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讳莫如深——莫国,被人为抹去的国家,曾与东周洛阳分庭抗礼

 思明居士 2018-05-23

《姓氏考略》中说,上古帝颛顼(zhuān xū)造“鄚阳城”(今河北任丘县鄚州镇一带),后有支庶子孙定居鄚阳城者去邑为“莫”,取地名为氏,这说明莫姓很早就已形成了。到了西周晚期周宣王时将鄚阳城分封给庶子姬望,以当地流行的氏为名建立莫国。

讳莫如深——莫国,被人为抹去的国家,曾与东周洛阳分庭抗礼

关于莫国正史上绝无记载,但这不是漏记,也不是因为莫国没有什么值得可记载的国政大事,而是源于“讳莫如深”。“讳莫如深”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事件重大,讳而不言,把事情真相隐藏得很深。这个成语的相关故事出自《春秋》中记载的一桩鲁国的宫廷丑闻,但孔子并没有直言不误的记述这件事,关健之处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后来解释《春秋》的《梁谷传》却无意中道出了“讳莫如深”这个前尘典故。“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原来东周之初的莫国曾出现过一个与东都洛阳周平王分庭抗礼的周朝政权,而且这个政权比洛阳周平王的政权还具有合法地位,它在东周历史上存在了长达二十年。这段历史就是当时的执政者以及史官们极力要“讳莫如深”的“二王并立”的事实,这位与周平王对立的周王就是周携王姬望,也是当时莫国的国君。

讳莫如深——莫国,被人为抹去的国家,曾与东周洛阳分庭抗礼

西周末年,西戎乱周,幽王被杀,这是西周末年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事件。虽然在外人看来此事是周幽王荒淫无道自毁长城的因果报应,但西戎乱周的主谋却是周幽王的岳父申伯,申伯为了挽回外甥姬宜臼已丧失的天子继承权(当时被幽王所废,改立褒姒之子伯服),引西戎入侵镐京。或许申伯最初的用意只是借西戎之力来胁迫周幽王恢复自己女儿申后的王后地位以及外甥姬宜臼的太子地位,或者干脆杀死已失民心的幽王,夺回外甥姬宜臼的继承权,但结果却令他难以控制,西戎不但杀了幽王和太子伯服,还杀光了众多周室公卿和镐京的平民百姓,最可恨的是西戎趁乱打劫,把镐京洗劫一空,最后撤走前连宫殿也不放过,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可谓是对周朝的一次毁灭性打击,想必申伯后悔得肠子都青了。这么一来,大大增加了国人对申伯的反感,也使得姬宜臼继承大统的资格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西虢国国君虢公翰连同周北一众小诸侯国顺应民心纷纷迎立比较贤明的周宣王的庶子、莫国国君姬望为周王。与此同时,申伯审时度势,果断拉拢秦襄公、郑武公、卫武公、晋文侯当时最强势的五大诸侯共同拥立周平王,自此,东周之初形成了由周携王的莫国政权和周平王的洛阳政权“二王并立”的南北对峙局面。

讳莫如深——莫国,被人为抹去的国家,曾与东周洛阳分庭抗礼

“二王并立”背后的势力集团很明显,周平王是依仗强大诸侯的军事力量坐镇洛阳,而周携王则依靠天下百姓的拥戴以及自身的贤明,这也使得周携王坐立王位二十年不受动摇,不过乱世年代,天下一统终归要靠军事实力,最终周平王以武力取胜,借晋文侯杀周携王,结束二王并立的局面,周室归一。周平王王权一统后赐姬望贬谥“携”,“携”的汉字释义是“提起来跑”的意思,故引申出“携叛”、“携背”等叛离、背叛之意。周平王将姬望谥号“携”用意很明显,将它视为僭越犯上的乱臣贼子。

讳莫如深——莫国,被人为抹去的国家,曾与东周洛阳分庭抗礼

由于周携王的政权是不被正统所承认的,所以连同他的莫国历史也一笔被抹煞干净。自此,上至诸侯公卿,下到黎明百姓,谁也不敢公开谈乱有关莫国的事,讳莫如深。不过,这段历史直到三百多年后的战国才被魏国和楚国的史官简略的记载下来(西晋出土《竹书纪年》以及战国出土楚简《系年》)。

姬望死后,莫国到底有没有亡国已经无从得知,可能封地遭分裂,由于周携王为晋文侯所杀,周平王曾以勤王有功大赏晋国,可能莫国国土有一部分划入了晋国的版图。战国时,这个地方曾为赵国所有。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聂国,齐邢卫三国要冲,周王用它来牵制诸侯,“聂”字是这么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