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精髓《道德经》作为道家最重要的典籍,从古至今有几千种注释,可见我们这个民族对《道德经》的重视程度。 《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道德经》讲述的是天之道,那何为天之道呢?我们平时解释为道?
那么是道呢? 道是自然规律与自然法则。 那何为自然规律?何为自然法则呢? 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简单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探究一下《道德经》的精髓。 这里就是点明了《道德经》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那就是“道”对万事万物平等无为。 “不仁”与“有仁”相对,如果表现出“有仁”那么天道就有了分别心,也就是有了对待众生区别的心思。这样就会产生“你我他”这样的概念,那么自然就会产生不平等的观念。天道因为“不仁”才会没有分别心对待万事万物,因为“大仁不仁”。 天道或天地对待众生一律平等,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没有区别。天道为公心,而人道是私心。 这个就是讲述的自然法则,自然规律。也就是天道的本质,天道的精髓。 1,反者道之动反通返,反的意思为:往返,循环往复之意。 何为道之动?天道运行或运动的规律是什么呢?反也。 这句话的意思:天道运行的规律就是循环往复。 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圆周运动(所以有四季的循环),月亮围绕地球进行圆周运动,日月星河都是遵守圆周运动。 这样我们就可以容易的理解这句话了,自然界的万物都在遵守循环往复的法则运转。 2,弱者道之用这里的弱不是弱小的意思,而是不足。 何为道之用,天道的真正的作用是体现在那里呢? 天道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弱”上。 这句话就是解释“弱”字,天之道就是:减小多余的,补充不够的。 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我们知道根据广义相对论,万物是由能量组成,而能量又是有波组成。 这样我们解释:损有余而补不足,通过波来解释,我们知道波有波峰与波谷。 波峰就是有余,波谷就是不足。 我们把峰与波足的零基准线看作就是天道,因为天道就是这条平等的没有波峰与波谷的线。如果有波峰产生,那么天道就会把这个超出的部分或者有余的部分减少,把这个有余的部分补充到波谷部分,从而波峰与波谷又再次的回到了零基准线上。进而天道就实现了阴阳平衡,对待万物没区别。 我们把这个核心的思想,再回到《道德经》中来看,老子提出的就是守中: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何为自然法则:循环往复及守中。 止一,静笃以此为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