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船工黄河岸边忆当年

 我的儒山 2014-01-03
老船工黄河岸边忆当年
李强 摄

  从口外到口里,沿着滔滔黄河,追溯晋西北人几百年的漫漫西口求生路,每一处遗存都向我们述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乍暖还寒的初春,77岁的赵挨成老人每天都要静静地凝望奔腾的黄河水,陈旧的西口古渡早已不再,而老人饱经风霜的面容与渡口坝顶百年大戏台却记录着那段河曲人走西口的岁月。知道我们是从包头来的,老人仿佛见到了亲人,高兴地讲述了60年前的包头之行。

  出生在河曲的赵挨成,十几岁时就在河曲古渡口与成年人一起做船工,他说当时有个顺口溜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况:“河曲的土,河曲的草、河曲的土地不捉苗。年景好吃半饱,年景不好,掏炭窑。”贫瘠的土地和艰辛的劳作无法让赵挨成吃饱,小小的他期盼着自己快些长大,踏上人们向往的走西口之路。

  1947年,不到15岁的赵挨成踏上了走西口之路。“过渡口到古城,快七慢八到包头。360华里的路,除了要过黄河,还要过沙漠,我们一行5个人一天要走七八十里路,那种艰辛无法想像,但那时心中有梦想,再苦也能忍受。”回忆初次走西口的艰辛,赵挨成只简单地用几句话概括。

  因为有本家远房亲戚在包头东河南门里和其他人合股开了一家“义源成”粮店,赵挨成顺利地扎住脚跟,并在粮店中伺候掌柜的。赵挨成说:“那时的学徒被称为三年学徒三把壶,即白天提茶壶,中午烫酒壶,晚上倒夜壶 。除了干提壶的活儿,打扫、招待样样都要学。三年一千多个日子里,除了枯燥的粮店工作,赵挨成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转龙藏、留宝窑附近的街市、南海子旁的码头,看着这里繁华的景象,可以暂时忘却家乡和亲人。赵挨成说,1948年包头有火车站、电灯公司,富源号、德华兴号,繁华的景象与家乡贫瘠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年学徒到期,赵挨成终于熬到了回家的那一天,掌柜的给了赵挨成一头毛驴,几块棉花毯子,还有十斤白面和大米,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

  赵挨成老人能够在学徒期满时得到那么多的东西,可见他在粮店干得相当出色,很得“掌柜的”的赏识。赵挨成带着满心的欢喜,三步并作两步往家赶,走到新民堡附近却遭遇了土匪。身上没钱,土匪看着还是一张娃娃脸的赵挨成动了恻隐之心,只抢了驴背上的几条棉花毯子,毛驴和米面留给了赵挨成。虽然不是衣锦还乡,但这样的收获还是让赵挨成的家人异常高兴。

  家里虽苦,但与亲人在一起非常幸福。又一个秋天到来的时候,赵挨成没有踏上走西口的渡船,而是做起了渡口船工。1952年,赵挨成开始在黄河上跑水路运输,再次来到了包头,两年后离开就再也没有来过包头。老人说,坐在这里河岸对面就是内蒙古的黄土地,几十年过去了,黄河两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听说包头变得现代而美丽,真希望有生之年,再次回到那片土地,重温那段心酸与幸福的生活。

  (记者 李永宏 赵永峰 马宏伟)

2009-04-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