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轻风无意 2018-05-23

   金玉同宗,文脉相承,器形纹型互有所通,都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收藏之路上的两条车辙。因而,鉴赏古玉,绝对不能少了对青铜器的了解,这就是我对展品中玉与金都十分关注的根本原因。

青銅戈(戰國)  14 cm. 
臺灣浣沙堂
青銅戈,援略上揚,中央有脊,援、胡均有刃。直內,內鑄成猛虎盤旋之形,虎身矯健,趾爪有力,形態生動。猛虎身體綫刻卷雲紋,精工細密,流轉舒暢。戈是最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青銅兵器,自商代早期延續至東漢初年,分布地域廣袤,見到的數量也很大,型制繁雜。此青銅戈造型獨特,鑄造精美,爲戰國兵器中難得一見之珍品。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劍(戰國)  29.1 cm. 
臺灣浣沙堂
   劍身扁平,劍身起凸脊,剖面呈棱形,鍔鋒銳利,劍格如雙葉,劍柄爲圓柱體,其上鑄造菱形花紋,既有裝飾之用又起防滑之效。此青銅劍整體鑄造規整,集工藝價值和藝術價值于一身,爲戰國時期貴族所用。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矛(西周)   24.5 cm.
臺灣浣沙堂
   此青銅矛身較短,雙面開刃,中綫起脊,骹中空,骹口扁圓,口沿內凹。矛體鑄飾回紋和饕餮紋,與青銅的質感相匹配,具有威嚴之感。此青銅矛冶鑄精良,花紋優雅,反映了西周時期精良的青銅製造工藝,當爲西周貴族所用武器。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豆(戰國)   22 cm.
臺灣浣沙堂
   深腹,盤兩側有環裝雙耳,底部爲喇叭形豆柄。器蓋和器身上分別飾有兩圈繩紋,莊重典雅。此青銅豆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戰國青銅重器。青銅豆盛行于兩周,可盛放幹食也可盛放調好的湯汁如羹類,是祭祀時使用的重要禮器之一。戰國青銅豆出現器蓋,此器具有戰國時期明顯的風格特徵。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饕餮紋鎛鐘(春秋)   43 cm
重要香港私人收藏  香港徐氏藝術館
   鎛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極具特色的樂器,興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其通常以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挂在鐘架上,用棒槌敲打發出不同的樂音。其形狀根據年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多鐫有精美的紋樣圖案,充分體現古代匠人的製作工藝和技巧,能够流傳至今的,皆堪稱藝術精品。
   此青銅鎛鐘上鑄鳥形鈕,又似雙龍,龍身片片圓鱗,歷歷可見,是爲懸挂而設。舞平齊,其上飾蟠螭紋,鉦四周環繞蟠螭,鉦兩邊有三排枚,每一枚皆鑄成獸頭,精緻威嚴,篆中亦飾蟠螭紋,繁複精巧,鼓上飾勾連雲紋,雲氣繚繞,浪漫神秘。鐘口沿平直,外形如合瓦,造型渾厚,神秘繁複的蟠螭紋與延綿不斷的勾連雲紋共同塑造了此青銅鐘的莊嚴風格,與粗壯而排布整齊的乳釘呼應,極具魄力。此青銅鐘的鑄造不僅表現了青銅工藝的高超水準,還體現了音律科學的成就,如此一件彙集了古人智慧與藝術品味結晶的傳世之作,是古代呈現階級地位代表統治秩序的禮樂之器,爲等級和權力的象徵,高貴尊榮的氣質不言而喻。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盉(東周)   31 cm. 
來源:香港私人收藏,20世紀80年代購入
   青銅酒器,有圓蓋,小口,直領,圓肩,器腹渾圓。肩上有提梁,底部焊接三蹄形足。蓋平頂,頂上鑄有獸形蓋鈕,鈕上有長環鏈條,與提梁相接。提梁爲雙獸半圓形,獸首上有雙角、凸目、張口,梁上有出廓雙鰭,鰭由螭龍盤縣糾結組成,梁上滿印刻倒S形紋,細密整齊。肩部以蟠虺紋組成蕉葉紋與條形裝飾帶,腹部以三條凸棱爲界,分別裝飾繁密的蟠虺紋裝飾,頗有一咏三嘆之美,富有節奏感。腹部一側焊獸首爲流,獸頸短小,竪耳圓口,亦滿飾蟠虺紋。足上印有獸頭,神秘威嚴,器宇軒昂。
   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從盤盉的組合來看,盉主要是調酒器,它與酒器組合,用水以調和酒。盉在各時代形制有所區別,商代盉多數是款足(空心足),周代盉就是款足折口,而多四足盉,春秋戰國出現了圓腹,有提梁盉。此青銅盉鑄造十分精美,呈現了東周工藝美術清新多元的審美格調,而鑄造技藝高超,紋飾繁密,且保存完好,周身銹色青綠,斑紋自然,無銹之處包漿濃厚,古銅之色蒼古瑩潤,氣韵典雅大方,當是東周青銅彝器之精品。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銅鎏金獸面鋪首一對(漢)    6.8 cm. 
來源:日本私人收藏,購于2000年以前 
   此對獸面銜環青銅鎏金,薄體澆鑄,浮雕造型。額頂一對粗大獸角,外翻捲曲。面龐狹窄,大眼圓睜,十分突出。鼻低微隆,兩翼寬闊,面無下頜,鑄造精細,毛髮隱隱可見。獸嘴下銜一環,環體素面。獸面銜環,是含有驅邪意義的傳統建築門飾。以金爲之,稱金鋪,乃漢代權貴之家所用。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罐(漢)   37.3 cm. 
來源:日本私人收藏,購于1984年以前
   青銅瓿器體渾圓,直口、窄唇、弧肩、腹大深圓、矮圈足。頸、肩部均飾以凸弦紋,簡潔有力,肩部四方各飾一環,其中兩環殘損,此器布局疏密得當,層次分明,銹色古樸自然,表現出漢代鑄造青銅器技術的成熟。這件銅罐在體量大、紋飾精美程度、保存狀况等方面俱佳,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盒蓋上有京都秦藏六先生所題:“此器銅色青綠,金色隱見,形式所罕見之趣也”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蓋壺(春秋時期)   29.3 cm. 
來源:香港私人收藏,20世紀80年代購入
   青銅壺應爲盛酒器。由壺蓋及壺身兩部分組成,壺蓋左右有圓環套入提梁中,壺身爲長頸,直口,圓形鼓腹,頸部有環形耳,與鏈條狀提梁相連,提梁中部連接長方形提手。壺腹部環飾四周弦紋,簡潔質樸,表現出重複而帶來的韵律感,具有强烈的時代特徵。此銅壺鑄造精美,保存完好,乃春秋青銅寶器。
本品肩部有神秘暫時無法破譯的銘文。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鎏金錯金饕餮紋鋪首一對(戰國)   13.5 cm. 
來源:20世紀90年代購于香港
   青銅鎏金饕餮紋鋪首一對,饕餮靈目有神,目尾上揚,外卷利角,折肢內屈,銳爪內鈎。大鼻下有一鈎,圓形鳴環挂于其上。鳴環上錯金裝飾圖案爲雲雷紋。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饕餮紋鋪首(春秋)   16 cm.
   鋪首是含有驅邪意義的漢族傳統建築門飾,古代門扉、青銅器上的環形飾物,大多呈獸首銜環之狀,以求驅妖避邪,避禍求福。此饕餮紋鋪首青銅鑄造,由獸首和銜環組成。饕餮有首無身,獸首部分鏤空雕飾,巨目、寬眉,怒目含威,雙角上揚,獠牙外露。獸面采用雲雷、蟠虺紋爲地,兩角作變形龍紋,冠羽上揚,更具神秘威猛之意,鼻部穿孔,銜環作絞絲紋,獸腦後出榫,爲插銷之用。整體鑄造工藝精細,紋理勾勒細如游絲,鬼斧神工,體現了春秋時期典型風格。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銅鎏金馬腿形台脚一套(西漢)   13 cm. 
   本組銅鎏金馬腿一組四件,原應爲銅鎏金馬的重要組成部分。馬腿矯健有力,馬蹄堅實,具有高度的寫實性,從馬腿結實的肌肉也不難看出工匠豐富的生活閱歷和老到的工藝水準。由馬腿可以想像此馬昂首挺立,氣勢軒昂,俊秀雄健的神態。通體銅鑄鎏金,表面光潔度很高,鎏金勻厚,金光燦爛,體現了高超的藝術水準。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銅錯金嵌松石帶鈎(東周)   24.5 cm.
   銅錯金嵌綠松石帶鈎,呈細長弧形,末端作獸首。鈎面飾錯金幾何形雲紋,空隙處嵌綠松石。整體造型如雨後虹霓淩空,體態嬌媚可愛。帶鈎,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挂鈎,古又稱“犀比”。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
   帶鈎起源于西周,戰國至秦漢廣爲流行,是身份象徵,帶鈎所用的材質、製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鈎價值的標準。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戈(戰國)   26.5 cm. 
   青銅兵器是古代青銅器收藏中的一大門類。“國之大事,在戎與祀”,在青銅時代,戰爭頻仍,爲了獲勝,當時的貴族毫不吝嗇珍貴的青銅,鑄造了大量的兵器。雖然經歷了戰爭的消耗,但仍然遺存數量很多。青銅戈即是其中的一種。
   此件戈青銅質,分爲援、內、胡三部分。援是平出的刃,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體狹長。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內位于援的後尾,呈棒狀,用來安裝木柄,此件爲直內,援、內寬窄相差無幾,頂端有紋飾繁複精美的鳥形飾,內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爲“穿”。戈援下刃弧曲下延稱爲“胡”,沿側近闌有穿孔。此件兵器形制規整,紋飾精美,時代特徵明顯,十分珍貴。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銀殼葵花形海獸葡萄鏡(唐)   13.4 cm. 
   八出菱花形,伏獸爲鈕,魚子地細膩均勻,忍冬枝蔓盤繞成環,將獅、虎等瑞獸圈起,與菱花形狀相呼應,四隻飛鳥翔于相對的四片花瓣之上。瑞獸或携小獸或獨自嬉戲歡鬧其間,祥瑞融融。鑲嵌金殼、銀殼是唐代銅鏡製作的新工藝,金、銀殼是在模具內打壓成形後,再鏨刻細部而成,是金銀細作工和鑄工相結合的産物,此類銅鏡的存世量較少。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錯金銀蟠虺紋劍(春秋)   51 cm. 
   柄首做圓角等腰梯形,主體部分飾以蟠虺紋,連續S 形紋飾包邊。劍格處飾以簡化獸面紋,劍身有中脊,邊刃及鋒處研磨鋒利。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銅鎏金鋪首一對(六朝)   19 cm. 
來源:20世紀90年代購于日本 
   鋪首是門扉上的環形飾物,是中國傳統的大門裝飾。此對鋪首造型完整,器形厚重端莊華貴,鑄造一隻凶猛奇獸的頭部,怪獸瞠目呲牙,形象威嚴而生動,所銜之環上盤繞螭龍,飛龍起舞,龍身矯健,十分精美肅然。此對鋪首製作精湛,爲六朝權貴之家彰顯門楣之用,是其富貴、地位的象徵。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瓦鈕印四方(戰國至漢)    2.5 x 2.5 x 2.5 cm.
印文:“別部司馬”、“部曲將印”、“部曲督印”、“部曲將印”
來源:日本小林鬥盦舊藏
   小林鬥盦(Toan Kobayashi,1916-2007)本名庸浩,號鬥盦,別署懷玉印室。他十五歲開始研習書法篆刻,先後師從河井荃廬和西川寧先生,畢生致力于書法篆刻藝術的鑽研、傳承與弘揚。生前任全日本篆刻聯盟會長、西泠印社名譽副社長、日本藝術院會員、日本美術展覽會顧問、日本北斗文會會長,幷爲文化勛章獲得者,堪稱日本書法篆刻界泰斗。
   小林鬥盦書印幷臻,藏以致用,才學兼備。他不僅從明清篆刻大家的印法中汲取營養,其治印亦頗有精嚴古穆之風,與他一生忠實地追踪秦漢矩度有關。此次中國嘉德(香港)廆集小林鬥盦舊藏高古璽印近六十方,分爲九個標的上拍,其中不乏渾厚樸茂、雄勁蒼古之印,亦輔以《鬥盦藏印》印譜全册,可從中一窺小林鬥盦一生兢兢業業、治學正統嚴謹之貌。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瓦鈕印四方(戰國至漢)   2.5 x 2.5 x 2.5 cm. 
來源:日本小林鬥盦舊藏
出版:《鬥盦藏印》,小林鬥盦,2009年,第38-39頁
印文:“別部司馬”、“軍假司馬”、“假司馬印”、“假司馬印”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銅鎏金駝鈕印兩方(戰國至漢)   2.9 x 2.2 x 2.2 cm.
來源:日本小林鬥盦舊藏
印文:“魏率善氏佰長”、“親晋羌王”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瓦鈕印五方(戰國至漢)   2.4 x 2.6 x 2.4 cm. 
來源:日本小林鬥盦舊藏
印文:“部曲督印”、“騎部曲將”、“軍曲侯印”、“軍司馬印”、“部曲將印”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青銅辟邪鈕子母孫套印(戰國至漢)   3.1 x 2.1 x 2.1 cm.
來源:日本小林鬥盦舊藏
出版:《鬥盦藏印》,小林鬥盦,2009年,第54-55頁
印文:“張忠印信”、“仲宣”、“白方”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銅錯金銀壺(漢)   31 cm. 
寸巢庵-日本重要私人收藏
來源:雙軒庵,松本重太郎(1844-1913)的堂號,松本先生是九州鐵道公司的
創始人
東京美術俱樂部,1933,雙軒庵專拍
   銅壺長頸,弧肩,鼓腹,肩部有環狀雙耳,高圈足,造型古樸端莊,以青銅鑄成,銅體光澤瑩瑩,閃爍青銅重器之光輝。銅壺上略施紋飾,通體環繞五圈寬窄不一錯金銀的幾何紋。口沿一圈倒三角形,錯金與錯銀間隔連續,形成錯落有致的銳角。肩、腹部分別三條紋飾一致的幾何帶狀裝飾,紋飾由菱形鏈接而成,菱形內外分別錯以金銀。底足上鑄一圈卷綫紋,柔和流暢。帶狀紋飾分布均勻,在壺身上顯示出一種和諧有序的韵律感,猶如一曲協奏曲,中間三條幾何紋,穩重端莊,口沿尖銳的折綫與底足捲曲的綫條又打破了沉悶之感,帶來靈動與柔和。而金銀錯所嵌入的金色與銀色的光芒,在黯啞的青銅上流轉,將奢華富貴與素樸典雅以最合適的比例融爲一體。
   錯金銀是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鑲嵌工藝,是利用鐵質工具將青銅表面琢出凹槽,再以金或銀甚至紅銅鑲嵌入凹槽,然後打磨光滑的一種新裝飾技藝。這種裝飾是在鐵質工具普及的基礎上出現,是新工具的産物。金銀錯完美的將不同金屬結合在一起,使其不同的質感相互輝映,呈現出一種鏤金錯彩之美。漢代金銀錯的裝飾技藝更廣泛的融入到人們的生活日用之中,此件青銅壺便是保存完好的一件卓越代表。
   銅錯金銀壺流行于戰國,可參見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藏戰國銅錯金銀嵌綠松石壺,漢代錯金銀器多爲小件,查閱公私收藏,僅見河北博物館藏滿城漢墓出土銅錯金壺、國家博物館藏滿城漢墓出土銅錯金壺以及陝西省西安博物館藏一例銅錯金方壺,其餘形制相似者多爲光素或整體鎏金。
盒蓋上有秦藏六先生所題鑒賞文字。
2018年:嘉德四月玉与金(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