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永乐年间移民政策述论2

 仇宝廷图书馆 2018-05-23

明代永乐年间移民政策述论2
​ (2007-04-13 16:43:21)

分类: 我的新闻

明代永乐年间移民政策述论

  (二)

  移民的类别与人数的变迁,正反映出永乐年间政府面临的问题及其变迁。为便于分析问题,笔者将永乐年间分为三期:第一期,以永乐帝巡狩北京,为永乐七年以前;第二期,永乐八年至恢复营建北京皇城的永乐十五年;第三期,为永乐十六年以后。

  第一期(洪武三十五年~永乐七年,14021409)根据《明太宗实录》统计,可知垦荒移民人数可考的88504人,约占本期可考的移民人数的24.8%,若加上垦荒罪囚5600人及种田的谪戍官吏895人,则垦荒人数达94999人,比例升为26.6%

  而卫所军的224000人,也是要参加屯田的垦荒行列,则垦荒人数便增至318999人,占本期移民人数的89.5%。因此本期移民的目的以恢复农村经济为主要任务。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即燕王篡位、攻下南京后的四个月,将北平所属州县官朱宁等219人“命入粟赎罪毕,发兴州屯戍”,因为他们在靖难之役之际未支持燕王,所以只有去垦荒。至于占可考人数4.68%的安南人才与工匠,则为永乐五年平定安南、将安南纳入版图的结果。14而占1.54%的鞑靼、女真等外族降户迁移,也是永乐帝招徕的结果,以示其得万民拥戴,转移一般人民对他篡位的不满。总之,本期人口迁移的特色,是以移民垦荒为主,填实北京城,惩罚异己招徕外族来朝为辅,目的在巩固篡夺来的政权。

  第二期(永乐八年一十五年,14101417)垦荒移民约11500人,占此期可考移民的20.9%,罪囚垦荒约8148人,占本期14.86%,若加驻防屯田的卫所军兵及其家属35000人,则垦荒屯田人数增至54648人,占本期可考移民的99.67%(见表一)。

 

3 明代永乐年间移民政策述论

   显示垦荒移民仍是本期的主要任务,虽然总数比前期已较逊色得多。而谪戍官吏一项,未再出现,显示永乐帝政权已巩固,异己铲除工作已完成。长沙为谷王穗之封地,永乐十四年十二月调其护卫军戍边,实为永乐十五年正月废谷王为庶人之先兆15。本期鞑靼、女真内附占有一定的比例(见表一)。罪囚谪戍,官军移屯,均在边塞,目的在移军民实边,是永乐帝加强边防政策的一环。而鞑靼、女真的降附迁移,也是为加强边防而御驾亲征沙漠的结果。总之,本期人口迁移仍以垦荒移民为主,但为实边而移民以及东北的女真、塞北的鞑靼的移民,正是永乐七年以后永乐长期驻跸北京,以天子守边,积极加强边防政策的反映。此外,亲王护卫军的迁移戍边,同时也反映永乐帝削藩政策的推行。

  第三期(永乐十六年一二十二年,14181424)据史料考察移民人数比前二期明显减少。垦荒移民之事,未再出现,也许是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之后,垦荒事业大体有了成就,不需要再大规模移徙人口。军队移屯的史料表明;一为潘阳右卫及河南三护卫军调往保定、宣府、永宁、美峪等山后各卫所入伍,“且令种田治生”16;一为拨安东中屯卫军一千人屯守山西怀仁县新建城堡17。这两条都属于永乐帝调整边防体系的行动。外族移民主要是女真与鞑靼,女真移至辽东,鞑靼仍迁至内陆。民户的迁移有两条,均与迁都北京有关,一是将北京皇城附近居民迁往城内隙地, 二是将南京匠户27000户迁至北京,若以每户五口计,约为135000人。

  (三)

  移民地区可分为移出地与移入地。首先分析移出地。据《明太宗实录》可知,南京地区135000人,均占24.43%;山西281504人,占50.9%;山东、山西25000人,占4.5%;安南16700人,占3.02%;山东、山酉、湖广,11500人,占2.08%;湖广、长沙35000人,占6.33%;辽东、东北,6000人,占1.08%;塞北,5692人,占1.03%;山东,4000人,占0.72%;江西2000人,占0.36;甘肃凉州,370人,占0.06%;北京219人,占0.03%

  移出人口最多的是南京和山西、山东。南京在洪武末年人口已有五十万左右,军队不计约有三十三万人,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成祖北迁,取民匠户二万七千以行,减户口过半。”仅此一次移民,已占永乐年间可考移民总数的24.43%。山东、山西加起来,至少占55.4%,比南京多得多。因此山西可算是各省中移出人口最多的地区。由于永乐初年户口与耕地数据不存,只好以洪武二十四年的数据来比较,当时山西每户平均70.5亩,每口平均9.4亩;山东每户平均100.5亩,每口平均12.7亩。在华北五省中,山西、山东每户每口平均拥有耕地算是比较少的,所以“地狭人稠”、“丁多无田之家”较多,遂成为主要人口移出地。山东移民的移出地以青州、登州、莱州为主,以青州府为例,永乐村数据不存,只好以洪武二十四年数字来比例,当时青州府有户213533、口1689946,平均每户7.9口,比全国平均每户5.23口多2.58口,是“民户丁多”之地;而官民田约13391054亩,平均每户62.7亩,每口7.9亩,比山东平均耕地100.5亩、每口平均耕地12.7亩少得多,定“民多无田”的地区。成为人多田少的狭乡,主要是因为山西与山东青、莱、登等府,未遭靖难战火摧残之故。18

  安南移出人口16700人,占3.02%,与人口密度无关,而与安南并入中国版图,为“加意绥怀”“凡怀才抱德广庠,敦遣起京”19

  其次为湖广地区,也不是因为人口过于稠密,而是削减谷王护卫,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削藩政策有关。

  再其次的辽东、塞北地区,也不是与人口密度相关,而是为了国防,迁移归附的边疆民族。

  其他地区如江西、甘肃与北京,移民人数所占百分比均在1%以下,并不重要,因此不加分析。

  移入户口最多地区,依《明太宗实录》统计可知:北京,156046人,占28.2%;北京郡县308600人,占55.8%;山后(居庸关以北,外长城以南地区),39867人,占7.2%;南京,16892人,占3.05%;河南裕州,7504人,占1.35%;甘肃5500人,占0.99%;辽东3000人,占0.54%;江西2000人,占0.36%;山西1000人,占0.18%

 

 

4 明代永乐年间移民政策述论

   移入人口最多的是北京与北京附近郡县,集中于永乐七年以前及十五年以后,适与永乐帝改北平为北京及迁都有关,尤其十五年以后,移入北京人数是七年以前的8.95倍。十五年以后,营建北京城,为迁都作准备,乃有二万七千户民匠户的大规模迁移。

  北京城移入的人口若与北京郡县移入人口合并计算,则有数据资料的总数达464646人,占整个永乐年间可考移民人数的84.1%。而北京及各府人口在永乐初年约有十九万户,以每户五人计,约95万人,其后先后移民至少46万余人,则移民人口约为当地人口的一半。由此可知,北京地区实为永乐年间户口移入的最主要地区。北京地区在洪武二十四年时,平均耕地每户171亩,每口29.4亩,已是全国各省直中最地广人稀之地。经过靖难战火的摧残,据史料记载,北京地区田地共24499700亩,已复业人户104300户,即平均每户耕地为234.7亩,为洪武二十四年的1.37倍,且已开耕田地只占洪武二十四年的10.87%。此“地旷人稀”的情形非常严重,永乐帝就说过:“北京兵燹以来,人民流亡,田地荒芜。”20

  山后地区,即居庸关外的边塞,明初“移其民入关内”,如保安州、隆庆州、缙山县均废。永乐十一年,永乐帝亲征蒙古沙漠,经过此处,“以其当要街”,“且土壤饶沃”,“而土宜稼穑”,乃复设州县,移有罪当迁谪者与山西、山东、湖广之民实之。21因此成为第二个主要移入地。南京地区移入者主要为安南与鞑靼女真等少数首领。永乐十九年以前南京仍为首都,归附的首领便居于首都,因此移入南京之事。

  河南在永乐元年“复业之民302230户,男女1985560口,未复业者尚32050余户,男女146020余口”22。其中裕州“地广民稀”,情形严重。因此从“地狭民稠”的山西泽、潞等县,“于彼无田之家来耕”23

  总之,永乐年间的户口移出区是以山西和山东青、莱、登等府及北京地区、山后边塞、山东衮州府、南京及河南裕州等处为主。移民的路线,以移入区而言,北京地区移民来自山西、湖广及全国其他地区,山东衮州移民来自山东青、莱、登等府,河南裕州移民来自山西,南京移民则来自东北、塞北与安南。

  (四)

  移民的目的在于开垦荒地,巩固边防与繁荣京师,永乐年间实施的成效如何?以下进行分析。

  开垦荒地方面,明代为鼓励移民垦荒,常发给移民交通工具、旅费、日用品。如永乐五年五月移山西、山东民五千户于北京上林苑,即“户给路费钞一百锭,口粮六斗”24。永乐元年下令罪囚“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山东、山西、河南、陕西迁移罪囚,“人给秒三百贯”,其浙江、江西、广东、福建、湖广、四川等六布政司及直隶府州,亦“给钞发遣”25。到达目的地后,除验丁授田、配给牛种农具外,以免租税以为鼓励。如永乐九年六月,“籍青州等三府逃民,官给牛具、种子,命就彼耕种,俟三年后,科徵税粮”。在这样的鼓励下,户口移入地区与垦田数目,都大为增加。如河南裕州洪武年间户只822,口只4820,由于山西移民的到来,永乐年间增至户2161,口12324,户增1.62倍,口增1.55倍;移入户口占当地总户口数,户约61.9%,口约60.8%(自然增长人口)。如北京广宗县,“惟南北二社为土著,其塘疃以下九社,则永乐二年自山西迁来附籍者”,“原保、李怀二社,则永乐四年自山东顺附者”移民占当地人口约84.6%26又如北京城附近的大兴县,永乐二年从山西迁移大批人口,共立五十八营27。又如保定府清苑县,“洪武、永乐之初,生育未繁,城市多荆棘”,由于移民的努力,“荆棘为稼穑”,“村落屯庄,阛阓相望矣”28。河间府的任丘、阜城二县及山东阿县,均因移民政策实行有效,“人民复盛”,永乐二十一年三月,复置县丞、主簿各一员29

  巩固国防方面,边民内徙、移民安边,对边塞的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如隆庆州,当永乐十二年冬,移民未到,据管理隆庆、保安、永宁等州县的赵羾说:“惟本州官吏穴居野处,左右四顾,荆棘萧然,鬼哭狼嗥,不胜悲惨。……岂意不二、三年,民益日广,相与披荆棘,除草莱,立成街市,渐至人烟繁多,百货并集,野有余粮,民无菜色。”30永乐二十年调查时,户已有1647,口8148(男子4023人,女子3725人)31。边塞繁荣,户口增加,边塞因此充实,国防因而得以巩固。而男女人口的比例为10092.5,已与男子占绝对多数的边区移垦社会不同,显示该地区已发展得与内陆社会相似。 

 

 

  5 明代永乐年间移民政策述论

   至于繁荣京师方面,北京城人口的增加,居民构成分子的多样化,与移民政策大有关系。尤其永乐元年八月移各地殷实大户三千户为北京富民,及永乐后期,移民匠户二万七千户填实北京,影响最大。

  除了以上成效外,全国人口东南西北互相迁移,对民族融合、风俗、语言的互相学习,可能产生最大的作用。例如,滦州蒙古军民的内移,散在汉人聚落中,逐渐汉化。河北一带,素有“为割据尚才,武习戎马,声教未被,以文学著者殆寡”,直到永乐移南方之民,“以实畿辅,右文治而左武功”,于是滦俗一变“乃文武并尚,以科名起家”32

  总之,据史料记载,永乐年间移民约为五十五万二千余人,但实际数字可能增加到一百万以上。移民的主要目的在复兴靖难战火波及地区的经济,以狭乡之民垦荒于宽乡,山西之民迁移北京、山东,占极大多数。而永乐帝内迁塞王,改变边防体系,以“天子守边”代替过去的“塞王守边”。因此将北平迁为北京,进而改为京师。移民的另一主力,即在移各地殷实大户填实京师,而迁谪罪犯与山东、山西、湖广民户,前往隆庆州、保安州等边塞地区,也是为了巩固国防。这个政策实施的结果,繁荣了京师,复兴了靖难战火破坏地区的经济,也巩固了边防,因此其功效比较洪武年间是相差不多的,但在规模上却逊色得多。经过洪武年间大规模有计划的移民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口与土地的分布,大致调配妥当,除了靖难之役战火波及地区外,已不需要大规模移民。当永乐年间移民政策生效后,大规模移民就很少举行。

  宣德五年,陕西汉中府因为人口较少,希望移民,经过六部议奏,一致建议“天下郡县人民版籍已定,产业有恒,逐迁之他乡,不无惊扰,不可迁”33。所以盛行于永乐年间的移民政策,就如《明史·食货志》所云:“咱是以后,移徙者鲜矣。”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1.《南宫县志》卷二二。

  2.《万历乐亭县志》卷三。

  3.《明太宗实录》卷二。

  4.洪武二十四年的户口数据,史料为《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四。田亩数据《诸司职掌》卷三。

  5.《明太宗实录》卷十六。

  6.8.10.11.《明太宗实录》卷十二。

  7.《明英宗实录》卷六七。

  9.《明太祖实录》卷六六。

  12.13.《明太宗实录》卷一四九。

  14.《明太宗实录》卷六八。

  15.《明太宗实录》卷一八二。

  16.《明太宗实录》卷二○三。

  17.《明太宗实录》卷二三七。

  18.《明太宗实录》卷二二四。

  19.《明通鉴》卷十五。

  20.《明太宗实录》卷一五。

  21.《万历永宁县志》卷一。

  22.《明太宗实录》卷二五。

  23.《明太宗实录》卷十八。

  24.《后湖志》卷二。

  25.《明太宗实录》卷二二。

  26.《万历广宗县志》卷一。

  27.吴长垣《宸垣识略》卷十二。

  28.《万历保定府志》卷二。

  29.《明太宗实录》卷二五七。

  30.《嘉靖隆庆志》卷四。

  31.《嘉靖隆庆志》卷三。

  32.《光绪滦州志》卷八。

  33.《明宣宗实录》卷七一。

  34.《明史》卷七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