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九大核心考点
一、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涉及考点:文章线索,内容理解,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标题含义,记叙顺序及作用】
考点一
文章线索
[7年6考:2017.13,
2015.14, 2014.20, 2013.19, 2012.20, 2011.19]
类型题1:人物心理、情感把握
【答题秘籍】
此类题沈阳一般以表格式考查。解答此类题,可根据以下步骤进行: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如看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人物的心理变化,还是故事情节的变化,是作者心理变化还是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有无字数要求或者其他特殊要求等。
(2)根据表格中的提示语来划分结构层次。看题中的提示语有无固定格式(短语、句子、二字词语),所补充内容要求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概括总结等。
(3)根据表格中的提示语定位到具体的段落层次中,找出关键词。如果没有关键词可通过一些关键句子来概括。关键句的查找,可从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入手。如抒情、议论句,或者是反复出现的句(段),通常是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还有可能是能体现出人物的感情(心理)变化,或是变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比如赞美、崇敬、敬佩、鄙视等。
(4)抓住文章中的心理描写。常见的心理描写有以下几种: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动作暗示;衬托;心理概述。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剖析和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修辞手法。修辞更能够突出作者的感情色彩。
真题示例:
段落
|
[来源:学.科.网Z.X.X.K]
|
-[来源:学#科#网Z#X#X#K]
|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
-
|
主要情节
|
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
|
B
|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
|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
|
我的心理
|
A
|
有些难过
|
C
|
D
|
[2017年沈阳《满》13题
冷漠怀疑——A——愉快自信——B ——
[2015年沈阳《这世上没你不行》14题]
类型题2:文章线索及其作用
【答题秘籍】
沈阳对此考点的考查多是以“X
X多次在文中出现的作用是什么”的形式进行设问。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章行文线索的考查。备考时,考生务必要明确记叙文常见的行文线索。
文章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情感的纽带;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更清楚、层次更清晰。(根据文章内容恰当选择)
答题格式:某人或某物是全文的线索
+
具体作用
真题示例:
选文多次写“马灯的光亮”有什么作用?
[2014年沈阳《雨夜的灯光》20题]
“门铃”在选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2013年沈阳《门铃》19题]
“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2012年沈阳《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20题]
类型题二
内容理解
[7年5考:2017.18,2015.16、19,
2014.19,2013.17]
【答题秘籍】
沈阳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考查侧重于对某一故事情节原因的探究,多以“为什么……”的形式设问。回答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题干所涉及的情节在文中的位置,明确答题区域。
然后,深入文本,分析题干设问的情节与上下文情节有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是否前后一致,前后情节是否有做铺垫、深入人物某一特征、衬托人物的某一品质等作用。
最后,结合上下文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真题示例:
选文第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2017年沈阳《满》18题]
作者为什么写老太太让乔治种生长迅速的萝卜?
[2015年沈阳《这世上没有你不行》16题]
选文中盲学生为什么把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2015年沈阳《这世上没有你不行》19题]
类型题三
内容概括
[7年6考:2017.13,2016.13,,2014.14,2013.14,
2012.14,2011.14]
类型题1: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答题秘籍】
(1)标题拓展法。如果标题本身就是一个事件的话,那么就可以在标题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要素,如人物、时间、结果等进行拓展。
(2)要素归纳法。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其中,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最主要的。另外需注意,如果文章中特意强调了时间或地点的话,那么在概括时就需加上;如果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总是在不断变化,则不需要加。
(3)段意合并法。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可采用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汇总合并起来。
答题格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真题示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013年沈阳《门铃》14题]
类型题2:概括段落主要内容
【答题秘籍】
(1)提取题干和题目已给的关键信息。题干往往会给出答题区域,题目会给出一个示例。观察分析已给示例有什么样的特点或固定格式。
(2)结合表格中已知信息对相应段落进行概括。可通过以下方法概括:
摘录句段法。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原文原句。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找出文段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
答题格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真题示例:
阅读选文~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段落
|
|
~
|
|
概括内容
|
我乘公交车没零钱,邻座先生帮我付车费。
|
A
|
B
|
[2016年沈阳《好感》13题]
段落
|
~
|
~
|
~15
|
16
|
主要内容
|
A
|
“我”与父亲摸黑赶路
|
B
|
“我”感念打马灯男人的帮助。
|
[2014年沈阳《雨夜的灯光》14题]
类型题四
人物形象分析
[7年3考:2013.20,
2012.19,2011.18]
类型题1:给出性格特点结合文本分析
【答题秘籍】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题干中已给出人物性格特征。
第二步,梳理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在文段中寻找与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举止、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抓住关键词句,注意情节的转换。由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第三步,具体概括。结合文本,呈现具体的分析。
真题示例:
选文中母亲具有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
[2012年沈阳《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19题]
类型题2:未给出性格特点结合文本分析
第一步,审清题干。审清题干要求,确定核心人物,明确题干未给出具体的性格,需要直接概括出人物形象,并且需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第二步,梳理与任务相关的情节。回归原文,逐段查找与核心人物相关的细节描写,并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
第三步,具体概况。分析概括时要从多方面进行,不可笼统含糊,要保证人物的每一个特征都要有理有据。
第四步,标清序号,增加条理性。
真题示例:
帕皮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请找出其中两点并加以分析。
[2013年沈阳《门铃》20题]
类型题五
分析标题含义
[7年2考:2016.18,
2011.20]
【答题秘籍】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结构(线索、悬念)。
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常见标题作用如下:
表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文章的行文线索(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一件物或是一件事等,这篇记叙文的文题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揭示主题,点明主旨;标题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回答时,只需根据文章大意,对照以上几点作用对号入座即可。
真题示例:
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2016年沈阳《好感》18题]
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2011年沈阳《光明行》20题]
选文中盲学生为什么把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2015年沈阳《这世上没有你不行》19题]
类型题六
记叙顺序及作用
[7年1考:2014.18]
【答题秘籍】
(1)辨顺序:根据记叙顺序各自的特点判断分析。
注意看看文章内容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位现象,或看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有,则这些地方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的记叙顺序。
(2)答作用:具体说明此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注意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此部分与全文的主要内容有怎样的联系,是交代背景,还是补充说明。评价在表现中心、塑造人物、抒发感情、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效果。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两个故事;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真题示例:
选文第12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014年沈阳《雨夜的灯光》18题]
靶向训练
心远地自偏
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家禽的叫喊、车辆的鸣笛以及买家卖家的讨价还价的各种声音;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的小孩……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片喧闹中、一堆蔬菜前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来人。
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健硕的臂膀,一双粗糙的大手——一副典型的农民模样。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精致。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默默地读着。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陶渊明集》?!,差点跌破了我的眼镜!一个菜农,你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起了这高大上的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都回放着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神态;而每次想到这一画面,都会被我不无讥讽地贴上“虚伪”的标签。
直到那个傍晚,我们又一次相遇——
那天,我散步经过一个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那是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大家踩着同一个鼓点,扭着同一个舞姿,陶醉在同一个旋律里。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与画面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一只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就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我好奇地观察着: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正准备上前阻止他,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柄,在地面上挥动起来。他臂膀上的肌肉块块绽出,拖把在地面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我走上前去,地面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几行大字还未风干——
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地面上的字,个个遒劲有力,刚柔兼济,圆滑顺畅,发力处如蛟龙升空,恢宏大气;收笔处如彩凤展翅,飘逸自然。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的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 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第二天我去了菜场。菜场如往日一般喧闹,他也如往日一般在静静地看书,自顾自地默诵着。他身边的商贩,玩手机的,拉家常的,东张西望的……应有尽有,而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纵使身边蝉噪蛙鸣,鸟语花香,他也丝毫不为所动,静静地淡定地朝着既定的方向流淌。很难了,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一心一意地守着他的书,守着他的书法。当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时,他一脸的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他执意要回送我些什么,我便随他来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书法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铺、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屋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屋内,他铺开宣纸研起墨来。我环视左右,一下子明白过来:他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他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他读古诗古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了培养自己“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他送我的是一幅书法,上面是大大的十个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仔细阅读选文段,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4分)[感情把握、内容概括]
段落
|
情节内容
|
情感态度
|
|
“我”看见菜农走向广场
|
讥讽、疑惑
|
|
A
|
好奇、吃惊
|
|
“我”回家找出珍藏的拓本
|
B
|
2、选文中菜农具有憨厚朴实,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4分) [人物形象]
3、选文第段为什么要写“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默默地读着。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陶渊明集》?!”(3分) [内容理解]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段的主要内容。(3分) [内容概括]
5、选文的主人公是菜农,作者为什么在第段还要写“他身边的商贩,玩手机的,拉家常的,东张西望的……”(3分) [内容理解]
6、选文用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作标题有哪些作用?(3分) [标题作用]
别拿后妈不当妈
她第一次对我“施暴”时,来我家还不到半个月。
那半个月,其实我已在背地里开始了和她的较量。比如,我会偷偷在她的杯子里撒上一层盐,热水化开,薄薄地留在底层,她不知情,早上喝水时,一口被呛到;比如,我会用小锯子把她一只鞋的鞋跟锯短一点点,她穿上去,一迈步一个踉跄……对我这些恶作剧,她却都保持了沉默,这给了我一种错觉,我觉得第一她好欺负,第二作为一个后妈,她不敢对我怎样,她怕别人说。所以,我大意了。
那天晚上,我带领院子里几个孩子玩嗨了,最后把王奶奶家乘凉的棚子给点着了。在和院里大人合伙把火扑灭后,她把我薅回家里,关上门,二话没说抓起了鸡毛掸子。她一边抽我一边大声吼:“让你知道后妈也是妈,也能管你、打你、教训你!”
我也跟着她吼叫:“后妈打人了,虐待,救命啊……”结果,我喊破了喉咙也没人来拉架。后来,直到我识趣地不喊了,她才住了手,我也已经被打惨了。她把鸡毛掸子丢到一边,指着我说:“以后再敢胡作非为,做一次打你一次,不信你就试试。”我忍着剧痛,也强忍着眼泪,我忽然意识到,她说的话是真的,如果我爸知道我放火,也肯定不会轻饶了我。
和她的正面战争,终于以我的全盘告负而结束。过了好些天,屁股上的印痕都还在。这种结果直接导致了日后,我再没有敢跟她搞恶作剧,我听了小伙伴们的忠告:惹不起,躲得起。
当然我也有点佩服她了,因为不管我和她发生过怎样的矛盾,我不告状,她也不告。甚至没告诉我爸赔了王奶奶家3000块钱。而且,她过来之后,家也的确像个家了,井井有条、干净整洁,并且,我再没穿过脏衣服,何况我每天还吃着她做的饭菜。
挨打的暑假过去后,我读了中学,早上走得更早了,下午回来也较晚,两个人相对的时间,并不多。我和她,进入一种平和而疏离的状态,中学功课日益紧张,后来我连电视也没时间看了,她好像也不看。晚上做作业时,家里静的好像没有人。有一天晚上,我做题做到深夜,感觉有点儿饿,打算去厨房找点儿吃的。推开门,我吓了一跳,客厅里黑着灯,电视机却在亮着,无声无息,她坐在电视机一米开外的小凳子上,看字幕。听到我开门,她忽然回头,好像也被吓到。我有些尴尬,张了张口不知说什么。倒是她迅速恢复淡定,平静地说:“看你开着灯,知道你没睡,这么晚了,没准也饿了,厨房有煲仔饭。”我应了一声,从她身边、从暗暗的无声的光影里走过去。不知怎么,那一刻,双腿有些沉重,心却有些酸软。
从那之后,我发现不管我复习功课到多晚,她都陪着我不睡,做好一份可口的宵夜在炉火温着,也不喊我,只等我饿了出来找着吃。终于,一天晚上,吃完虾仁鸡蛋羹后,我对她说:“谢谢您。”她淡淡地看我一眼,“有什么好谢的,后妈也是妈,妈能做的,后妈也能做。”就是这句话吧,6年后,令18岁、1。83米高的我,忽然就忍不住湿了眼眶。掩饰着,我背过身去,说:“电视您放点儿声吧,影响不到我。”她好像也应了一声,但之后,依旧看着无声的电视,直到两个月后,我参加完高考。
高考成绩好得出乎我爸的意料,坚决为我举办盛大的升学宴,那顿饭,78岁的奶奶也来了,和她挨着坐,奶奶说:“小宽能有今天的出息,多亏了你。”她笑笑,不承认,也不否认,七大姑八大姨也都开始夸赞她,她终于有点儿招架不住了。我起身,几乎不假思索地替她解围:“你们怎么都那么客气啊,别拿后妈不当妈好吧!”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大笑起来,只有她,愣怔在那里,第一次失去了我熟悉的淡定。她呆呆地看着我,看了好久,一眨眼,有眼泪簌簌而落。我低下头去。没有人知道,说完那句话,我和她一样,也愣住了。整整六年,我从来没有叫过她妈,甚至很少叫她阿姨,我们之间的对话,少得可以忽略不计。可是时光能记住一切,记住她从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所有对我的付出,包括那顿令我想起来就不寒而栗的“暴打”。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内容概括]
2、选文第段为什么要交代“我”对后妈所做的恶作剧?(4分)[内容理解]
3、选文两段中后妈做了哪些令“我”感动的事?请简要概括。(3分)[内容概括]
4、从选文第段和第段画线句子可以看出后妈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人物形象]
5、选文第段两个“愣”字,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心理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