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景华:注释发挥《灵枢经》的诸家著述

 地平线上的桅杆 2018-05-22

《河北中医》1986年 第5期 (分类:早期医论)


傅景华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公元1155年),锦官史崧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并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刻为二十四卷(后人改为十二卷),即为流传至今之《灵枢经》。皇甫谧听见之《针经》,王叔和撰引之《九卷》,王冰所谓之《灵枢》以及史载之《九灵》、《九墟》等,均与之不尽相同,是为多种古传本。据载北宋校正医书局曾经校正过《灵枢》,但未见其校本传世。

《灵枢经》所论医理,与《素问》属于同一体系。所不同者,除了阐发阴阳五行理论,藏府气血功能,以及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外,着重论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诊治原则等。无论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还是临床实践,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如《营卫生会》之论三焦,《本藏》之论藏府,《决气》之论六气,《百病始生》之论邪气,《终始》之论治则,《逆顺》之论刺法,皆为后世所宗。又如《九针十二原》中有“虚则实之,满则泄之,邪胜则虚之”,“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其阐述针刺的原则,可谓精辟透彻。又如《根结》中有“气滑即出疾,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预留,浅则欲疾”。其介绍针刺的方法,可谓经验之谈。明代马莳深得《灵枢》之精髓,所以对其推崇备至。如《灵枢注证发微》中所言:“《灵枢》大体浑全,细目毕具,犹儒书之有大学,三纲八目总言互发,真医家之指南,其功当先于《素问》也。”因而他对于皇甫士安之后,皆以《针经》为书名,遂使后之学者视此书为用针专著,弃之不习而深感遗憾。《灵枢经》刊行后,流传甚广,复经多次重刻。现存主要版本有元·胡氏杏林堂本、明·熊氏种德堂本、赵府居敬堂本等。

现存注释《灵枢》最早的著作是杨上善的《太素》。但他所依据的是《灵枢》的古传本。并包括了《素问》的内容。杨氏为隋唐间医家,籍贯不详。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载其在大业中(公元605616年)为太医侍御。诊疗出奇,能起沉疴笃疾,不拘局方,名著当代。《黄帝内经太素》之名最早见于《七略·诸子略·阴阳家》,并谓其为战国时韩诸公子所作。全书二十篇,似为各种早期简帛医籍之分类编排本。篇名分别为摄生、阴阳、人合、藏府、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唐初杨上善等奉命校定古代医书,于是在原本《太素》的基础上重新整理,扩为三十卷,并撰了注文。《旧唐书经籍志》对此已做了著录。经杨氏改编加注之《太素》由于使经文各归其类,可疑处皆于注中指出,而不辄易正文,其注“依经立训”而“不逞私见”(黄以周《旧钞太素经校本叙》),所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惜乎亡于宋元兵火,其漂泊东瀛者,历数百岁而辗转归里,已残缺不全。

明代马莳(仲化)的《灵枢注证发微》是注释史菘刊《灵枢经》最早的著作(马氏亦未曾见到过《太素》)。由于作者素娴于针灸经脉,故其注在剖析医理和申明字义方面均有卓见。历代医家对其评价甚高,认为较之《素问注证发微》“过之远矣”。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中说:“《灵枢》以前无注,其文字古奥,名数繁多,观者蹙额颦眉,医率废而不读。至明始有马玄台之注,其疏经络穴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于后学。”此外,马氏注《灵枢》时,以之与《素问》对照,有相同者,则援引之,“后世医籍有讹者,则以经旨正之于分注之下。”并指出:“后之学者,当明病在何经,用针合行补泻,则引而伸之,用药亦犹是矣。”书末并附《人体经脉俞穴图解》。

清代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系由张氏与侣山堂诸生集体撰写。张氏字隐庵,浙江钱塘人,学医于张卿子,又师卢子颐,推崇《内经》、《伤寒论》,强调阴阳、运气学说,业医数十年,曾于杭州胥山建侣山堂,论医讲学,从者甚众。因谓《内经》“经义渊微,圣词古简,苟非其人,鲜有通其义者”,诸家“迭与论疏,莫不言人人殊而经旨櫽括者”,乃“以昼夜之悟思,印黄岐之精义”,将《内经》全文逐段重予注释。篇首先述全篇大意,然后按句夹注。其注着重阐发原文意旨,颇受后世医家所称颂。蒋廷锡(字扬孙,号西谷,常熟人)等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有《灵枢经》二十二卷,1910年上海广益书局刊《素问灵枢合注》中有《灵枢》十卷,均为张志聪与马莳的合注本。此外,光绪间周学海(字澂之,安徽建德人)所著《内经评文》中有《灵枢评文》十二卷,系通过评论其文词章句,分节阐明用词之意,详析造句之法,并提示音韵规律,解释文章结构,借以“分析腠理,指点起伏”而“广其功用。”篇末又点出本篇大意要旨及文笔特色,对于理解原文精蕴,有一定参考价值。以上为依篇全注《灵枢经》的诸家。清代姚止庵《灵枢经注节解》则系节注本,日人丹波元简《灵枢识》、丹波元坚《灵枢绍识》则系节要集注本。

现存分类重编《灵枢》内容的早期著作有晋代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的《针灸甲乙经》。但其所据为古传本《针经》。作者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医籍整理合编,采用了“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去其重复,论其精要”的方法,因而其眉目更加清晰,内容更为系统。如卷一总论藏府、气血、精神、津液等,共十六篇;卷二概述经脉、络脉、脉度、经筋等,共七篇;卷三列举腧穴部位、主治、刺法等,共三十五篇(343穴);卷四阐述藏府病脉、三部九候等,共三篇;卷五详载针具、针道、针法、禁忌等,共七篇;卷六分析阴阳、形气、虚实、正邪等,共十二篇;卷七以下,列叙藏府经络、内伤外感、妇人小儿诸病,合四十八篇。《甲乙经》如此理法层出、条分缕析,遂使魏晋前医学成就得以系统总结,发扬光大。同时对后世医学,特别是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代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山阴人)所著《类经》,是《灵枢》和《素问》的类编全注本。张氏以《内经》“经文奥衍,研阅诚难”,遂“从类分门,附意阐发”,历三十余年重编类注而成,乃使其条理井然,便于寻览。全书三十二卷,分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十二类,类下又分三百六十二节。每节下引录《内经》原文,并注明所引篇目,然后详加注释。明代王九达(字曰逵,德安人)所著《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分摄生、藏象、经度、运气、脉候、色诊、病能、论治、针刺等九类。每类下先列《灵枢》篇目,而不打乱原文,只改变篇目次序。这是与《类经》不同的一种类编方法。在各篇原文之后均有题解和注释。清代黄元御(字坤载,山东昌邑人)所撰《灵枢悬解》,分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脉象、外候、病论、贼邪、疾病九类。各篇内容基本不动,只是重编篇次。但指出很多错简之处。如谓“经别前十三段为正经,后十五段为别经,乃经别之所以命名,后十五段却误在经脉中,标本而误名卫气,四时气大半误入邪气藏府病形论,津液五别误名物癃津液别”等。此外在个别原文段落之后加以简要注释。

自元代滑寿编《读素问钞》,明代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江苏华亨人)辑注《内经知要》后,又盛类编选注之风。李氏择《素问》、《灵枢》中重要的部分,加以分类编排,使其由博返约、要言不繁,故名“知要”全书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其注结合临证,提纲挈领,所以颇受后世学者欢迎。清代汪昂(字认庵,安徽休宁人)纂辑《素问灵枢类篆约注》三卷,系将《素问》、《灵枢》合纂为一编,分、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候、运气、审治、生死、杂论九篇,并节其繁芜,而保持前后条贯,且参酌旧注,增入已见,务令语简义明,使读者了然心目。《珍藏医书类目》评其“在素灵节注中,可谓善本焉”。陈念祖集注《灵枢素问节要浅注》十二卷,分道生、藏象、经络、运气、望色、闻声、问察、审治、生死、杂论、脉诊病机等。沈尧封(名又彭,嘉善人)钞订《医经读》,只分平、病、诊、治四类,为摘要类分《灵枢》、《素问》诸本中最简明的一种。此外还有明代林澜撰《灵素合钞》、清代顾沅摘注《内经要旨》、薛雪撰《医经原旨》、蔡宗玉辑《内经类要》、唐宗海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等。

校诂《灵枢》的著作较少,有江有浩《先秦韵读·灵枢》、顾观光《灵枢校勘记》、秦伯未《读内经记》等。专题发挥《灵枢》的著作有明代夏英(字时彦)编绘大的《灵枢经脉翼》,该书主要阐述《灵枢》的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及其俞穴。其中“悉取祖遗诸秘籍中有裨于《灵枢》经脉之旨者,更加演绎,自成一家之言,复疏《灵枢》有关原文于下,并以滑氏注条列于后,意在羽翼《灵枢》,而有功于医道”。书中图文互解,通俗易懂,便于初学记诵,并附歌括。其它有发挥《灵枢》内容的著作,还有《八十一难经》,宋代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明代滑寿《十四经发挥》、明代阴秉旸《黄帝内经始生考》、清代黄元御《素灵微蕴》等。此外,现代著作中专门整理译释《灵枢经》的尚有陈壁琉、郑卓人合编的《灵枢经白话解》(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山东中医学院编《灵枢经语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63),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编《灵枢注评》(中医研究院,1980),河北医学院校释《灵枢经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等。

《河北中医》1986年 第5期 (分类:早期医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