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戎论说老翡翠300篇 篇篇有肉 篇篇实锤 小启事:李戎的第二个公众号“李戎公众号”虽已于4月29日批准注册,但因名称在注册时输入文字出错而被迫申请更名,更名已被受理,却需7个工作日(9天之后)才审批生效,所以在9天之内不能发布文章,从而大家也就难以成功“关注”,9日之后恢复正常。如有兴趣于翡翠以外话题交流的朋友,请在9天之后关注该公众号。 紧续昨天“2”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留了40天,亲眼目见了腾冲蒸蒸日上的玉石业,并在其《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述了翡翠的开采、加工情况。当然也有人对此加以发挥,如D学者说:“那么翡翠传入中国的时间应在此(徐霞客腾冲行)之前。考史得知,在此前明永乐年间(大约自公元1403年及其后20余年),明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即向周边扩张。在此基础上,大力开拓云南边疆以及对腾越的三征麓川,使滇西尤其腾冲得以大大开发,各种贸易及翡翠珠宝交易旺盛,从而促进了翡翠进入中国。故翡翠传入我国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
到清初,不仅翡翠交易,就连“赌石”这种“翡翠文化”也“空前繁盛”了。 有人认为:“从明代到了清代,中国的翡翠文化进入了空前繁盛的鼎盛时代,翡翠玉器在朝廷、民间开始广为流传。” 另据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谓:“玉出南金沙江,江昔为腾越所属,距州二千余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撇出江岸,各成堆,粗矿外护,大小如鹅卵石状,不知其中有玉并玉之美恶与否,估客随意贸之,运至大理及滇省,皆有作玉坊,解之,见翡翠,平地暴富矣。”记述了当时云南的赌石盛况,赌客们都“不知其中有玉并玉之美恶与否”(不知赌石究竟是不是翡翠原石及其色、种、水头之质量高下),只好胡乱买下(“随意贸之”),运到大理或云南各地,到“作玉坊”切割开(“解之”),结果竟然是漂亮的翡翠(“见翡翠”),这样就“平地暴富”了。 另外,E学者的《翡翠探秘》、F学者的《中国古代矿产开发史》,及G学者《中国宝石》的《翡翠溯源》里都认为:“翡翠发现的年代在500年前”。 然而,H学者所撰写的《翡翠简史》一文,则有更丰富的不同描述,兹引录部分于下: 翡翠制品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年~4000年)就已流入中国西南边陲,但数量极少。在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中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600年),具体来说即从周朝至明朝,翡翠饰品在我国肯定有,但很稀少,在使用上并没有受到注意和重视。在封建社会晚期(公元1644年~1911年),由缅甸北部至中国云南腾冲,再至中国内陆的“翡翠之路”得到了较快的拓展,翡翠饰品在我国的地位和影 附 作者简介:李戎(摭翠轩主人),教授(国家科学学术三级岗位)。四川宜宾人,祖籍余杭(今杭州),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携北师大文学硕士(其导师为著名国学大师许嘉璐前副委员长)、成中大医学博士双学位。画家,书法家,收藏家(从1960年不到10岁起就收藏邮票、人民币、香烟盒等杂项,后以收藏明清贡品古翡翠为主,为六百年翡翠史上第一部古翡翠专门著作与重要文献《老翡翠——明清贡品皇家翡翠》一书的著作者)。我国著名多学科学者:中医学家、医学动物实验科学家、中国古典文献学家、训诂学与辞书学家,从2011年起带中国绘画研究方向研究生(以前在校内不同的几个学院带实验医学、文献学、中医学多方向研究生),并筚路蓝缕创建国学院下属美术机构。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教研室与研究室主任,纤维化病理与中医药阻抑器官纤维化生物学机制(分子机制)研究团队负责人及此方向国内外领军人,国务院直接立项国家重大文化项目及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要项目《中华大典》试点工程《医药卫生典》秘书长(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前首席科学家郑金生研究员一起共同担任此职,其岗位类同国家重大工程试点办公室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与评奖专家(艺术学中国绘画与书法方向),国家“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四川片区审评专家,四川省(自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