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石城客家传统婚礼仪式及其文化意义

 资金长阳 2018-05-23
原创: 廖东升

笑声漾荷,喜悦盈堂。

7月23号,大畲村的客家集体婚礼,20对新人“相约大畲,情定终身”。

百亩荷花园里,栈道上一路红绣球,进出口座座心形门。新人们身穿客家传统婚服,徜徉花海,一路欢笑。与“月老”合影,做亲密游戏,画面唯美而甜蜜。

  客家婚礼仪式上,新人们坐花轿、过火盆、拜天地、掀红盖头、喝交杯酒……客家传统婚俗文化体验中,享受着婚庆大典的幸福与欢乐。


闲话不说,直接上图文

鼓乐接亲



石城客家旧俗中“接新娘”的整个过程一般都鼓乐不停。光绪《客家府志》所记的“鼓乐迎亲”即是,苏东坡认为:客家“钟鼓不分哀乐事”,可见,鼓乐迎亲在宋代就已有之。客家婚事的鼓乐称“吹打”,以锣鼓、镲、钹为主,配以唢呐。鼓乐队随迎亲队伍来回吹奏,渲染了喜庆气氛。光绪《客家府志》说客家的民间婚礼“鼓乐竟日”,亦即民间所称的“一日鼓”,但一些有钱人家婚事鼓乐,实际上是“二日鼓”、“三日鼓”。旧时婚礼请鼓乐班子捧场是普遍的。 男方去接亲的人要凑双数。接新娘之时,由媒人领路,新郎领花轿,一路鼓乐。

做“恰郎”



旧时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郑重其事地把一些谐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等,逐样用红绳或红布条捆扎,作为陪嫁,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还有用“长命草”为陪嫁的习俗。长命草为一株野草,用红绳扎好,陪嫁到夫家,挂在洞房床头竹篮里,第二天栽于菜园中,以示扎根。 嫁妆中一般备有红枣、花生、桂圆、豆子,其意即婚后“早生贵子”;有的还会备柑子。在客家语中,“柑”音同“官”,意为期盼后代长大为官;还必须备有两双木履,除方便日常生活外,也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体现了石城客家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白头偕老等传统文化与习俗。

女方送嫁妆的人叫“恰郎”,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亲朋都会来“看嫁妆”。


坐花轿



  “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

客家传统用花轿迎亲,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轿,绣“凤鸾牡丹” ,“福禄鸳鸯”,饰“四彩花灯”,披“大红花绸”,故谓“花轿”。也有花轿顶上四向分贴“螽期衍庆”四个字,轿背里挂铜镜,镜上挂几两肥肉,轿内贴符,轿内还要带几斤腰板肉作轿菜。男方至女家后,女家姐妹拒之于门外,新郎赶忙派“利是”,过众姐妹一关后,便可将新娘接出。新娘哭赖不走,男家众人软硬兼施,哄出闺房,又哄其(硬推)上轿,新郎还要给轿夫封“利是”,方才起轿。几翻“拼搏”后,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尽。

新娘在出嫁当日,不能吃父母家的饭,表示不吃两家饭(从一而终);走出家门到上轿,是绝对不能回头看的。上轿之前,新娘的兄弟姐妹还要进行“抽姊妹带”的典礼;新娘的衣服上别上缝衣针(利器),表示“利是”;做母亲的会让女儿反穿亵服,据说这是表示忠诚于爱情毫不“反骨”;新娘上轿,途中不能下轿,要一直载到夫家,路上如与另一出嫁娘相遇,两人应互相交换手帕或面巾;新娘下了轿,必需由有品德、多子的妇女扶着新娘进洞房,叫做“牵新人”。

掀盖头



花轿抬到男家时,新娘头盖红布、红纱巾落轿,亲朋鼓炮相迎。新娘将到家门时,要先有人报讯,新娘刚进门,公公(即公爹)婆婆(即婆母)及新郎兄弟却要暂时回避,待新娘进厅后才出来,以免与新娘相冲撞,说是不相撞为的是日后和睦相处。民间认为,新娘红运当头,杀气甚大,新郎用扇扇之, 谓“弱其杀气”,人避开不见,谓“避其杀气”。古时婚姻多是父母媒妁之言,在婚礼结束进入洞房后,掀开红头盖,新郎才得以见新娘面目。

过火盆



准备入屋时,石城婚俗中习惯要让新娘跨火而过。即便是不置专门的火盆(也有的是碳火),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烧在门口,让新娘跨过。 称“跨旺火”。一个是取“旺”字,新娘跨过旺火把之后,来日就给夫家带来“旺火”。另一个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间认为有两个“邪”源,一个是婚嫁之时,观者如云,其中难免夹杂一些家中有丧、病之事的人,他们身上带有邪崇,客家则称这些人身上带有“煨(讳)”;另一个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带有“脏”,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旧观念。客家的过火盆之俗,虽取“旺火”之义,但主要是为了避邪。古时火盆所燃的旺草(又称“抹药”),是中国传统的避邪之物。客家民间称其为“去煨(讳)的专用药,在出生婚嫁礼仪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们用以避邪的护身药。

升号


男方家要举办“升号”礼,就是遵守古人“冠而字之”的古训为新郎启用字号。这个名字要楷书写在“号匾”上,请伯叔辈登梯挂到堂屋侧山墙。古时“升号”,匾挂上去后,要在匾上披一块红布,匾两旁要贴对联,同时唱《披红歌》、《挂联歌》。所有妥当后,升号匾者向新郎讨喜钱,唱《讨利市歌》。新郎赏付喜钱时,升号者念赞词,然后从梯上下来,边下边念《下梯谣》。

合彩


新娘在进厅堂过米筛前,主持婚礼的司仪右手捉雄鸡,高高举起,并拖腔拖调地高声赞道:“日起良辰大吉昌、新娘归门正相当……”,司仪每唱完一句,众人齐声应“有”,礼毕,新郎启开轿锁,背出新娘,迎新娘进厅堂,让其在厅堂正中预先准备好的椅子上坐下。

拜堂


厅堂神桌香火高照,红烛闪光,唢呐吹奏,新郎新娘步入堂前,由主婚礼生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郎新娘虔诚地拜毕后,在亲朋好友簇拥下双双进入洞房。

喝交杯酒


拜堂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新郎新娘端着酒杯,手臂相交喝完杯中酒,称为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

  新床上放的东西有讲究,城关一般是放四个柚子,上贴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乡间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还有尺秤、算盘、剪刀之类,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会算;另有一盏红灯,取“添丁”之意。

打甑盖


甑盖是用竹篾制成的“伞”形饭甑盖,在甑盖上斜贴长形红纸。每一个参加者都必须自备一条结籽特别多的丝瓜络,在其外面扎上一圈红纸,并将一端切去,以便敲打时其中瓜籽顺利掉出。

   当乐班将新娘接到厅堂正中的小方椅上座落时,由房族至亲尊长或媒人夫妇,左手拿甑盖将其放在新媳妇头上,右手拿丝瓜络,唱一句赞词,在众人喝喊“有”的同时,将甑盖往头上一压,丝瓜络往甑盖上1敲,众人随之上前,均用手中丝瓜络在甑盖上敲打一下,霎时,瓜籽纷纭脱落,意喻新媳妇子女多。此时,鞭炮齐鸣,鼓乐喇叭齐奏,伴和着观者的呼喝喧哗声,气氛十分热烈。

闹洞房


入夜,新郎家必须在洞房(或厅堂)里打“八仙桌”,并将桌排成丁字形,称丁字桌,邀请青年宾客相聚闹洞房。大家喝酒划拳,尽情戏耍搞笑新郎新娘。

闹新房,要通知门上亲戚参加,余者自愿。参加闹房者都是会喝酒划拳的青年人,他们要推举一名最擅此举者为“磨心”坐于床沿。

开始闹房前,先鸣炮,小待娘用花米撒帐,小侍郎喝彩,诵道:“伏以,日吉时辰大吉昌,此刻闹房正相当。一祝夫妇偕老,二祝子孙满堂,三祝荣华富贵,四祝金玉满堂,五祝五子登科,六祝财宝金箱,七祝文官拜宗,八祝武将封王,九祝子孙光前裕后,十祝十全十美万年昌。”接着便是嬉戏之言:“红蛋人人发一对,金桔个个发一双,金桔红蛋拿来发,闹房闹到半夜就散场,金桔红蛋若不发,闹房闹到大天光。”

喝彩毕,坐床沿的“磨心”要先“送花”,然后与每人划一拳。“送花”以后再打通干。即“磨心”与每人划一通拳,输者喝酒。搞完一圈后,各自找对象划拳饮酒,主人不断添酒加菜。其中亦可行酒令、猜谜,热闹非凡,至丰夜,男方家长示意收场,坐床沿的“磨心”斟满杯中酒,再送状元杯,方法同前,唱歌。由左边开始,一个连一个,唱不到的就喝酒,一直送到新娘为止,尔后大家连呼三遍“全福寿,满堂红”。喝光酒,打喜炮散席。

其他礼俗


1开红包


男方接亲队伍进了女家门,一路就是红包开路,称开红包。首先要支付两个红包,一个点烛包,由亲人或先生得;一个开牲包,由厨师得。女家要热情招呼来人洗脸、抽烟、喝茶,旋即吃点心(只三碗菜)。接着游厨。游厨结束后马上举行宴会。宴会结束后,起价客向女家开小礼红包。嫁女酒宴所用花烛、喜炮要男家带来。

2暗里投光

接亲时间安排上,在石城县的客家山区有“暗里投光”之俗:习惯子夜出阁,天明至郎家。客家人夜里迎娶是承袭周朝“阳往阴来”迎娶之俗,白日为阳,夜间为阴;以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就是指白天新郎去接,晚间新娘归来。

3哭嫁

俗云“闺女不哭,娘家无福”,“哭嫁”是越哭越发。起嫁之前,举行亲人告别仪式,叫“辞堂”,长辈的亲戚送出嫁女红包,叫“押腰礼”,出嫁女一一向亲人们哭泣跪拜,叫“哭嫁”。客家的哭嫁历来都很隆重,旧时一般在出嫁前的两三夜,就开始哭。行将出嫁的女子在私厅或自己的闺房里邀集一群平日相好的姐妹,一边做针线活(纳鞋底、鞋垫、织毛衣等嫁妆)一边开始哭嫁。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十分动情,悲悲啼啼,彻夜不眠。哭嫁作为一种风俗,其来由和寓意,与旧时的婚姻俗信有关,与封建礼教有关,出嫁时姑娘不哭不仅会被认为不吉利,还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感情的作用。旧时婚姻全由父母作主,嫁给什么人,婚后的命运生活如何,心里全没底细,想到这些真是伤心断肠,岂能不哭;女子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婚后除非与丈夫感情不和或婚姻发生变故,否则是很难和父母兄弟见上一面的,这种别离之苦确实令人难以承受,岂能不哭。 缠绵悱测哭嫁歌,一怨三叹断人肠,哭嫁形成一道客家婚俗的奇异风景。

4过米筛

发亲时,喜娘(伴娘或主事娘)给新娘盖上红头巾、顶筛,由父亲、娘舅(兄弟)背或抱或扶着踩米筛走向花轿。背或抱是上古抢婚的痕迹;踩米筛是表示娘家对出嫁女的祝福与思念。人谓米筛是千里眼神之象征,过去客家先民背井离乡千里客居,时时处处祈望千里眼神的保佑。


5坐性


新郎把新娘背下轿后,用贴有双喜大红字的米筛挡住脸面来到厅堂门口,放在事先备好的簸篮内椅子上或坐在倒箩筐上,称其“坐性”。意为“坐落新娘的急性子”,日后孝奉公婆、和于妯娌。

客家旧俗婚宴时新娘并不露面,一般要饿着肚子独坐,不能抬头,不能言笑,不能轻易走动,独听正厅中传出的嘻闹狂欢之声。也有的在此时发新人果子,一些小孩子可以上新娘衣兜里抢新娘由娘家带来的花生豆子糖果。

6挂帐子

在农村,娶亲人家的大厅堂前墙壁上,挂满亲友们赠送的喜庆贺联或红绸被单,母舅赠送的红绸被单是挂在中堂首位位置。

7摆喜宴


农村的酒席,是要办上两天的。婚筵的座位有规定,大厅的正位是男方母舅坐,叫“坐上”。“坐上”的没有动筷子,其他桌都不敢开动。主桌未有离席,从桌不能离席。主桌离席,从桌也应离席,不能逗留。婚宴开始时,要放鞭炮。婚宴菜肴一般十大碗,待到出了一半时,新郎在父辈的陪同下,要到各桌去敬酒。散席要放炮,不放炮不要散席。


好玩的礼俗

过心门

背新娘

放生

祈福
放荷花灯

放气球

走红地毯

电视采访

或许你会问:这,也算礼俗?

我只能:呵呵,呵呵,你懂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