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原则

 DOICT观察者 2018-05-23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同长期占据全球话语权主导地位的西方话语进行话语权争夺,势必要求我国加快全球话语能力建设和全球话语地位提升。话语权的提升是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予以全面关注,基于目前我国话语体系和话语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国家实力决定话语地位 现代战略学研究者认为,国家实力由外交、信息、军事和经济(简称DIME)综合构成。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优势,不能及时转换成信息优势,就无助于该国国家战略目标的达成。而信息效能的实现有个前提,亦即国家实力的诸多组成要素确实具有优势,否则信息操纵不但不会成功,还会事与愿违。由此,我们可知,话语权实力的提升,根本上是国家实力的提升,任何信息效能转化为话语权的基础,都以国家实力为根本。著名国家与城市品牌专家西蒙·安浩指出:国家形象的提升=80%创造性工作+15%系统性协作+5%传播。换言之,没有客观世界的改善,单靠修辞手段和传播策略创新,是不可能真正提高话语权的。

  领导者的角色定位 在战略传播中,最高领导者应发挥决定性作用,其主要作用有四点:确定战略目标、设计战略路线、选用恰当人才、协调传播作业,剩余工作交由传播的规划者和执行者完成。客观上,战略传播要求最高领导者在战略上推动、在战术上放手,依法依规充分授权,信任并尊重执行者的工作,以求让每个熟悉话题的人都成为传播者的最佳传播效果。

  避免掉入“塔西佗陷阱”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过一个理论,亦即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这就是著名的“塔西佗陷阱”。现代传播,尤其进入网络化信息传播时代,公众对于公信力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加之现代传播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人手里都有“麦克风”,一定程度上会稀释公共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此,在信息化、网络化传播作业中,公共事务部门发布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尤其在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公权力部门对外信息发布必须诚实,既要介绍公共事件发生的客观情况,又要科学应对各种舆论,针对各种质疑还要从事实角度出发引导归因、解释说明,力戒官话、套话、空话和假话,极力避免掉入“塔西佗陷阱”。

  鼓励全面参与对外传播 如果把对外传播视为一场“战争”,那么打赢这场“战争”要求动员全部力量。“兵民是胜利之本”,广泛吸纳民间力量,就成为赢得对外传播这场“战争”的重要保障。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聘请专业人士挂帅对外传播事务,扩宽官方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渠道,深度整合民间智慧、人才和平台,建立常态化融合机制等措施,为全民外交、全民传播提供有效制度性保障,进而有效推进对外传播的全面参与。

  秉持“包容性发展”理念 世界是多元的,而非二元对立。尤其在信息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信息源。如何应对这些信息源所引发的社会效应,回应这些信息源背后的社会诉求,已成为多元信息环境下话语权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面对信息领域多元化形态时,需秉持“包容性发展”理念,从全面的视角审视话语传播发展形态,并适应多元化话语体系的发展规律,从中寻找提升我国全球话语权的最佳路径。

  传播主客体之间关系与信任的建立 当现代传播遭遇“后真相”的时代困局,传播主体与客体的确定关系和彼此间信任的建立,同简单信息传递相比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领导者应善于处理并利用与传播媒介之间的良好关系,及时将国家政策和行动置于有利传播语境中,而不是匆忙展开程序化的信息发布作业。在信息时代,传播主客体之间建立关系需要时间,同时还需要彼此相互尊重和倾听。

  科学引导信息有效传播 当今时代,信息资源的稀缺与过剩,已成为传播作业中的重要问题。如何从广泛、多元甚至爆炸式的信息源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传递给公众,不仅需要现代传播研究提出理论和实践的解决方案,还需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中,创新现代信息有效传播的现实渠道,科学引导有效信息的合理化传播。可以说,在现代传播作业中,技术正确在相当程度上能影响政治正确。

  扩大战略传播内容的共通意义 从全局意义上看,战略传播服务于清晰的战略目标,是所有机构和人员所做、所说的总指南。战略目标的达成,要求战略传播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努力扩大传播内容的共通意义空间,与国际社会广泛对接,并通过与其他功能相协调,完成战略传播的实际作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在具体传播层面,作为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抽象的,需要转换成人所关心的民生、环境、人权等具象话题,概念化的传播才能达成,才会鲜活有效。

  理解现代传播环境,掌控舆情变化规律 在传播中,行动比影像、语文更重要;未说、未做,与所说、所做一样,都会产生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后果。在现代社会,公众的信息素养已大幅提高、信息来源更加多元,认知语境与分析框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公众对优质信息的需求骤增,对优质信息需求的满足度也水涨船高,但当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公众就会寻找导致失望的原因,随之相应的具体行动可能引发公共事故。准确把控舆情,成为引导现代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现代信息传播规律看,在特定时区内信息流量的过小或过大,都会影响该地区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在社会舆论不一律已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强求舆论的一致不仅不现实,还会适得其反。这就客观要求相关部门的决策者及时掌握舆情传播动态,改造落后的舆情信息收集系统,以适应现代传播的发展要求,准确把控社会舆情发展,为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系国际战略传播学会理事长、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传播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