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内针临床实验

 乐悠悠8888 2018-05-22

丁习益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中医科,上海 200081)
【关键词】 穴位疗法;埋针;皮内针;医案;癫痫;胃炎;咳嗽;哮喘;更年期综合征
皮内针疗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图钉型和麦粒 型的两种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 时间埋藏的一种疗法,又称埋针法。 它是古代留针方法 的发展。 临床上对需作较长时间留针的病症,可采用本 法。皮内针使用时,皮肤平坦、屈伸度不大的部位,如 背部,可用麦粒型皮内针,进针的方向与经脉形成十字 交叉,在特殊情况下,可向心性或离心性进针;皮肤屈 伸度较大的部位可用图钉型皮内针。
麦粒型针具选(0.18~0.22)mm×(5~7)mm,图钉 型(揿针)针具选(0.20~0.22)mm×(1.3~1.5)mm。不 论是图钉型还是麦粒型,都要无菌操作。 麦粒型皮内针 操作,用镊子的尖端夹持皮内针圆环中之针体,对准腧 穴与皮肤成 15°角横刺入皮内 5~7 mm,皮内针之方向 与经脉走向成 “十” 字交叉,其交叉点一定要在腧穴的 中心点上,个别腧穴可顺或逆经脉刺,最后用长方形胶 布固定,固定时胶布的一半贴在露在皮外的圆环,另一 半则贴住皮下针的针体,然后用指腹轻轻按压皮内针, 以检验是否有刺痛,如有刺痛可剥去胶布,用镊子把皮 内针退出少许,再用指腹按压是否还有刺痛,如无刺痛, 则胶布如前固定后,留 3~4 d。取针时用镊子夹住皮 下有针体的一头胶布,并向另一头方向剥离,皮内针即 能退出。 图钉型皮内针操作,用镊子夹持带有揿针的胶 布,揿针针尖对准穴位,垂直慢慢按下,揿入皮内,要求 圆环平整地贴在皮肤上,并用指腹按压,无刺痛即可, 留 3~4 d。取针时用镊子夹住胶布向外拉出。
1 癫痫大发作
患者,女,11岁。1990年 3月 9日第一次就诊,家 属诉患者 7日、8日两天晚上 11时左右于入睡 5 min后,突然头部向右转,不能言语,约持续 2~3 min后自 行缓解,无四肢抽搐及尿失禁。根据病情,暂不进行针 灸治疗,作进一步观察,并预约脑电图(EEG)。3月 16日查 EEG(-)。 患者第一次发作在 1989年 12月 28日, 至次年 1月初又发作 2次,发作情况如前述,当时赴仁 济医院诊治,查 EEG,结论为痫性活动,左颞中央锐波 灶。 1990年 12月 30日第二次就诊,家属诉 1990年 12月 19日夜,患者入睡 5 min后,突然两眼右视,右侧面 部及上肢抽搐,喉间有水鸣声,且口角流出白色黏液。 EEG 示局灶性癫痫。发作初期曾服用过中草药和中成 药,未曾见效。 取耳穴神门、 肝、 肾、 皮质下、 脾、 肺, 用王不留行籽行耳穴贴压,两耳交替,每星期 3次,每 日按压耳穴 3次,每次 20~30 min。治疗 30次仍不能 见效,故采用耳穴贴压加皮内针治疗。 耳穴取神门、 肝、 肾、皮质下、枕。皮内针取心俞(双)、肝俞(双)、大 椎、陶道、神道、至阳。
在借鉴其他患儿治疗有效的基础上,3月份发作 周期结束后,从 1991年 3月 8日开始,单独使用皮内针 穴位埋置,取穴分两组,第 1组取厥阴俞(双)、膏肓俞 (双)、 督俞(双)、 肝俞(双);第 2组取灵台、 譩譆(双)、 心俞(双)、 脾俞(双)。 两组交替使用,每星期 1次。 治 疗到 1993年 3月 5日,两年中未曾发作。 此后 7次 EEG 检查均阴性。1993年 3月 5日治疗结束。
按 患者为继发性癫痫大发作,在治疗过程中,先 予耳穴治疗 30次,仍不能控制发作,而行皮内针穴位 埋置,在发作前开始治疗,治疗了 2年却取得了效果。 两年中临床症状没有出现, EEG检查 7次均阴性。
2 脑病(老年性脑萎缩)
患者,男,75岁。2007年 8月起头晕,伴不自主咀 嚼运动,连续不断,旁若无人地如食美味,啧啧有声,不 能自制。外院头颅 CT 示两侧大脑半球形态缩小,双侧 基底节区及半卵园区见多个小斑片状低密度影,诸脑 室、脑池、脑沟裂增宽,中线结构居中。CT 诊断为双 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园区腔隙性脑梗死及老年性脑萎 缩。舌苔腻,脉弦滑,此乃痰瘀交阻,清空不利,治拟涤 痰祛瘀健脑。皮内针取穴分两组,第 1组取双侧厥阴 俞、膏肓俞、督俞、肝俞,第 2组取心俞(双)、灵台、
作者简介:丁习益(1944 - ),男,副主任医师

上海针灸杂志 2010年 6月第 29卷第 6期 ·415·
譩譆(双)、脾俞(双),两组交替,埋置 3~4 d。针刺取 双侧上天柱、 风池,得气后即出针。 电脉冲取双侧天髎, 治疗 30 min。以上取穴均每星期治疗 2次。上症治疗 2次后显著好转,10次治疗后咀嚼动作一天中偶尔发 生 1~2次。半年后前症又作,仍用前法治疗而缓解。 按 患者脑部病变,取穴 1为借用癫痫治疗用穴, 此组穴用皮内针穴位埋置,可影响脑电图的改变,可见 对脑部很有作用。 据此,笔者在临床中,亦常常使用 “脑 部组穴”治疗不寐、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痉挛引 起的头痛头晕等,疗效很好。天髎电脉冲,二肩为诸阳 经之气血上通于脑的通路,脉冲的作用能疏通诸经之 气,以利上达,犹如泵浦作用,把气血泵到脑部,起到升 清降浊的作用。
3 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女,82岁。 2007年 12月 14日初诊。 胃中烧 灼、 嘈杂,历时 3年,时缓时甚,近月加剧,伴胸闷腹胀, 口干口苦,得冷饮则舒,嗳气频作,时时泛恶吐酸,甚则 夜半泛恶而醒。 舌苔腻而干,脉弦。 剑突下、 胃脘部压 痛,膈俞、胰俞、肝俞、胆俞第 1行右侧压痛。此乃肝 胃郁热,气机不畅所致,急拟疏肝清热以和胃气。 12月 12日胃镜检查示胃窦黏膜光滑,红白相间,以红为主, 见一处充血糜烂灶。内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Ⅱ 级 ) 。 病 理报 告 示 (胃窦) 慢 性 萎缩 性 胃 炎 伴肠 化 HP(-)、慢性炎症(+)、萎缩(+)、肠化(+)。取右 侧膈俞、胰俞、肝俞、胆俞,针刺得气后不留针,加揿 针埋置,留 3~4 d;电脉冲取右侧膈俞、肝俞,每次 30 min。以上治疗,每星期 2次。患者治疗 2次后症情 缓解,治疗 8次后,烧灼、泛恶、胸闷已解,巩固治疗 12次。 2008年 2月春节后稍有反复加治 10次而症解, 2008年 3月 21日胃镜检查示胃窦黏膜光滑,红白相间, 以红为主,黏膜红斑呈分散状,内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 胃炎(Ⅰ级)。病理报告为(胃窦)轻度萎缩性胃炎 HP(-)、慢性炎症(++) 、萎缩(+)。随访半年症情未 作。
按 患者胃疾,诊断明确,疗效肯定。肝胃郁热,急 用背俞,此例背俞穴压痛在右侧,治疗也在右侧,乃是 缪刺法在背俞穴治疗脏腑病中的使用方法。采用揿针 埋置和电脉冲治疗,目的是通过对有关穴位皮肤的刺 激,包括揿针的较长时间的没有感知的刺激,达到调整 脏腑功能的目的。
4 急性胃炎
患者,男,52岁。2002年 4月 13日初诊。3 d前 食用又冷且硬的盒饭后,胃中不适,继则呕吐,刻下食 后即吐,恶心嗳气,胃中烧灼,牵掣左侧胸胁,患者患溃 疡病 5~6年,胆石症 4~6年,经常发作。舌苔薄腻, 脉弦细。 左侧膈俞、 胰俞、 肝俞明显压痛,巨阙、 上脘、 中脘、承满(双)、梁门(双)明显压痛,此乃肝胃郁热, 气机失畅,治当疏肝清热,理气和胃。取左侧膈俞、胰 俞、肝俞,选黄芪注射液 2 mL 行穴位注射;取巨阙、上 脘、中脘、承满(双)、梁门(双),揿针埋置;取左足三 里、上巨虚,针刺后留针 30 min。以上治疗每星期 2次。治疗 1次,第 2天即进食,呕吐止,诸症减轻。2 d后来诊,仅感胃部不适、食少,继续治疗。3 d 后来诊, 诸症均失,饮食如常,巩固治疗 3次。
按 本例在缪刺法和穴位压痛取穴法的指导下,采 用俞募配穴和五腧穴中“合治内府”的方法。本例的 俞募配穴由于腹募背俞以压痛为依据,所以取穴治病 的针对性更强,取穴更广泛,效果更快捷,这是扩大了 俞募配穴法的取穴。 腹募压痛除任脉外,在胃经中为双 侧,但背俞压痛偏于左侧,故取用左侧背俞穴,并结合 “合治内府”取左侧足三里、上巨虚,以和胃理气。
5 肠功能紊乱
患者,女,68岁。 2001年 11月 13日初诊。 腹痛即 泻,大便溏薄,伴有黏冻,每日 1~6次,已历 3月,腹痛 如绞,痛于左侧脐旁,3~5 min后缓解,大便常规检查 (-)。患者起病 3年,时作时止,服中西药无效,1998年 8月 14日结肠镜检查示全结肠未见明显异常,此后 又作钡剂灌肠检查,亦(-)。刻下腹部压痛检查示中 脘、下脘、水分,左侧太乙、滑肉门、天枢压痛,舌苔 薄,脉细弦,此乃肝郁气滞,脾虚胃弱,运化无权所致, 治拟疏肝健脾,理气止痛。取中脘、下脘、水分,左侧 太乙、滑肉门、天枢,行皮内针埋置;取左足三里、上 巨虚,针刺后留针 20 min。以上治疗,每星期 2次。治 疗 1次即痛便二止。 巩固治疗 5次,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 患者肠功能紊乱,治疗效果甚捷。按照脘腹部 压痛取穴,治疗用皮内针,不但疗效佳,治疗无痛,患者 愿意接受。如果此疾复发,患者亦愿前来治疗。
6 咳嗽
患者,女,59岁。2008年 3月 2日初诊。2008年 春节之后,咽喉不适,干咳无痰,已历 1星期,咳则连续 不断,呈顿咳状,咳停则喘息,咳甚则胸骨后痛,服止咳 糖浆未见改善,舌苔薄白,脉弦细。此乃风寒之邪客于 咽喉,气道不畅所致,治拟宣肺气,利咽喉。 取穴分两组, 第 1组取大椎、肩中俞(双)、魄户(双)、天突,第 2组取陶道、 天髎(双)、 膏肓俞(双)、 天突,以上两组穴 位交替,采用皮内针穴位埋置,天突穴用揿针。每星期 2次。治疗 1次咳缓,2次显著好转,4次咳止,加治 2次以巩固。
按 风从上受,首先犯肺,刻下风邪挟寒客于咽喉 致肺失清肃,上逆而咳,且呈顿咳之状。其病在肺系之 上端,故取穴背部,以上部为主,甚效。天突之穴,用于 咽痒或咽喉不适之症,取胸骨切迹上缘之正中线上 2~3 cm 处,治疗时寻找咽痒之部位而揿针之。本组穴 称为 “咽喉组穴” ,对咽喉部有利,故还可治疗梅核气。
7 哮喘发作
患者,女,42岁。2009年 3月 31日初诊。素苦哮 喘,适值春季,夜半寒冷,宿疾即作,作则胸闷气促,喉 间稍闻哮鸣声,每晚发作,已有数天,白昼一如常人,治 疗轻则用气雾即缓,重则服药即平,无张口抬肩、不得 平卧之状,舌苔薄白,脉弦细带滑,此乃寒邪伏肺,遇寒 则作,治拟补肺散寒,化痰平喘。取大椎、定喘(双), 针刺得气后不留针;揿针取穴分两组,第 1组取大椎、 肩中俞(双)、魄户(双)、华盖、玉堂,第 2组取陶道、 天髎(双)、膏肓俞(双)、紫宫、膻中,两组交替;电脉 冲取天突、 璇玑。 以上治疗,每星期 2次。 患者诉治疗 后入夜即安,数天内不必用药。
8 更年期综合征
患者,女,54岁。烘热阵作,热自腹部上升,经脘、 胸、 颈达面部而致面红,继则汗出,以颈胸部为主,甚则 颈部汗出如珠,或汗出遍及躯体,浸湿衣衫。轰热汗出 日作 5~6次,甚则近 10次,症情加剧半年。伴胸闷纳 少,梦多少寐,严重时仅寐 1 h,舌苔薄质红,脉细弦。 此乃肝肾亏损,虚火上扰,气血不足,心神失宁,治拟益 肝肾,补气血,降虚火,宁心神。取穴分两组,第 1组取 双侧魄户、心俞、膈俞,第 2组取双侧膏肓俞、督俞、 肝俞,上穴用皮内针埋置,两组交替,每星期 2次。 治疗
10次,症情明显好转,轰热次数减少,面红消失,烘热 程度减轻,仅到颈胸部,汗出减缓,不湿衣衫,夜卧时间 增加。半年治疗期间,症情虽有反复,但坚持治疗症情 渐渐平复。 继续巩固治疗 3个月。 随访 1年,未见复发。 按 本证以肝肾亏损为本,虚火上扰为标,反映的病证 实质为三焦功能紊乱。 取魄户补肺气以固表;取膏肓俞 以治虚损;取心俞和督俞补心血、宁神、敛阴;取膈俞 以补血、 理气健脾;膈俞为血海,位于第 7胸椎,上为督 俞属心,下为胰俞属脾,膈俞在胸腹之间,有通利上中 焦气机的功能,以达到健脾补血的目的;取肝俞以补肝 泻火,体现了双向调节功能,肝肾乃母子关系,又是乙 癸同源,故补肝即补肾。 9 经闭
患者,女,18岁。2007年 6月 5日初诊。14岁月 经来潮,经行 7 d,以后月经来潮,或先或后,无有定期, 来诊时停经已半年,无任何不适,舌苔薄质淡,脉沉细。 室女秉赋不足,肾气未充,冲任未盛,适值高考复习,学 业紧张,夜卧少时,思虑过度,心脾损伤,以致气虚血少, 治拟益肝肾,补气血,调冲任。 皮内针取穴分两组,第 1组取气海、 天枢(双)、 大巨(双)、 经中(双),第 2组取 关元、 外陵(双)、 水道(双)、 气门(双),以上两组交替 使用,针刺得气后去针加皮内针留置 3~4 d;另取上天 柱(双)、 风池(双)、 关元俞(双)、 上髎(双),针刺得气 后不留针。上述治疗均每星期 2次。治疗 8次后月经 来潮。连续治疗 10个月,月经每月按时而至。嘱经临 前二星期前来治疗,以予巩固。
按 经中穴为经外奇穴,出自 《针灸集成》 ,位于气 海穴旁开 3寸;气门穴出自《千金方》,位于关元穴旁 开 3寸。
收稿日期 2009-10-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