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风光了两千多年的圣人,是怎样炼成的

 政二街 2018-05-23

在中国乃至世界,说起圣人,当数孔子。他所获得的圣人称号,绝对是少见的,仅有的,空前绝后满天飞的。比如,孔圣人、天纵之圣、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等等。一个死了两千多年,也风光了两千多年的人,至今还是读书人的祖师爷。

一个风光了两千多年的圣人是怎样炼成的呢?边读各种史料之后,终于被我这样一个既非士农工商,又非带剑游侠,更已脱离读书人阶层的现代化屌丝发现了其中的秘密。纵观孔夫子的一生,以及他死后两千多年的身后事,今天,我将这一秘密总结如下,不妨称之为“圣人修炼法则”。这一套法则,只要学会并用好其中的一条,就能成名成业,发家致富。


1

自身素质必须要高,除此之外还要非常努力。

少小聪慧,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缺一不可。就个人素质而言,必须是举世无双的,孔子在二十岁前后,就已经学富五车,读遍天下各种名著。

至于出口成章、下笔成文,那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要做圣人,必须具有极高的个人综合素质,勤游学、会讲课、敢办学校、能交官员,骑上战马可以开弓射雕,脱下铠甲能够冒充教授,有军人气质,有儒生雅量,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有明星气质,挂一副画像就能迷倒一片异性同性。忘了最重要的一条,酒量要好,喝倒一片,还能买单送别人回家。综上所述,孔子具备以上全部技能。

展开剩余78%

2

必须收一帮弟子,少于三千人成不了圣人,捧红数十人。

当然这些弟子中不能有一个草包,更不能有一个品行不佳的。有钱有才者优先,正如孔子弟子“达者七十二人,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弟子中有读书好的,有会做生意的,有以品德高尚见称的,有做官的,有能说会道的……更得有传承衣钵的。

弟子不能白收,得让他们把你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编成各种故事流传后世。后来有个东北的演员,掌握了这一法则,收了好多徒弟,很多还是大明星,上春晚、拍电视剧捧红了十几个人,他自己还买了架飞机。

3

必须立一套学说,内容必须是致君尧舜上,为国为民为天下苍生。

这套学说让统治阶级揣摩之下真心喜欢,让老百姓扎伊天喜闻乐见。阉鸡屠狗这种上不了台面的技能就不要现眼了,雕刻绘画这种匠人之术也千万不要拿去拯救苍生。到了亚圣孟子这里,更高明了一层,他讲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百姓一听挺高兴的。

后来有个聪明的皇帝给翻译了一下,李世民说这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一听,太开心了,明君啊!于是开开心心地被剥削了很多年。

4

除了立说,必须得出书,一本不够,要不停地出书,而且这些书必须成为学校的教材,不然是不管用的。

孔子一生著书有《春秋》、《尚书》,弟子们还给写了本《论语》,其中很多成为历代学校的必修课,作者成为圣人,也是毋庸置疑了。四书五经成为各朝代科举的必修教材,一大半都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著。

后来有个德国人,在监狱里写了一本书,成了学校教材,忽悠着几百万人跟着他打了一场世界大战。现在的很多老板也是,不管公司办得怎么样,先找人写几本书出版,办公室里一道风景墙,摆满了自己出的书。然后,他们会挂名几个大学的名誉教授,关系硬得就去编编教材,深得圣人修炼之道。

5

除了到处游说、不停演说之外,自我营销和官方营销非常重要,至关重要的是要让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你做广告。

孔二哥首先要感谢孟子、感谢荀子、感谢董仲舒、感谢郑玄、感谢二程和朱熹、感谢陆九渊与王阳明、感谢近现代的梁、冯二人。这些忠诚的粉丝,他们把儒学传承发扬了二千五百多年。特别需要感谢的是汉武帝刘彻,亲自为他打广告,“废黜百家,唯尊儒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从此,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必须感谢历代皇帝,把他营销到了圣人的位置上。有这样的宣传,想不红都不可能,中华封建文明的一项重要业务就是把人造成神。

6

最重要的一条,你的思想必须要能约束众人的思想,占据道德的高度,成为一条准则。

仁智礼义信,忠孝悌廉勇,每一条都是做人的法则,都成为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成了做人要遵守的三观框架。至今有的学生入学还要拜孔子,世界各地减了不少孔子学院。这一至高无上的思想,已经无人再能提出。

可惜的是,后人没有真正学来,更没有真正执行。太多的是断章取义,买椟还珠,饮鸩止渴,很多的时候都是自己放纵,却拿这一套说辞来约束别人。到了三国时期,有个卖草鞋编席子的人,靠着仁义之名,骗了不少能人跟着他创业,最后还做上了蜀汉的皇帝。

7

要保证圣人的地位不被推倒,必须要不断地找人来建庙立祠供着。

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是要编一本完善的家谱,让历代子孙要跟统治阶级保持良好的关系。孔子做到了这一点,孔子后代被各个朝代的皇帝封官赐爵。

六十多年前,他的后人被一个姓蒋的委员长带到了台湾,他最近的一代人是2006年出生的。虽然很多人说他的后代大都是冒牌货,但是认个圣人做祖宗,总是不坏的。

可笑的是,明朝有个太监魏忠贤,对此法则一知半解,还没死就让人到处建生祠,就连被封为英雄的袁崇焕都给他建过一座,结果魏公公死了还没崇祯碎尸万段。

其实,仔细想想,圣人都是人造的。孔子一生不断游说各路诸侯,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但是一切的礼都是从贵族的角度出发的,可是历史的兴亡哪一代不是因为贵族引起的。他提出的这一套,他自己也没有完全做到,却成了束缚别人的伦理纲常。最让圣人无解的一句诗就是: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大老板还在,公司也没倒,你不好好出力,天天在外面跑着找新的东家)。

汉朝以后,那一朝的皇帝,不是讲儒家的思想来约束百姓,拿法家的“法”、“术”、“势”来治理国家,学纵横家、兵家的技巧来搞外交、军事,用名家的说辞来混淆视听,而他们自己却更喜欢炼丹、学道,做一个无为而治的逍遥人,以求长生不老。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跟历代皇帝有解不开的关系,没有一个皇帝希望自己的子民都是纵横家,到处挑拨离间;也不希望人人都是道家,人人都逍遥避世;也不愿出现太多的法家弟子,天天搞权势法术,毕竟这些都是皇帝自己玩的。因为儒家学说下的天下,是最好治理的,学儒学的百姓是最好管理的。

不过,有时候想想做个圣人也确实挺累的,活着的时候不得安宁,死了两千五百多年,还要天天被人夸,或者被人骂,一点屁大的事都要被搬出来说事,小学生写作文都会“子曰”了。

万丈红尘,喧嚣尘世,当一个圣人又能怎样,也许并不快乐。宁愿相信庄子所说的,死而留骨为贵,不若生而曳尾涂中。与其死了尊贵,骨头被人供着,也不如当下摇着尾巴做一只游在烂泥里的活王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