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河曲河灯流传千年

 黑老赵 2012-08-10

山西河曲河灯流传千年


来源:山西青年报 2012年05月18日 13:59

  本报记者 刘珍

  在黄河岸边的河曲县,至今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民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前后都会举行三天河灯会,老百姓称为“放河灯”。

  从1995年起,河曲河灯会就由河曲县委、县政府统一组织指挥实施,动员河灯节的传承人进行河灯的制作与施放,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之高,与日俱增,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为河灯会。七月十五为最盛,三日内参与观看放河灯的人数不下十万人次。“现在的河曲河灯会成为宣传河曲形象的重大节日,成为这一地区影响极大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大节日,也成为老百姓一年一度参与的重大文化生活组成部分。”河曲县文化馆副馆长刘建中说。

  源于走西口

  河曲河灯会,也称河曲河灯节,其记载最早可见1573年——1620年(明万历)《河曲县志》:公元1500年 (明弘治13年),知县李邦彦率众祭奠大禹,放河灯。后发展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办,历时三天。在黄河边漂放河灯,通过各种祭祀形式,祈祷神灵消灾免难、风调雨顺。

  今年82岁的河灯节传承人赵六十一与记者谈起了河曲河灯的起源。历史上的河曲,地瘠民贫,灾祸不断。为了谋生,男人走西口,女人挖野菜,孕育出了悲苦高亢的民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走西口故事。很多走西口的人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为了悼念远去的亲人,祈福未来,人们举行了一系列的仪式,河曲河灯会就是这些仪式中比较独特并逐步延续下来的古老习俗。

  赵六十一说,古时漂放河灯,由黄河船工组织河路社举办,僧人诵经、八音吹奏鼓乐,以超度死于河中的亡灵,当时被称为迎神送鬼节。

  公元1795年(清乾隆16年),县城西门外黄河古渡口建禹王庙,搭古戏台。从此,漂放河灯上升为规范的祭祀活动,并代代相传,一直保持着一定的礼仪程序。到了21世纪,河灯节已成为具有丰富民俗内容的民间活动。

  从1995年起,河曲河灯会就由河曲县委、县政府统一组织指挥实施,动员河灯节的传承人进行河灯的制作与施放,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之高,与日俱增,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为河灯会。“七月十五为最盛,三日内参与观看放河灯的人数不下十万人次。”赵六十一说。

  材料都是生活用品

  赵六十一祖辈都是做河灯的。从小他看惯了爷爷、父亲做河灯、放河灯。赵六十一说,童年时因家境等原因没念过几天书,12岁时对父亲做河灯有了深刻记忆,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做河灯的手艺完整掌握,且做出来的河灯得到父辈们的夸奖。

  据赵六十一介绍,制作河灯首先用料有讲究。油是上等胡麻油、黄芥油;纸,外壳为五色彩纸、灯捻子为麻纸(笨纸);蜡为融化的液态蜡;沙为颗粒均匀的细沙;棉花为上等好棉花,做灯捻用。

  其次,用各色蜡作为材料,将一张方形的纸四角粘连起来,用麻绳做灯芯。“这样做的好处是不易被风刮灭,燃烧时间也比较长。”赵六十一说,将河灯底部浸入蜡油当中,在蜡油凝固之前放到沙子上,沙子粘在灯的底部,很快凝结粘连,一来防止灯被水浸蚀,二来加重灯的分量,不易被风吹翻。

  赵六十一说,做好的河灯大都呈四角状,四角须是 “羊耳”状,以保证河灯在河面上不易被浪打翻,底部方形且浸过蜡,灯的深度约三寸。

  “制作河灯的材料很简单,都是些一直与河曲人生活相伴的生活日用品。”赵六十一说,它们是五色彩纸、蜡、沙粒、食用菜籽油、麻纸、棉花、模具(罐头瓶即可,类似的也可替带)、浆糊等。这些实物,家中常有。

  主办由民间转向政府

  “早年之前,放河灯主要由当地南元村的村民们参与,由当时的河路社、渡口社、炭船社组织放河灯。”赵六十一说,直到1985年,由原文化馆馆长张存亮组织禹王庙僧人、黄河船工开展了已中断36年的放河灯习俗。

  赵六十一说,放河灯当日即农历七月十五上午,举行放河灯祭禹仪式,其形式是将社会各界粘糊的河灯供于神禹位前,也叫“领牲”。

  夜幕降临时,主持人鸣炮点火把,僧人诵经将神位前花灯送到渡口。船工驾驶木船,载着各色河灯,逆水驶向上游一里的急流之处,抛锚停船。准备就绪,乐工们奏起乐曲。一盏盏河灯随乐声被放入河中,河灯在河面上顺流而下,飘飘悠悠如星光点点,整个场面蔚为壮观。

  整个活动持续三天,除了每天晚上放河灯外,还有戏乐助兴。

  “传统上,一般每天放河灯360盏 (因农历每年360天),期盼一年360天天天可以平安,快乐。”赵六十一说,以前的河灯会都是由民间举办,自从1995年河曲县委、县政府借助商贸活动来推动河灯会的发展,弘扬河灯文化,到目前河曲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河灯会。近几年河灯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

  2007年的七月十四至十六,三个晚上分别漂放了1000盏、1650盏、1000盏河灯,三天共放3650盏。

  而今,河灯会已改为每天放3650盏,规模为历史之最。

  五代传人接手河灯制作

  多年来,已有数人接受过赵六十一对河灯制作的教授和指点。而他自己也成为远近小有名气的河灯师傅。

  如今,家族第三代河灯制作的传人赵六十一已不知自己做过了多少盏河灯,不知放了多少次河灯,也不知下到黄河多少次。“现在我儿子和孙子已经依次继承了我的手艺。”赵六十一说,自家的传承谱系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了。

  河曲县文化馆副馆长刘建中说,近几年来,河曲县借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影响,与经贸节、文化艺术节、河曲民歌二人台等紧密结合与整合,使得整个“河曲河灯会”的举办规模及群众参与性空前高涨,辐射影响范围已跨越晋陕蒙三省交界区域,逐步影响全国,各地前来观看“河曲河灯会”的人越来越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