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门店,却逆袭星巴克,一天卖出30万杯,连咖啡凭什么?

  平凡的人 2018-05-22

来源:品牌头条(ID:MarktingLuzi)

作者:老炮儿


没有门店,一天最高卖出30多万杯,俘虏数百万用户,成立不到3年的coffee box靠什么逆袭星巴克们?


双十一单周销量100万杯,双十二单天销量30多万杯这是去年连咖啡(coffee box)的战绩!要知道,30多万杯相当于1000家星巴克门店单天的销量。


在咖啡领域,成立了47年的星巴克俨然成为了绝对的王者,而coffee box 这个短短3年的咖啡品牌,竟能在这个古老的行业里“掀起风浪”,对星巴克产生了“威胁”!


连咖啡(coffee box)凭什么?它做对了什么?


解构一个成功事物的奥秘,不止要看它现在如何做,还要看它爆红前做了什么,爆红后未来如何走。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解构连咖啡:


1

爆红前:靠跑腿“打劫”星巴克,积累用户资源


2012年,彼时“共享”还没人提及,O2O的大潮席卷全国,一波波新颖的互联网项目快速侵袭着各个行业。


同时“类星巴克”模式的精品咖啡馆爆发式增长,店面租赁、装修、雇员成本高,而且重门店体验轻外送服务,重模式下咖啡馆竞争变成激烈的红海。


在红海之外,创始人连长王江察觉到一丝泛着咖啡浓香的互联网气息。


1

打劫”星巴克获取种子用户


那时,王江每天蹲守在星巴克等各大咖啡店,记录下客流和人群画像,他发现至少有20%的用户不需要店内服务,他们只想喝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


自己直接去做一款互联网咖啡品牌,显然是天方夜谭。

这时王江想到了O2O:利用互联网连接大品牌咖啡与那20%的店外用户。


王江随即提出“咖啡绕着人”,开始了咖啡代购事业——为星巴克们跑腿。配送星巴克、COSTA、太平洋咖啡等连锁咖啡品牌的商品,每单收取2元配送费。


coffee box 的前身连咖啡应运而生。



对于很多忙碌的都市白领来说,和吃饭一样,每天早上或者下午茶时间去点一杯咖啡成为了生活常态。彼时,外卖行业才刚刚起步,饿了么已经起航,美团外卖还在酝酿。

连咖啡服务流程


喝星巴克等连锁品牌咖啡的用户,2元与他们能够自由选择品尝咖啡的场景相比,显得非常便宜。所以在快捷服务和大牌影响力的双重附能下,连咖啡快速站稳了脚跟,在O2O潮水褪去时,活了下来。


在为用户提供星巴克、COSTA的外卖服务过程中,“连咖啡已经积累了30多万星巴克消费用户”王江说,这30万的粉丝,为后来连咖啡做coffee box积累了核心种子用户。


同时,在配送过程中,连咖啡还轻巧地完成了消费者行为研究:围绕这些用户,积累了外卖咖啡宝贵的用户数据:什么地区的什么人喜欢咖啡外送,他们喜欢什么口味甚至是温度,咖啡怎么送能保持温度和口感……


这些用户数据,为其快速打造自有品牌提供了有力铺垫。


2

从搬运工到独立品牌,coffee box乘风而生


2015年时代的变迁,O2O的热潮已经褪去,消费升级的大风来袭,传统的品牌,已无法完全满足当下个性、多元的消费需求。咖啡店遍地生花,各类新兴品牌冒出。


咖啡外送也是一样的道理,多元化带来人群分流,人的需求层面开始出现各种不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一部分人不在店里消费,对于外送也会有更多元的品牌化的需求。而且咖啡外送市场尚未出现星巴克这样的标杆性的企业。


而随着用户资源和用户数据的积累,微薄的配送费早已无法支持连咖啡的“野心”,而且每一个有野心的创业者都不甘于“为他人做嫁衣”。


所以2015年10月,“只做咖啡搬运工”的连咖啡毅然转身,砍掉了大部分星巴克等其他咖啡的配送业务(只保留了部分需求旺盛的区域)正式开启Coffee Box独立品牌。


2

coffee box靠什么爆红?


一个真正受欢迎的网红品牌一定是内外兼修的,对内的产品力,对外的营销力,coffee box是如何做的,我们一起看看:


1

砸千万研发专利包装盒,解决痛点问题


前期配送服务中,连咖啡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与经验,根据反馈和研究,传统咖啡品牌在外送上有明显的痛点:因为咖啡是液体,外送很难将一杯新鲜的咖啡保质保量地送到用户手上,比如无法保证温度、口感,经常洒等问题。


对此coffee box专门投入了人力物力。coffee box有自己的专业的研发师队伍,从咖啡刚做出来,到做出后多长时间、通过什么样的包装手段、如何送到顾客手上还保持同样的口味,每个阶段都会研究。


特别是包装,经过几次迭代和研发,Coffee Box开发了能够“翻杯不撒”的杯型,杯子比星巴克的厚,还有空气层,再加上特殊的包装盒,保证送到消费者手里时的温度和口感。



(Coffee Box 的外送盒)


这样的外送盒包装,完美的解决了现磨咖啡在配送途中品质下降的问题,当然成为了不在咖啡馆品尝现磨咖啡的最优选择。


2

zara式快速迭代,保持产品新鲜感,持续保持热度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们知道ZARA的秘诀:“快速、少量、多款”。速度是ZARA最突出的特征:快速设计、快速生产、快速配送、快速出售、快速更新,一件衣服从设计到门店平均只需要2周左右的时间,并且,ZARA上新的频率也保持在一周两次,更新迭代快。平均每周就有200多款,这种小快灵的模式也使ZARA的库存率降低到了最低,基本没有滞销库存。


coffee box的另一产品核心竞争力,就是这种zara式的线上货架的产品SKU快速迭代,当然线上货架形式的本身,便具有速度上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灵活推出更多SKU,通过不断研发新品吸引喜欢尝新的人群,同时还可紧跟潮流,快速Get当下年轻人的嗨点。



仅在2017年,连咖啡就发布了超过30多款咖啡饮品,其中不乏防弹咖啡、粉红椰子水等爆款。


3

咖啡库+成长咖啡,黏住老用户


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和选择在无时无刻的变化,如何留在老用户,是当下几乎所有品牌的老大难问题。


coffee box为了黏住粉丝,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推出咖啡库:你买的咖啡,抽奖抽中的咖啡(反正通过各种活动获得的咖啡)都会入库,你想喝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下单。


这种方式无疑让很多用户产生了沉没成本,同时形成一种消费者假设的心理(这个库是我的),无形之中就增强了粘性。



那如果我库里根本没有咖啡呢,这就没啥用了啊。所以连咖啡又搞了类似积分的成长咖啡。



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没存库的用户也产生沉没成本和消费者假设,不忍心放弃。另一方面这也为后面的裂变传播的发福利制造了介质。


4

将咖啡转化为“社交货币”,促发传播


除了留在自身的粉丝,当然还要思考如何获得更多的新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社交关系做营销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不管是江小白、网易还是杜蕾斯的火爆都离不开社交化营销。coffee box在此上面也有自己的玩法,从它的slogan“传情达意,无处不在”就能看出一二。


coffee box的咖啡都有一个简单的选项:“自己喝”和“微信送好友”两种模式。同时可以将咖啡拆分进福袋随机发送给多位好友,瞬间将咖啡变成一种传情达意的媒介(即所谓的社交货币)


在2017年双十一,coffee box在国内又率先推出“万能咖啡”,以套餐形式推出,打出全年最低价,一周就卖出了100万份。一方面可以低价吸引用户买多份入库,形成黏性,收获几十万的年度忠诚会员;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万能”所以这咖啡又转化为了“社交货币”。在当下红包泛滥的微信社交圈,送咖啡这样社交方式,无疑让传情达意更加优雅,“有个事情需要麻烦你,请你喝杯咖啡”比生硬的发个红包来得更委婉温情。


5

社交化裂变机制


除了赋予咖啡“社交货币”属性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需要设置裂变机制,coffee box裂变玩法可以说是玩到了极致(据说得益裂变成绩,连咖啡拿到了 1.58 亿元 B+ 轮融资)


《上瘾》一书里说,让用户上瘾一共分四步:触发,行动,酬赏,投入。


目前coffee box裂变主要三种方式:


1)邀请返利:每邀请一位新用户注册,给邀请者一定奖励;(这是之前的玩法现在似乎已经取消了,应该是由小程序拼团替代了)


邀请返利的模式,在很多电商平台都很常见(淘宝客等),在微信公众号中生成专属二维码,再分享二维码,如果有人扫你的二维码,关注或者下单了,你就能获得奖励。




同时coffee box在普通的玩法上结合了上面提到的成长咖啡,将奖励拆分成“积分”再具象化,这样比冰冷的数字更能激发人的行动力。


2)分享福袋:分享福袋到微信中,新客老客都可以领取,既能促进日活和订单量,也能引流。


这种裂变玩法最核心的是“福袋”。福袋类似于微信红包的设计,每个下单用户都会免费获得一个福袋,可以分享至微信群和朋友圈,甚至自己也可以领取,每个福袋中有50张不同类型的优惠券,理论上来说,一个订单可以裂变成50个新订单。


下单完成后,会有消息引导你分享福袋到微信,他人抢红包后,可以获得咖啡券、0.0N 杯咖啡和基础款免费咖啡(仅限新用户)


这种方式类似于美团外卖的红包,只是也和成长咖啡结合了。


3)邀请拼团:选择拼团特价商品,开团或拼团;付款后邀请好友参团;达到拼团人数,顺利开团;若2小时内拼团不成功,全额退款。



每一个团都有一个规则“老用户不能参团,只能拼团”,拼团其实就是“老带新”,邀请身边的新用户参与拼团,可以享受类似“1元购买原价22元的新品”的巨大优惠,本质是利用小程序的拉新。


3

野望:不做星巴克,要做新零售的超级物种


距离2016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新零售,已经过去了一年半。新零售早已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商业热词,但真正能够玩转新零售的少之又少。


马云说新零售的核心就是,重新构架人、货、场的关系

在物质短缺时代,“货”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需大于供,任何产品都能很容易卖出;


在过去传统零售时代,“场”占据了核心位置,唯有争取到商场的黄金位置,品牌才能在商品的汪洋大海中脱颖而出;


在互联网新零售时代,以“人”为本,从消费端反塑“场”和货。


纵观连咖啡的爆红路径,从星巴克跑腿者到足以威胁星巴克的网红品牌Coffee Box无不透露着新零售的气息。


传统的咖啡品牌核心是“场”,“以门店为中心”,在门店选址、咖啡场景塑造(咖啡原料与制作工艺,咖啡文化输出,现场服务等)发力,以满足消费者咖啡社交需求。

比如星巴克深谙的经营之道,选址上注重有效客流,找聚客点。采用“阿拉比卡”咖啡豆,咖啡机萃取精华,打出厚实绵密的奶泡,为客人制作出浓郁香甜的咖啡。然而咖啡只是载体,实质上是传递一种独特的格调文化,让人油然而生一份小资中产的身份认同感。


而连咖啡是“以人为本”,根据消费者需求,分析消费场景,并基于此不断迭代商品品类,重构零售链条:

从连接互联网终端与线下场景的物流配送起步,通过打劫星巴克们的客户资源,构建连接的壁垒;


然后在上游建立咖啡品牌和社交营销关系,利用情感社交属性进一步连接消费者,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主要为微信),形成基于品牌的消费端(以“人”为本)的社交生态;


接着根据生态反馈的消费者个性需求,在下游不断迭代,尝试饮品品类延伸;


最后,将新品置于生态中,通过拼团、福袋、万能咖啡等社交营销手段,不断激活社交生态,反塑的同时将现有用户不断裂变,形成不断扩展的消费闭环。


连咖啡这个零售新物种,拥有的想象空间已凌驾于传统咖啡店、快餐咖啡和外送咖啡之上。


但互联网为新兴品牌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着易复制的弊端,这套玩法,对于很多互联网玩家来说并不复杂,跑腿建立的连接壁垒,在外卖盛行的当下显得脆弱无比。(这不,线下网红品牌喜茶就在4月25日宣布获得美团旗下龙珠资本的4亿元B轮融资 ,或布局发力外送饮品)

连咖啡想成为新零售时代的超级品牌,出奇的同时还是需要守正,回归产品本质——打造顶级产品力、完善供应链、输出品牌文化。

特别是打造属于中国特有的咖啡文化,将是连咖啡至关重要的一步。

我们从它的slogan“传情达意,无处不在”可以看出:不同于星巴克拿着Macbook坐在咖啡馆的中产阶级“尊贵”体验的生活方式;

连咖啡正试图创造一种基于互联网社交圈的流行——将coffee box转化为传情达意的社交货币,这种货币的本质是在任何场景内,只需动动手指,精致包装的coffee box就会送上门来的“帝王”式服务。

连咖啡能否抓住这波机遇,成为新零售时代的超级物种,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