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是山茱萸科植物,另有一种名吴茱萸的药材,是芸香科植物,这两种药材的来源和功效都大不相同,却名称相似,不知道古人为什么这么取名。
山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药。因其以果肉入药,所以又习称萸肉。《图经本草》称:“叶如梅,有刺毛。二月开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色。五月采实。”
本品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症。
古方八味肾气丸当中就配伍有山茱萸。王好古云:“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气,取其味酸涩以收滑也。仲景八味丸用之为君,其性味可知矣。”
民国时期的名医张锡纯非常善于运用山茱萸,而且留下了大量的单方及复方的临床医案。张锡纯对山茱萸的用药体会是,元气暴脱的危急证,若得山茱萸则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
张锡纯医案:邻村李志绾,年二十余,素伤烟色,偶感风寒,医者用表散药数剂治愈。间日,忽遍身冷汗,心怔忡异常,自言气息将断,急求为调治。诊其脉浮弱无根,左右皆然。愚曰:“此证虽危易治,得萸肉数两,可保无虞。”时当霖雨,药坊隔五里许,遣快骑冒雨急取净萸肉四两,人参五钱,先用萸肉二两煎数沸,急服之,心定汗止,气亦接续,又将人参切作小块,用所余萸肉煎浓汤送下,病若失。
医案中的李志绾色欲无度,平素就有元阳不固、肾亏滑精之象。又因外感风寒,医生用了发汗剂,然而发散了表邪的同时也加剧了元阳的虚脱。于是出现了遍身冷汗、心中怔忡、气息不能接续的症状,并且脉象浮弱无根,这是元阳暴衰欲脱的危急证,急当收敛元阳。
张锡纯急用萸肉二两浓煎顿服,药量大而药性专,直接收敛将欲虚脱的元阳。元阳得固之后自然心定汗止,气息亦能接续。
需要注意的是山茱萸的果肉虽有固精的作用,但它的果核却有滑精的作用,因此入药的山茱萸必须要去核。《雷公炮炙论》中记载:“凡使以酒润,去核取皮,一斤只取四两已来,缓火熬干方用。能壮元气,秘精。其核能滑精,不可服。”
当代则多采用烘法:将果实放入烘笼内,用文火烘,使果实膨胀变软,取出放凉,捏出果核。这种烘法色泽鲜艳,质量好。 /完/ 长按下方,与我一起领略本草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