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流注之王玉堂读书扎记六

 longkill 2019-06-01

100 原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注释:

1) 要交正:要指重要。交指交接,即指十二经,经与经之间阴阳配偶,表里相交。

2) 识本经:“根据主症的经络的变化去认识受病的本经”(陈璧琉)即“以证辩经”取表里相通的相应配穴。如肺经的太渊和大肠经的偏历表里相配,原络相通治肺脏疾患。眼病治太冲、光明之类皆是。

提要:本段的重要精神是论述十二正经、阴阳配偶、表里相通的配穴法。与“以证辩经”识病定经的取穴规律,也是治疗疾病求得“速效之功”的重要法则。

101 原文: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盛衰。

注释:

1) 推:指推算“灵龟八法”的具体方法。

2) 十干:即十天干(天之主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葵,也是古代用来记别年月日的符号。

3) 十变:杨继洲:“逐日临时之变也”就是知道当天日干基础上求时干的方法。以第一个时辰—子时为主,逐时向下,以顺钟转推排。如甲日、戊己日的子时是甲子,而丑时是乙丑,寅时是丙寅等等。

4) 开阖:杨继洲:“得时谓之开,失时谓之阖。”自然界与人相应,气血依周期性流注不息。在经络流行灌注的形态,犹如海水潮起潮落的起起伏伏,开时气血偏盛,阖时气血偏衰。

5) 论其五行五脏—十干与五行配合五脏。如东方甲乙(木)与肝脏相联系;南方丙丁(火)与与心脏相合;中央戊己(土)与脾脏相应;西方庚辛(金)与肺脏相关;北方壬葵(水)与肾脏相系。两者联系形成了十干与五行五脏的联合配属的关系。

6) 察日时之盛衰:杨继洲“得五行生者旺,受五行克者衰”。《素问·脏气法时论》作了具体全面论述:“病在胃,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102 原文: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

注释: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阳经(手足三阳经)每经在肘膝以下分布井、荥、俞原、经、合六个穴位。六经共三十六穴。阴经(手足三阴经)每经在肘膝以下分布五个穴位。六经计三十穴,阴阳经相合总数为“六十六穴”。即临床上使用“子午流注”针法,根据昼夜阴阳气血流行注入形态的变化,注重逐日按时取穴的方法,利用元气与营卫推助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影响幽深微妙。通过针刺开穴,达到调整机体阴阳偏盛,扶正祛邪的目的。

提要:本段申述“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肘膝以下五腧穴,在临床上方见幽深原理和微妙作用。

103 原文: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注释:

1) 一时取十二经:即一经配合一个时辰的法则。

2) 原:指原穴,是本原之气(原气),原气作用汇聚之处。原气(元气)产生于脐下,肾间动气,同营卫相并运行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中。《难经·六十六难》:“然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运行诸气,经历五脏六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提要:此段的主要内容是继“子午流注法”的另外一种穴法。它以十二经脉循行,阴阳顺逆的承接顺序,逐一去分配每日十二个时辰,元气并营卫气血在十二经脉中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运行不息。以手太阴经为起点,寅时注肺,卯时注大肠,辰时注胃,巳时注脾,午时注心,末时注小肠,申时注膀胱,丙时注肾,戌时注心包络,亥时注三焦,子时注胆,丑时注肝,至此复又注肺。这种取穴法,不论在何日任何一个时辰,只要在它相配合的某经原穴针治。原穴流注本经疾患,有虚实皆拔之的双关作用,如寅时注肺,取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卯时注大肠取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即所谓“一时取十二经,始知要妙”。

104 经络各论

一 经络定义及其作用:略

二 经络的循行程序: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膀,肾包三焦胆肝详。

 十二经以肺经为首,循序相传,尽于足厥阴肝经,而又传于肺,终而复始,是为一周,如此,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运行。营行脉中,始于肺经。“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源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百脉会于肺,全身血均流注于肺,再输送到全身百脉。

三 经络走向:手之三阴,胸走手;手之三阳,手走头;足之三阳,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胸腹。

四 诊断方面:

 《灵枢·经脉篇》“任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可根据病机和症状结合经络循行部位和所联系脏腑,作为诊断依据。如前额头痛属阳明,偏头痛属少阳经,后头疼属太阳,头巅顶痛伴两胁及少腹痛,属厥阴肝经。不同脏腑病变,也可反应在所属经络穴位上。如肺病,有时可在中府、肺俞有压痛或局部皮肤变异,如皮肤隆起、凹陷、松弛、结节、索状物等,又如临床诊脉独取寸口及望指纹,因寸口及食指内侧均系手太阴肺经所过,“肺朝百脉”为十二经脉汇集的地方。

五 治疗方面:

1)循经取穴治疗疾病,这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而取穴治疗的。正如“四总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病在经络内脏者可取皮部,据“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为纪”的理论。如经络内脏有病可治皮部,如皮肤针叩刺皮肤,皮内针埋藏于皮内均是通过皮部作用。

3)《灵枢·宫针篇》“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凡经络郁滞痹阻为患,可络脉出血,以除其邪。如少商刺血治耳疾,委中刺血治扭伤,太阳刺血治目赤等。

4)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经筋病多表现筋脉拘急,强直抽搐,以痛为输,但避其内脏以及大血管。

105 关于《灵枢·经脉篇》“是动”病,“所生”病之成见。

1)“是动”病:作者认为:“多为急性病,多为实证”,为“正盛邪实的实热症······”外邪在“动”以图侵入人体:人体在“动”以抗邪外击,所以古人用了一个“动”字。如肺经肺胀满;大肠经盛通颈肿;小肠嗌痛咽肿;足阳明胃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心脾经,舌本强,胃脘痛;心经心痛渴而欲饮。

2)“是动”病也有急性发病的虚证。如是动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有血······肾病多虚,故古人有“肾无实邪”。

3)“是动病”是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或急性阶段,其病情或轻或重,“所生病”多是疾病中后期,慢性阶段或较重阶段是病邪入里损及脏腑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