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东河】一个壶关人千里“走西口”的故事之一

 老铁SEO2018 2018-05-23

一个壶关人千里“走西口”的故事

壶关距包头有1600多里,位于晋东南太行山南口,人称“干壶”,是落后封闭贫穷的代名词。然而壶关人自古有挣脱地域束缚的闯劲。1982年,76岁的刘子华老人讲述了他千里“走西口”到包头的故事。

十一岁千里随父“走西口”

刘子华的父亲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生活在山岭巍峨的壶关,陡山恶石,绝壁千丈,“掘地三千尺犹不及水”。唯一路通河南,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然条件差再加上军阀混战,已过六旬的老人决定“走西口”。

1918年,刘子华11岁随老父和哥哥踏上“走西口”的路,家里扔下老母和弟弟、妹妹。“走西口”不再是“小妹妹泪长流,而是“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刘子华穿着老母在油灯下一针针纳的厚底鞋,想到留下弟妹吃糠咽菜的苦日子,看看随行老父飘摇身影,正是“城墙上跑马回不过头,神仙也解不了心忧愁。”明知爬山涉水路难行,明知兵患匪狂难逃生,明知妻离子散无定数,只有一信念“西口外包头好混日子”,就要走到头。

来源:《福在老包头》

图片来源:网络

编审:赵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