3岁,平均38.8岁;病程最短2.1个月,最长10年,平均3.6年;病情等级:轻度4例,中度8例,重度28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推拿学》[1]诊断:(1)大多数患者有外伤史,部分有受凉史。(2)患者自觉患肢变短,行走跛行。单侧(多见)或双侧臀部深层疼痛伴大腿后侧和小腿外侧放射痛,重者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患者呈胸膝卧位,夜不能眠。腹压增高时(如咳嗽、喷嚏等)可使疼痛加剧。偶有会阴部不适、小腿外侧麻木。(3)梨状肌体表投影区深层有明显压痛,可触及梨状肌成条索状隆起、钝厚,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在600以前疼痛明显,病程较长者可有臀部肌肉松软、肌肉萎缩。 1.2.2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年龄24-63岁,性别不限;(3)签署知情同意书,能按医生要求完成治疗者。 1.2.3 排除标准:(1)腰椎间盘突出症、臀上皮神经损伤有类似症状者;(2)合并有严重感染者或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3)不能坚持治疗者,无法判断疗效及资料不全者。 凡符合以上纳入和排除标准并确诊为梨状肌综合症者均属于观察对象。 2、治疗方法 2.1 针刀组 (1)定点:取髂后上棘为A点,尾骨尖为B点,股骨大转子尖为C点,AB二点连线的中1/3部分与C点的连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即为梨状肌的体表投影。在此投影范围内寻找压痛点、硬结及与梨状肌肌纤维走行一致的条索状物作为进针点,用龙胆紫作一点状进针标记。 (2)操作:患者俯卧位,术区按西医外科手术要求常规消毒、铺巾,医者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选用汉牌3号针刀,垂直于局部皮肤,刀口线与坐骨神经走行一致,快速刺入皮肤达皮下组织层,然后缓慢深入,当出现第2个突破感、患者有明显酸胀感时,表明针刀已到达梨状肌病灶部位,此时需将针刀刀体作“十”字型摆动3-4下(钝性摆动剥离,可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患者出现非常明显的酸胀感或向下肢的放散感即可,出针按压3分钟以防出血,无菌纱布或创可贴外敷治疗点。每5天治疗1次,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2.2 针刺组 (1)选穴:环跳、秩边、阿是穴、承扶、委中、阳陵泉、飞扬。 (2)操作:进针处75%酒精常规消毒皮肤,用华佗牌30号1.5寸-3寸不锈钢毫针,快速进针,行针得气后,补虚泻实。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活动正常,随访一年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活动接近正常,劳累后微痛或轻度不适;好转:症状体征及功能活动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比较两种疗法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X2=9.34,p<> (2)即时止痛效果比较 两组均以第一次治疗后的效果作依据。止痛效果分为:即效:疼痛即刻完全消失;显效:疼痛明显减轻;好转:疼痛有所改善;无效:疼痛未减轻。见表2。 表2 两种疗法即时止痛效果比较 例(%)
表2可见,两组即显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X2=14.22,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针刀组的即时止痛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组。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梨状肌综合症又称梨状肌损伤,是由于间接外力如下蹲、跨越等使梨状肌受到牵拉而造成撕裂,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痉挛,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本病属祖国医学“痹症”,“臀部伤筋”范畴,多因局部扭伤或感受外邪,气血瘀滞经脉,“不通则痛”所致。 针刀疗法是将针刺疗法和手术松解法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新的医疗方法,一方面利用针的作用,活血化瘀,疏经通络,“通则不痛”,另一方面利用刀深入到病变部位,对卡压坐骨神经的梨状肌组织直接进行剥离松解,可立即解除坐骨神经的卡压症状,同时亦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炎症迅速吸收,消除对神经纤维的化学刺激,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即“以松至通,通则不痛”。由于被松解的组织若要再次粘连、挛缩、卡压而引起症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而远期疗效亦十分理想。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症损伤小,痛苦少,方法简单,成本低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邵铭熙主编.实用推拿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5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