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痢疾,如休息痢、阴虚痢、虚寒痢和劳痢,可以由急性痢疾转变而来,亦可起病即呈现慢性过程。慢性痢疾,一般病况缠绵,治疗难以奏效,但是只需辨证确切,治疗精当,大多可以得到缓解或者康复,但是如果失治或者不注意调养,病况常易逐渐加重而入损途。 (1)休息痢:下痢时作时止,长时间不愈,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每因饮食不节或者起居不慎、感受外邪、过于劳累或者思虑郁怒而引发。发作的时候,腹疼里急,大便夹有粘液或者见赤色,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者虚涩。 治宜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方用连理汤加味: 黄参10克,炒冬术10克,干姜10克,棒草6克,黄连5克,云苓10克,槟榔10克,蜜香6克,枳实10克。 如果由思虑劳心所伤,可合归脾汤: 炒冬术15克,茯神15克,黄耆15克,桂圆肉15克,酸枣仁15克,黄参10克,蜜香6克,炙草6克,当归3克,远志肉3克,生姜6克,大枣5枚。 如果由七情郁怒而起,可合痛泻要方(见中医久泻治疗)抑肝扶脾;如果脾阳虚极,肠里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吃,舌淡苔白,脉沉,治宜温中散寒,消积导滞,方用温脾汤: 大黄12克,熟附子9克(先煎45~60分),干姜6克,人参9克(稳火另煎),棒草3克,当归10克,官桂6克,蜜香10克。 (2)阴虚痢:症见痢下赤白脓血,或者下鲜血粘稠,脐腹作痛,虚坐努责(里急欲便,坐久而仍不得便),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者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肠,方用黄连驴皮胶汤去鸡子黄加当归、炮姜、瓜蒌和棒草。 黄连5克,山茶根8克,驴皮胶10克(烊化),白芍10克,当归10克,炮姜5克,瓜蒌10克,棒草5克 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加沙参10克,林兰15克以养阴生津;如见痢下血多者,可加木芍药、山芍药、墨旱莲、地榆炭各10克以凉血止血;如果湿热没清而见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黄柏、梣皮各10克以清解湿热。 (3)虚寒痢:症见下痢稀薄,夹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者腹部绵绵作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薄白,脉沉细而弱。 轻证治宜温中驱寒,健脾化湿,方用附子理中丸: 熟附子10克(先煎45~60分),黄参10克,干姜5克,炒冬术9克,炙草6克。 可加煨肉豆蔻、云苓各9克,以助健脾燥湿的功效。 重证治宜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用桃花汤或者真人养脏汤。 桃花汤:赤石脂30克,干姜9克,粳米30克; 真人养脏汤:黄参10克,当归9克,炒冬术12克,煨肉豆蔻12克,牡桂3克,炙草6克,白芍15克,煨蜜香9克,煨诃子肉12克,炙罂粟壳3克。 二方都有收涩固脱的功效,个别时候二方可合用,但是罂粟壳不可长期服用。 如果病久脾虚气陷,造成少气脱肛,可以用益气补中汤(见中医久泻治疗)加减,以补中益气,升清举陷。 (4)劳痢:症见痢下赤白,长时间不愈,午后潮热,形体虚羸,手脚心发热,饮食无味,怯寒少气,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皮毛枯萎,皮肤不泽,两目无神,舌苔黄或者淡白,脉细弱无力或者虚大。 治宜益胃健脾,敛精渗湿,方用四君子汤加山药、莲子肉和橘皮。 黄参10克,炒冬术9克,云苓9克,山药9克,莲子肉9克,橘皮9克,炙甘草6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