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书刷屏两相宜

 supergrass001 2018-05-23

  如今的世界是WiFi(无线网络)的世界、数码的世界,也是信息的世界,刷屏,刷的是信息的屏;读书,读的是信息的书。手机、iPad俨然成了人的外挂器官,刷屏已经变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渐渐占据了我们生活的空余。我们每天都在虚拟与现实的时空中不断地穿梭和转换,有时候甚至到了都不能自已的程度。

  面对数字阅读浪潮的汹涌而至,有人忧心忡忡,担心网络阅读习惯会带入传统阅读,使人丧失阅读复杂深奥的内容的能力,让心灵更加浮躁、浅薄,无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和精神水准。

  不可否认,数字阅读在给广大读者带来便捷、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的确存在“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等问题,容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久而久之,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了挑战。

  然而,如果就此否定数字阅读的积极作用就有失偏颇了。毕竟,数字阅读不但可以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内容,还具有阅读快速、及时、交互、便携、成本低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让阅读变得随时随地,这对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无疑是一种正向力量。

  有时候,刷屏是为了更好地读书。一方面,个人是渺小的,手大捂不过天来。作为阅读方式的一种新趋势,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虽让我们困惑,挑战我们的经验,但这是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必然。另一方面,“浅阅读”是轻松的、消遣式的。“深阅读”通常伴随更多的脑力付出。“浅阅读”帮助人们发现兴趣点,可以成为“深阅读”的前奏。比如,你喜欢诗词,已经读了很多唐诗宋词、汉魏六朝的诗歌,而延伸阅读或提醒你再去读一些明清诗词,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这些东西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住,原有的知识结构会帮助你接纳和吸收。

  更多的时候,在“任务驱动”下,你会“误入藕花深处”,大有“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感慨。比如,我朋友圈中有易中天、张曼菱、刘醒龙、野夫和中国教育报的几位编辑,浏览他们的收藏和分享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课。他们各自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他们的眼光挑剔而敏锐,有了他们的把关,“美美与共”的气息随时扑面而来,总有一些益智而有趣的声画文字进入我的视野。这类声画文字多以自我化的故事、主观化的视角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文字逻辑不一定严密,但情绪丰富饱满;内容不一定深厚,但思考也许深刻;结构零散,随便拎一段都可以切入开读,忽忽地滚屏跳跃着读完也不会产生阅读障碍,其中有些字句一定会在某种心境下触动内心某根神经。有些书我年轻时读过,可如今,读书的成果只剩下一点,通过他人的述说,我不仅补回来少不更事贪多嚼不烂的遗憾,而且找回了那“巫山一段云”。读马尔克斯大约是在我二十一二岁时,说实话《百年孤独》我没有完全读懂,只觉得文字上和整个氛围上,对我来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震撼。通过一家微信公众号中的“读药”栏目,我对马尔克斯的感觉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对他那种特有的东西,那种你永远只有张大嘴吃惊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这种阅读体验,仍然清晰如昨。我仿佛也再次站到了马孔多村边的那条清澈的河边,这既是在时间的缝隙中回忆,也是在空间的一隅流连,我终于知道了《百年孤独》的来路。

  的确,纸质书有着特殊的“厚重感”。捧上一本书,即便随便翻翻,手指触摸纸张的质感及纸墨散发出来的特殊香味,是任何屏幕也营造不出来的。这也许就是“纸质书阅读坚守者”拼命抵制“碎片化点击屏幕游戏派”的重要原因。然而,刷屏的好处亦不容忽视,刷屏为阅读提供了多种选择。毕竟,千个读者眼中就有千个哈姆雷特,有时候或许你爱不释手的书籍,他人会视若敝屣。再说,一张电子存储卡便能储存几千部书籍的内容,可节约数平方米书房,现在的房价多贵啊。

  其实,不管是传统阅读还是数字阅读,都要带着思考去阅读,而且还要勤做笔记,这样才不会陷入“浅阅读”。无论哪种形式的阅读都是一种读书的方式而已,关键还是要看读书的人能不能真正读得进去。换句话说,我们要善于扬长避短,把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结合起来,让数字阅读由“轻”质变得“厚重”。数字阅读就完全可以与传统纸质阅读双轮驱动,“比翼齐飞”,翻书刷屏两相宜。

  了解更多典范英语信息,请扫描二维码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