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讲医院的故事,这样所谓的正能量,我们不喜欢。。。。

 漫谈医管 2020-12-11

没有动人小故事的医院没有灵魂

       医院每天都开门运营, 是少数24小时提供服务的机构之一。 “生离死别” 的 故事在医院里几乎天天上演。 这些故事除了反映社会风气, 也曝光了医院文化构成中最底层的 “核心价值” 。如果将这些暴露医院价值观(文化)的事件系统地整理出来,就是医院的感人 “小故事’ 。

——钱庆文《经营好医院》

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应该要善于讲故事,很多医院选择不言,怕出事,或者选择非常正经的写一些干巴巴的文章,没有人看,归结为不言。还有些多言的,言多必失,自然难免惹事情。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还是 要慎重的言语,不可乱说话。最后真正好的是善言。善于利用互联网,发出自己的好声音,讲出好故事,遇到谣言和风险 也能够发挥作用挡住。

毛主席就是深谙此道。

看毛主席如何讲好故事


爱要大声说出来

5.20

5.20当天我看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出品的《这段视频要火!当这家医院一群“大老爷们”说出“我爱你”时——》。很温暖,那天是520,一个表白的日子,该医院选取了医院几对双职工的男职工,让他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向自己的老婆表白,因为没有通知,没有准备,非常真实和本色出演,当老婆接到电话表白时,也很真实,很感人,传播效果非常好。再看文末的留言,充满了人间的温情。这简简单单的故事就能够激起大家的共鸣和情感。就连我看完,都下定决心,今天要好好表示下对老婆的爱,家庭生活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也需要有点风花雪月,不需要那么多轰轰烈烈,平平淡淡中也有真真切切的感情。这些平凡而动人的小故事让人感觉这个医院很有文化。

我们常常追求奇迹,不如好好挖掘下身边的这些平凡和感动。

这样的奇迹故事请少讲

      5月19日上午人民日报微信客户端的推文《急诊送进国外医院,才发现我们欠中国医生一句道歉》,阅读量早已突破10万+,点赞有2万多,点赞2万多的文章,阅读量实际应该有2百万以上。里面有一个片段,医生持续2小时15000多次心外按压,把患者救回,还有一张抢救的照片,照片下还有一句很有文采的解说“轻描淡写间功德无量,强行涂改生死簿”。好好感动啊,好厉害啊,这样的医生确实值得好好的表扬,院内应该要重奖,在医院内推广这种坚持的作风,在医院内好好的宣传。

       生命是极其脆弱的,强行涂改生死薄,这样的事情极其少见,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能做的就是安慰。

       但这样的奇迹故事,让患者误以为抢救2小时是正常的,人的生命极限是更长的,若是遇到,应该要求抢救更长时间,万一下一秒就活了呢?我认为这样感人的故事要少讲,讲多了,人们就会把非常规当成常规了。

我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要补充一点,这篇文章中对于该件事情的报道不完整,这个病人在短暂的恢复意识后,还是遗憾的去世了。这个很关键,这为什么被遗漏了呢?生命其实很脆弱,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明确的心肺复苏中止指标是30分钟,也就是说30分钟的心肺复苏无效,就意味着能够抢救的几率很小很小了,临床上可以停止继续按压了。

       医护人员延长到2小时,短暂的恢复过,这确实应该褒奖这些负责任的医生。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要还没有苏醒,就一定要持续按,半小时不够,一小时,一小时不够两小时,那要持续二十四小时吗?国际指标制定30分钟的中止时间,也是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超过30分钟,救活的几率很小很小。确实有报道,呼吸心跳停止较长时间,还抢救过来,这样的事情,如果属实,也只能说是万分幸运,是个案,是奇迹,但对于类似的奇迹事件,是否要对外大肆宣传,我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这样的宣传,以后心肺复苏标准是否要改为按5小时呢。病人也许会想5小时不够,为什么不按24小时,也许再多一分钟就救活了。医务人员的体力和能力是有限制的,如果实在要长时间的按压,可以由心肺复苏机来完成。时间调好,还可以确保力度和频率的一致性和标准性,确保按压不间断,医嘱可以下持续心外按压,时间由家属确定。

       如果没有用心肺复苏机长时间持续按压的话,再多的医生也顶不住持续不断的心外按压啊,医生要被奇迹累死。患者家属都还不满意,患者家属会认为你还没有尽力。那每个医院赶紧配一个复苏机器人。人工按压达到了一定的时间,患者如果还不放弃,就上按压仪器吧。

江苏某医院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讲自己是神医、神院时,也就将自己、本院、同行、医院置于为(医疗行为)不了、达(患者疗效)不了的风险中。

广东某医院

这个报道确实会造成误会,奇迹当做常规就麻烦了,白辛苦了。

奇迹心态害死人,挖坑式的宣传都是好大喜功的表现,我们要坚决的予以抵制。

江苏某医院

三峡某医院

有时候是医院自己报道的,有时候也是媒体挖掘的,但这样的奇迹文化,都是贻害无穷的。不少人开始质疑这样的报道了。

如果常放抢救成功的特例,特别是一些极端个案,没有医学常识的人就会认为所有病人都应该救活,否则就是医院和医生没有尽到责任!

江苏某医院

云南某医院

真实案例:前几天遇到一个急性心梗患者,急救人员到现场时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而且当时就有人在做心肺复苏,医生到后继续抢救,差不多按压的1个小时了,旁边的家属说在按下嘛!在试试,当时就告诉说没有生命体征了,但是家属不接这个现实还是要求抢救,其它人现场用手机录像。另一次抢救也差不多一个多小时后已经向患者家属宣布死亡了,外面来个人说再抢救下 。如何让患者家属接受这个现实而不是医生无休止的抢救。




截图所说事情的央视采访报道,讲了医务人员不放弃,但也遗憾的去世了,最后说了该医院医生的一段心里话,非常中肯:“每个医生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挽救患者的生命,但并不是也没有人能保证每次都成功,这个时候最需要得到所有人的尤其是患者家属的理解。医生是人不是神,人力有时而尽,这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同样也要成为我们的医学常识和生活常识。”央视挖掘这样的题材,是希望能够有更多人理解医疗的不容易,医护人员的辛苦和担当。但我们也看到有些视频,就把短暂恢复后去世的信息选择性的删除了,更没有告知患者常理常识,只有奇迹,这就是赤裸裸的挑拨人群的预期。网上还有个文章《奇迹!越战老兵心脏骤停1.5小时,医护人员接力从死神手中抢救回》,这些奇迹导致病人家属可能拉着死人来医院救治,你怎么救,如何救?

8毛爷爷还记得吗?

大家一定还记得曾经报道的8毛爷爷吧。《含泪送别!8毛钱治好高烧的“不打针爷爷”,这才是医者仁心》。

8毛爷爷有很多宣传的亮点,他偏找个8毛钱,来迎合群众,群众看的很开心,原来8毛就看好了,可惜了,要是再多活几年,不知道要造福多少苍生啊。但是8毛的前提说了吗,都是在退休后,看门诊,能不开药不开药,能不打针不打针,但他看的重病人,难道也是讲话疗愈的,不都是收住医院了吗?他在没有退休前,每天看各种重症,难道也不用药吗?本身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尊敬的老专家,宣传的出发点也很好,也值得要宣传,但是过度的宣传和不恰当的宣传,就会适得其反。

这会给开9毛钱药的其他医生以巨大的风险,8毛能治好,我去医院看病为什么不是8毛钱呢,而是80,乃至800。患者会觉得后面是不是有问题呢,这不,问题就来了,我们在医院遇到的这样的投诉还少吗。医务人员开具的正确的收费单,患者也很怀疑,为什么这么贵,不是8毛钱就够了吗,我的病重,80我能够接受的,我也就带100块钱,医院真黑,随便一下就收我800块。

这也是当初8毛爷爷出来,很多医生看了都非常不爽。我也曾发过一篇文章,《8毛钱就治好病,千万医者反感、无奈、愤怒》。把8毛爷爷弄出来,其实没有起到好的宣传作用,反而是加强了医患之间的对立,加深了鸿沟和误解。说句不中听的话,这样的宣传等于自找麻烦,自掘坟墓,当然也许这个麻烦不是直接给我们自己,而是给全国各地的同行。

医院有很多有温度的故事

很多故事可以挖掘,但是我们要么干巴巴的发某领导来视察,开了什么会,举办了什么培训,领导又有什么新的指示,要么就把奇迹放大,希望自媒体、主流媒体报道、希望全世界都知道。这些都是医院不谙宣传之道的具体表现。


看深圳卫计委,护士节前的吐槽,5000多万的视频播放量。这是卫计委啊,官方啊,但人家是接地气的,这吐槽不但没有有损医院和护士的形象,让群众看到了真实的护士的辛苦,医者的不易,如果该卫计委,撰写一篇文章:致全体护士节的一封信,护士辛苦了,向护士致敬。。。。。如果是这样的文章,哪怕他公众号有1000万的粉丝,也不会超过1万人看,何况卫计委实际有几十万粉丝,那这个宣传的阅读量肯定不会上万。

宣传要有着力点。

过犹不及,但奇迹最好别搞,害人害己。在内部确实值得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可以重奖。但就别对外宣传。对外要多宣传医学的常识、常见情况。大众和媒体都有猎奇的心理,都喜欢看刺激的惊险刺激的故事,看多了,就会习以为常了,但这真不是常态,所以请停止这些奇迹宣传吧,别给自己招麻烦,也别害全国的同行。健康知识的传播需要创新,需要好题材,日常医疗中也有好故事,想一个吐槽都能有5000万的播量,我们很多好故事难道不会有人看,一定要猎奇,猎奇害死人啊。医务管理者,其实也是在风口浪尖上的,宣传还是需要多思考的。过度的包装不一定是好事。

常规,常识,常见,而不是奇迹、奇闻、奇事

我特别反对报道这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也拜托少请媒体来报道,报道了,给大众的潜意识就是,原来生命是没有禁区的,生命是有很多很多可能性的,病情如此严重都救活了,我这个完全是小巫见大巫,那这个要是救不过来,那只能是这个医院的医生没有尽力,找医院要说法去。但是301,协和的能救活的病人,一个县医院有本事吗?不说县医院,就是各地三甲医院,有把握吗?要给病人知道常规,常识,常见,而不是奇迹、奇闻、奇事,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但是生命无常,生命脆弱,要有一定的心里准备,如果预期被无限放大,我们就等待无限的纠缠。病人的不合理要求和过高的预期,就是这样被我们一次次的奇迹宣传放大的。

这样讲医院的故事,这样的所谓正能量,这样的毒鸡汤,我们不需要,请拿走,请停止这些挖坑式的宣传。

每个人都应该拿起麦克风,讲好医院的故事,传播好医院的声音

全媒体时代,人人拥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营造一个回归理性正常和谐的医疗环境做出一点努力。

今天在昆医附一院组织的消毒供应培训班上,和大家分享了我对传播的认识。不论是消毒供应,还是医务人员,当然包括领导,都应该有一定的媒体素养,否则,当下的舆论环境,处理不善也会后患无穷,善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声,但也会受益匪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