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新闻,舟舟神话被再次戳破,传播很广泛。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这个人。世纪之交的中国,舟舟的形象到处都是,他出现在电视和公益广告里,是那个时代的印迹。 舟舟是唐氏综合症患者,他的父亲是武汉一个歌舞团的小提琴师,因为环境影响,舟舟无师自通感悟到音乐韵律,能指挥交响乐队。只要音乐响起,他就如癫似狂地指挥。 舟舟指挥过世界级的交响乐团,也指挥过小学生乐队。他去过三个大洲五个国家,和许多著名演唱家同台。在唐氏综合症患者群体里,舟舟大概是声誉最高的人。 事实上,舟舟并没有任何音乐指挥的能力。用指挥家郑小瑛的话说,舟舟只是在跳舞。给他一根筷子,播放音乐,他也能舞蹈。舟舟只是对音乐敏感,他不懂音乐,更谈不上天才。与舟舟合作过人的说,舟舟只要准确起拍就可以,音乐一响他就兴奋。他的“指挥”基本没有踩到节拍,更谈不上艺术。 从1997年起,舟舟火了十几年,直到现在还有演出。他本来是普通的唐氏综合症患者,有诸多生活不便,也受过顽童欺负,他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关爱,超过命运相似的同类人。 舟舟命运的转变始于一个纪录片。一个地方电视台编导偶然发现舟舟喜欢模仿音乐指挥动作,就跟着拍摄10个月,拍出一部60分钟的纪录片。这个片子叫《舟舟的世界》,主题是“所有生命都值得尊重”,舟舟则被塑造成对音乐有灵感的天才。 考虑到这种包装有利于舟舟将来的生计,他的父亲默许了。舟舟身边围绕着造假者,他们为实现个人目的,精心包装舟舟“智障天才”的形象。很多人则是沉默的配合者,他们像《皇帝的新衣》里的大臣,并不愿意戳破真相。他们一眼就能看出真相,却不愿多说。 更他人则是你和我,不懂唐氏综合症,不懂音乐和指挥,真以为舟舟有演奏天才。舟舟被训练经常听音乐,他在舞台上的表现,也就很是那么回事儿。期间虽有郑小瑛质疑,可是和赞美声音相比,批评声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今年4月中旬,舟舟又进行一场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他还是被当成音乐指挥家,只不过风光不再。舟舟已经不像当年那么火了。 倒不是因为真相被戳破,而是时间流驶的力量。从成名至今已过二十年,舟舟四十岁,身高还是一米五,身体也变胖,脸上特有的纯真表情基本消失——换句话说,舟舟不再“上镜”,请他的人也就少了。舟舟父亲的年纪已经80岁,他无力再陪着演出奔波。 有媒体报道舟舟的近况,再次说出真相。很多人指责:“人家不容易,为什么要黑,你让人家以后怎么活?”舟舟早就沉寂,他的生活有保障,并不至于穷困潦倒。媒体只是说出真相。一个曾经承载感动的偶像,没有什么天才,他只是普通的残疾人。他需要的是真实的关爱,而不是浮夸的吹捧。 舟舟智力有缺陷,他无须承担道德责任。至于舟舟背后那些人,他们只是关爱舟舟和残疾人,没有谋私利成分吗?舟舟身边有一位演奏者,他早年策划大量演出,在舟舟登陆美国演出之后,他移民出国了。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人受到伤害呢? 我认为,对音乐指挥真诚热爱的人们,他们面对舟舟事件,都会五味杂陈。 音乐是艺术,音乐指挥更是一门专业。它对指挥家有造诣要求,肢体和表情都要传达含义。表演者要和乐队练习磨合,才能提供高水准的演出。舟舟的表演竟被称为“天才指挥家”,你让这个行业辛勤学习的人怎么想? 假的东西不会是美好的,尤其当它想让人们付出真情感,就更应该小心。在这件事情,幸好舟舟没有受到伤害。作为唐氏综合症患者,确实不该由他背负责任。舟舟落寞也属于必然,作为名人,他的后半生应该不会过得太差。 上个世纪末,美国好莱坞“反智电影”风行一时,《阿甘正传》是代表作。这种电影下,善良、纯真和执着被高度推崇,而聪明、专业和精英主义受贬斥。常见的做法是,在低智愚笨中寻找“人性的闪光”。 舟舟走红有这方面背景吗?我不太确定。不过,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理性探讨确实很难阻挡刻意的煽情。 现在很多人知道了,患唐氏综合症只会有长期的痛苦,不要期待奇迹。智力残疾并不会诞生天才。生育太晚有风险,还要重视孕期的唐氏综合症筛查。此外,真正的艺术需要专业训练,反智主义要不得。先要真实,再谈感动,这才是我们面对世界该有的态度。 近期文章 |
|
来自: jimmyliusss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