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为何遭受宫刑?

 振王府图书馆 2018-05-22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汉武帝的时代,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他不仅是这个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还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甚至于是受害者。这些经历无不对《史记》的写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时代有一位名将:“飞将军”李广。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的恩怨过节最终爆发出来的时候,这根导火线就埋在李家。这话怎么说呢?


李广有一个孙子叫李陵,所谓将门无犬子,李陵也继承了先人的遗志,在战场上很积极地和匈奴人作战,表现很不平凡。但李陵在一次和匈奴作战过程中所做的事情,却给与他素无来往的司马迁招来了不测之祸。


天汉二年(BC.99),汉武帝派遣李广利带领三万骑兵出击匈奴。这个李广利,就是到大宛抢汗血宝马的贰师将军。同时,汉武帝又派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作为偏军。结果就在这次战争中,李陵投降匈奴了。

李陵不是很英勇吗?怎么投降了?在投降前,李陵的确做过艰苦的抵抗。但李陵率领的军队只有五千人,而且都是步兵,他们被一支八万人的匈奴部队包围了,凶多吉少可想而知。


李陵率领部下且战且退,连续战斗了八天。李陵的爷爷李广,最大的特长就是善于射箭。李陵也继承了这门绝技,他率领的部下,基本上都是他训练出来的神箭手。但连续战斗八天,随身携带的箭,渐渐射完了,粮食补给又跟不上,也没有援军,所以尽管李陵作战非常英勇,带领着部下杀敌万余,但自己的队伍也损失了一大半。这个时候单于一面加紧对李陵部队的攻击,一面派人招降李陵。李陵说自己把仗打成这样,没脸回去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


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雷霆大怒。需要注意,这个事情发生在公元前99年,已经是汉武帝晚年了。这个时候的汉武帝,年长威重,已经是一位权威不容置疑的帝王了。所以龙颜一怒,几乎所有公卿大臣都顺着汉武帝的旨意,纷纷谴责李陵的叛国行为,说他罪不容诛。这时候,只有一位地位并不算太高的臣僚愿意为李陵作辩护。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太史令司马迁。

太史令负责观察记录天文星象,主持编定历法,也负责历史文献的整理、保存。所以太史令往往是很有学问,但政治地位并不高的人。


司马迁说:第一,司马迁和李陵虽然没有深交,但通过多方观察,司马迁称赞李陵是“国士”,是国家难得的贤才。为什么呢?司马迁说李陵这个人,仁孝、诚信,平时善待士卒,很得人心,上了战场以后,经常怀着以身殉国的豪情壮志。


第二,李陵这次率领的只有五千骑兵,面对匈奴八万铁骑,能够这么勇敢作战,坚持这么久,已经很了不起了,已经大长了汉朝的军威。


第三,根据对李陵为人的判断,根据对这次战争经过的了解,司马迁强调李陵的投降可能有隐衷。有句老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李陵不像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投降很可能是权宜之计,因为敌人实在太多,实在是寡不敌众。李陵可能是打算先在匈奴潜伏下来,等待机会为汉朝做事。


其实司马迁和李陵并没有什么太深的交往,再加上他地位不高,本来不一定需要发言。他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司马迁对世代为将的李家比较敬佩,尤其对充满了传奇色彩的“飞将军”李广,充满景仰之情,所以愿意为他的孙子李陵说句话。


另外,司马迁后来自己回忆这件事情,说他当时讲这番话“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当时很多人落井下石,尤其是和李陵有过节的人,趁机打击他。司马迁希望汉武帝不要偏听偏信。还有一种理解,司马迁讲这些是为了宽慰汉武帝,让他想开些。


因为汉武帝以前蛮欣赏李陵,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除了一般的愤怒之外,还有一种被辜负的感觉,这种感觉更加令人伤心。所以司马迁说,李陵很可能是假投降,这是安慰汉武帝,说你不会看错人的,他会报答你知遇之恩的,。


司马迁认为自己这番话是为了平抚汉武帝的心情,但却在无意中触碰到了汉武帝的一个软肋。不要忘了,这次李陵率领的只是偏师,真正主力是李广利率领的三万骑兵。

李广利战况如何?首先,李广利面对的不是由单于亲自率领的匈奴精兵,因为单于的部队被李陵遇上了。其次,李广利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后来被匈奴军队包围,损失了百分之六七十的兵力。


把李广利的战绩和李陵的战绩比对一下,谁更英勇?显然是李陵。根据这个情况,司马迁越是盛赞李陵的作战能力和成绩,越反衬出李广利的无能。


不幸的是,这位李广利正是汉武帝的亲郎舅。


从打大宛开始,汉武帝就希望这个大舅子能立点战功,以便于封赏他。但李广利实在不争气,汉武帝不断给他机会,他却从来没有大摇大摆地胜利过。这在当时很可能已经成了舆论的一个笑柄。


所以一听司马迁这些话,汉武帝的神经就很敏感,以为这是拐弯抹角地抨击李广利,当然也牵涉到他自己的用人问题。

于是司马迁说这番意在劝慰汉武帝的话,汉武帝不仅没有领情,反而产生了误会,一怒之下把司马迁打入大牢,处以宫刑。


这不仅是十分残忍的刑罚,而且是极大的人格侮辱。司马迁遭受的心理打击很大。但也正是这样不幸的遭遇,促使他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鸿篇——《史记》。




姜鹏老师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名师,以《资治通鉴》课程系列闻名。


他为复旦大学本科生开的通识课程“《资治通鉴》导读”,年年都是人气王牌,学生们为了能选到这门课,都要到选课系统中到点“秒杀”。


今年姜鹏老师在喜马拉雅FM平台上推出了一款付费音频节目“百家讲坛姜鹏精读《资治通鉴》系列节目。

姜鹏精读,不只是讲故事,更重要的是剖析其中的:

◆制度差异,观念发展
◆决策管理,团队建设
◆谋略智慧,人性挖掘
◆史料比较,史观解析


节目第一季“战国到楚汉”主要聚焦《资治通鉴》第1卷到第12卷。中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动荡时代,君主要建立自己的班底,名将贤臣要建功立业又想善始善终,乱世中的名士要在地位和名节之间作出选择。权力的游戏,人性的考验,是这一季节目的主线。


第二季“汉帝国”主要聚焦《资治通鉴》第13卷到38卷。西汉是中国大一统文明的黄金时代,姜鹏老师在这一季中主要讲了两条主线:一是巩固皇权,二是版图扩张。大汉朝的版图如何扩张到西域?一统帝国如何成型并稳定下来?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卫青,李广,董仲舒,王莽……江河万古,等你来听。

扫描二维码,

关注姜鹏精读《资治通鉴》音频专辑


姜鹏国学书房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