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阔3间,进深3间,总长15米,这大殿符合《营造法式》的记载

 思明居士 2018-05-22


面阔3间,进深3间,总长15米,这大殿符合《营造法式》的记载应县净土寺是2006年入选的第六批全国文保,也是应州城内与木塔毗邻的国宝,两者完全可以一起参观。相比于木塔的熙熙攘攘,净土寺则显得冷清的多。虽然它现在仍是应县佛教协会所在地,但这庙的规模却着实不大。

寻访实拍

一、文中看物:金代大殿

净土寺的大雄宝殿是金代遗构,也是当前整个寺院唯一的金代建筑。

其他的古建都到哪儿去了?在建国后被拆掉了,咱们后面说修缮的时候会专门提到这一段不堪的历史。

这座大殿经过了金代大定、明代景泰、成化、崇祯和清代同治共三处五次重修,原貌依然,高度还原了金代木构的特点。面阔3间,进深3间,总长15米,这大殿符合《营造法式》的记载

其他建筑被系数拆掉

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平面呈呈方形,迎面长约有15米,宽度并不大。当心间稍微宽点,两侧稍窄,无环廊(副阶)周匝。

大殿的兴建遵循了北宋《营造法式》的规定:

首先是“单槽做法”:室内所用柱子较少,只有后槽用了两金柱,之间砌筑扇面墙,平面上的柱子成网,采用了“移柱造”和“减柱造”的做法,殿内的空间还算是宽裕,也决定了梁上的梁架结构。面阔3间,进深3间,总长15米,这大殿符合《营造法式》的记载

柱网结构图

简言之:这座殿挺小,但也属短小精干。

由于殿内通体采用了天宫楼阁和藻井,所以梁架结构只能从两侧墙体上看到,在加上当时已经是北京时间5点多,殿内光线昏暗,拍摄难度极大。面阔3间,进深3间,总长15米,这大殿符合《营造法式》的记载

梁架基本看不到

大殿采用厅堂造,整体为抬梁式结构,用六架椽乳伏对四椽付造法,通檐用三柱。

殿内柱子升高到了平椽之下,下层乳伏和明柎都插入内柱柱体,蜀柱上安置有斗拱。

脊椽下有通长的替木,两侧有叉手,中举折的举高和前后撩檐枋的中距比例约为1:3,符合辽、金的通行做法。

从正面角度看,这座殿也有自己的特点。

它的外形比较简单,单檐歇山顶,台明现在的高度只有15公分。当然,这不是说原有建筑就是如此规格,而是解放后周围的老房子都被拆除了,当时的废土就顺势铺在了院中,导致地面整体抬升。

面阔3间,进深3间,总长15米,这大殿符合《营造法式》的记载

飞檐与斗拱

大殿尚有琉璃剪边,屋顶坡度平缓,戗脊坐有四位仙人,形态特异,栩栩如生。

檐下的斗拱不及唐宋时期复杂,采用四铺作,昂尾上托下平椽,上面还遗留有精美的彩绘,前檐设有补间铺作两朵,柱头斗拱和补间的斗拱两者几乎相同。

二、扒一扒文物背后的古建冷知识:

很多人都关心:金代工匠的做法又有哪些特殊在之处呢?

泥道栱、瓜子拱、令拱三者体量基本相同,是金代斗拱的一个显著特色,而普拍枋和阑额呈垂直交叉的“T”字也是早期金代建筑的一个特点。

面阔3间,进深3间,总长15米,这大殿符合《营造法式》的记载

结构图

柱子的收分不算大,角柱的侧脚还算清晰,两侧的升起并不明朗。

从整体比例来说:斗拱约有一米高,占柱高四分之一,比唐宋时期的比例大大下降(当时约有1:3)。辽金时期,当心间和柱子高的比例一般等长,但是一般柱子不会高过间宽,即《营造法式》中所说的“株高不越间广”。

面阔3间,进深3间,总长15米,这大殿符合《营造法式》的记载

斗拱比例

这样的大殿造法,能让佛殿的正面拉的更长而不是更高,整体上营造成敦实、厚重、沉稳的感觉,契合佛寺的定位。

当然,这指的仅是晋北做法,在山西南部则通行另一标准,咱们以后会逐渐讲到。

据资料记载,净土寺原有规模挺大,全寺分为两条轴线分布。

原来的布局,在山门之后有金代舍利塔一尊,五层五座,八角串柱顶,十分精致,但最终毁于1969年的城市扩建。面阔3间,进深3间,总长15米,这大殿符合《营造法式》的记载

殿前的石幢

在当时,大雄宝殿只是庙宇的前本身,后面还有寝殿、臧经楼等,当时都在应县城墙的北面。明初,应州城缩减规模,将它截成了两段,后来就荒废了。

也就是说,这是一座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寝殿、藏经楼、佛堂、石塔等构成的宏大建筑群,在金、元时期极为兴盛,是远近闻名的大寺院。


作者∣韩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