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献之小楷十三行原石与拓本

 陇上撷英斋 2018-05-22

书法·书院

最后,如果你认为本文有用

请点赞、打赏!


欢迎查看历史消息,转载,关注!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石刻原图





三国·曹植的爱情,好悲剧

曹植(公元192年—公元232年),三国魏诗人,魏武帝曹操第三子。曹植志向高远,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不乏远见卓识,曹操曾欲立他为继承人,但最后不了了之。其兄曹丕称帝后,曹植备受猜忌与迫害,屡遭贬爵、迁封,后忧郁而死。曹植涉猎百家,勤于著述,他笔下诗词文章冠绝三国。东晋名士谢灵运曾说:“天下文章只一石,子建独得八斗。”


洛神赋》是曹植的千古名篇,该文以华美细腻的语言虚构了作者与洛神之间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影响极为深远。据《洛神赋》序言,此赋系曹植于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在京师洛阳朝见其兄魏文帝曹丕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


《洛神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这段因缘最后只留给作者无限的悲伤怅惘……






王献之和王羲之相同的是:清高孤傲,随性而为,但小小的“任性”都被残酷的命运撕扯得粉碎。
  相反的是:王羲之官场失意,幸好有个爱着的人相伴一生;王献之无意官场,只愿做水中鸳鸯。然天有不测风云,一个痴心的“小三”硬生生插足进来,手拿“大棒”逼走正室,成功上位。王献之得到的是官运亨通,但至死都不能减轻心中的苦痛。  
  被皇室逼着离婚
  王献之的原配是郗道茂,漂亮优雅,端庄娴静。是他舅舅(郗璇的弟弟郗昙)的女儿,也是他的表姐,比他大一岁,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他家又有大量的田产庄园,生活富裕,两个人都淡泊名利,于是流连山水,潜心书法,做一对世人眼中的神仙眷侣。
  然而,不幸接踵而来。
  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叫玉润,不久夭折,后来再没有小孩。
  更没想到,一个女人已经暗恋王献之很久了,那就是东晋第八个皇帝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叫司马道福。一直倾慕王献之,但由于桓温得势,无奈之下,嫁给了桓温的儿子桓济。后来桓济想夺取兵权,被贬到长沙,新安公主就和桓济离婚了。
  她恢复了自由身,又想起了心中的“男神”王献之。于是央求皇太后褚蒜子,非王献之不嫁,圆自己多年的梦。当时的皇帝,是新安公主的弟弟孝武帝,为了拉拢王家,下诏命令王献之迎娶公主。王献之已经30岁,不肯答应这门婚事,但面对圣旨,怎么办呢?他用艾草烧伤了双脚,只有拄着拐杖才能走路,然后打报告说自己已经是个瘸子,不能娶公主了。
  他这种自残的方法根本不奏效,公主铁了心,说:没关系,就算他残废,我也要嫁给他。
  王献之被逼和妻子离婚,娶了司马道福。可怜的郗道茂,只有打点起自己的包裹,离开了王家。她表示终身守节,誓不再嫁。此时她的父母已经去世,只能投奔她的叔父。晚年的生活寂寥凄凉,在伤心和孤独中去世。

  对夫人一直很内疚
  由于和皇室的联姻,他在仕途上春风得意,升为谢安的长史,不久转任中书令,已经类似于中央办公厅主任。但他心中并不快乐。
  建康的太极殿落成时,谢安打算让王献之题写匾额,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但是也知道王献之做事全凭兴趣,所以不敢直接问。
  谢安一次装作闲聊,对王献之说:以前曹魏的时候,陵云殿上的匾额还没有写,工匠们就误钉了上去,怎么都拿不下来。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让韦仲将站在悬挂的凳子上书写匾额,费劲得不得了。等到匾额写好了,韦仲将头发都变白了,疲惫得就剩下一口气,好像衰老了很多。回到家后告诉子孙们,这种办法写匾额会死人的,以后再不这样了。
  王献之一听,知道顶头上司要他题字。正色说:韦仲将是曹魏的大臣,怎么可能说这样的话。如果真说了,只能说明曹魏的德薄,是强迫他题字的,国运肯定不会长久。
  谢安听懂了他的意思,不再追逼。王献之为什么拒写呢?可能他自由散漫惯了,更有一种可能,是对皇权无言的抗争,是发泄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他的传世小楷名作是《洛神赋十三行》,曹植写《洛神赋》,传说是怀念深深爱着的甄氏,王献之也一样,是对郗氏无尽的思念。
  386年,王献之病重,按照道家规矩,他要陈述身前的过失。家人问他还有什么想说的,王献之说:其他没有什么事,只是和郗家离婚,心里一直很愧疚。
  不由让人潸然泪下。王献之不久病逝,只活到43岁。
  后来娶了小妾桃叶
  王献之和司马道福生了一个女孩叫王神爱。几年后,司马道福就去世了。王神爱长到10多岁时,集美貌、才华于一身,年纪轻轻就成了皇后,似乎是最幸运的女人。实际上是最不幸的女人,因为皇上是晋安帝司马德宗,集哑巴、傻子于一身。王神爱29岁就郁郁而终,据说至死还是处女。
  王献之得女不久,娶了一个年轻可爱的歌妓桃叶为妾。传说她往来于秦淮河两岸,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她作《桃叶歌》,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没有生养,所以王献之一生没有儿子。另传说,桃叶有个妹妹叫桃根,也是王献之的小妾。
  因为王献之的这个故事,名声大噪,改名为桃叶渡,从六朝到明清,都是灯船箫鼓,繁华竞逐。这个渡口如今位于夫子庙景区,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已经整治一新,风景优美。
  当清风吹皱一池绿水,似乎依然荡漾出两个人的身影,执手依偎,诉说着千年不变的柔情和浪漫。





       二、《洛神赋十三行》拓本与原石对照





  


 

  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





3、《洛神赋》拓本字帖






东晋·王献之的小楷名作

曹植悲剧的命运,为本已十分出色的《洛神赋》又增加了几分怆然的色彩,使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公元344年—公元386年)本与自己青梅竹马的郗夫人有一段美满的婚姻,但他为晋简文帝司马昱所胁迫,不得已离婚而与新安公主成亲。王献之因自己惨痛的情感经历,而对《洛神赋》产生了共鸣,曾不止一次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付诸翰墨,但历经千年流传到宋代的只有十三行小楷,称《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羲之在献之年少时便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献之在书法上既继承家学,又有所突破,与其父并称为“二王”。《洛神赋十三行》是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充分展现了成熟楷书“秀逸洒脱”之美,清代文人杨宾盛赞本帖“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南宋·十三行碧玉版本

流传到宋元时的《洛神赋十三行》真迹只有一件,元初归书法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此本在宋代曾刻石,于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出土,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称“碧玉版本”。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

《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本”刻石于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解放后由国家收购,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馆,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为镇馆国宝。






本中心长期发播书画经典,记得要推荐给更多的朋友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