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茱萸———敛正气不敛邪气

 包羲老子 2017-09-15



【性味】味酸,性温,归于肝、肾经。

【功效】温补肝肾,固精敛气。

【药论】按照张锡纯的说法,伤寒邪在少阳胆经,则见寒热往来之证。倘若肝经虚极,同样可见寒热往来之证,且兼多汗之象。山茱萸味纯酸,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故肝虚极而元阳将脱者服之最效。《神农本草经》谓山茱萸主寒热,其理尽在于此。

山茱萸收敛之性源于其内善补肝虚,外能收正气于酸,合则常获良效。问题是,《神农本草经》又谓此物能逐寒湿痹,其既善收敛,又能温通,看似矛盾而其实未必,这是什么道理呢?按山茱萸味酸而善于收敛,此酸味即木气所化,然山茱萸得木气甚多,木气有余则性显其温。按木气最是条畅,故山茱萸酸收之中又显其条畅之性。所以,张锡纯说:“山茱萸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它酸敛之药不同。”

此外,山茱萸能壮元气,固摄精关,但其核有滑精作用而不可服。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事实上,山茱萸之核味涩,其性当亦收敛,又怎么会有滑精的作用呢?其问题就出现在它的核外的壳那里。山茱萸之肉与其核内物质之性既同属收敛,理应体质相连,现有核壳相隔,故知其核壳之性必与之相反。山茱萸肉能固精,则其核壳必反而滑精也。

陈士铎用山茱萸疗五更泄泻,并作如此解说:“五更泄泻,乃肾气之虚,致水不行于膀胱,而尽入于大肠;五更亥子之时,正肾水主事,肾气行于此时,则肾不能司其权而泻作。山茱萸补肾水,而性又兼涩,一物二用而成功也,非单用之以出奇乎。推之而精滑可止也,小便可缩也,三虫可杀也。单用奏效,有乌能尽宣其义哉。”

由此可知,山茱萸主要是通过收敛肾气而收止泻之效的。此外,山茱萸味酸而能化阴以益肾水,所以单用即能获取良效。这里还有一个疑点,就是酸味是如何化阴的呢?我们知道,酸甘之合犹如春夏交替之象,故常言酸甘化阴,即指阳气遇酸之收而化为阴。一般情况下,酸味物质只有在甘味的环境下才显化阴功效。但人体之中,多含蛋白质之类,特别是饭后,更添淀粉等甘味物质,只待酸味一到,即可化阴。所以,单用山茱萸之酸即能化阴,非其自能化阴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