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清朝的建立,是靠强大的武力。 前期,满族、汉族、蒙古族的八旗军队,几乎成为东北亚最强的武装力量。不仅能在战场上屡次击败南方的明朝,对鸭绿江对岸的李氏王国同样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甚至在后来与沙俄支持的西蒙古等作战时也占据上风。虽然,清廷入主中原之后,八旗兵逐渐衰落,但是绿营的兴起,延续了清廷的悍武之风。也正是依靠绿营军的力量,雍正、乾隆两朝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但是到了嘉庆朝,绿营也变得腐朽不堪,团练这种民间武装逐渐成为清廷依靠的军事力量。尤其到了咸丰朝时,对抗太平天国的就基本是这类地方团练武装,包括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这样几个大枝头。此后,这些武装不仅成为清廷倚重的武装力量,更成为中国近代军阀的雏形。其实,纵观整个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清廷还是有三支部队有些作战能力的,但是仅仅用了三次战役,这支近20万人的部队,就灰飞烟灭。 第一战就是太平天国两破“江南、江北”大营。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攻破南京更名为天京并在此建都之后。清廷就在天京天京城东建立建立了江南大营,大本营驻在孝陵卫附近。统帅是从广西一路追击太平军到江南的钦差大臣向荣,主力则是抽调各地的绿营兵,号称拥有十万大军,实际兵力在五六万左右。这支清军几乎就贴着天京城修筑了130多个独立营垒,驻守重兵,装备枪炮火药,并挖了100多里长的深壕,将天京围困得水泄不通。在江南大营建立不久之后,由钦差大臣琦善担任主帅的江北大营也在扬州仙女庙成立。这支兵力约两三万人的清军,据说有60%的人都是满族。可以说,这两支部队成为当时咸丰帝能够控制的两支机动兵力中的一支,另一支为曾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建立之后,对天京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一度让天京城的各种补给都变得极为困难。经过多年精心策划,1856年,太平天国一举攻克江南、江北大营,清军遭到了惨重打击。之后,清军虽然很快重建了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军力也达到了近20万,但是仅仅两年之后再度被太平军攻破。近20万八旗、绿营就此灰飞烟灭。 第二次就是大沽口、八里桥之战。作为京城的门户,天津是拱卫都城的重要屏障。1858年,清廷在第一次大沽口炮战的经验教训之后,由蒙古王爷曾格林沁带领2.5万大军驻防大沽口,并建立了“威、镇、海、门、高”五座炮台。在1859年也曾取得了所谓的“白河口大捷”。但是,当1860年,英法联军绕道对大沽口炮台发起攻击之时,2000多蒙古骑兵在洋枪洋炮的轰击下,几乎全军覆没。接着,曾格林沁向蒙古草原发出了集结令,哲里木盟马队1000,卓索图盟马队2000,昭乌达盟马队1000,察哈尔骑兵5000,陆续赶到京城东部。此时,除了曾格林沁的近万马队(还有近万名步兵)之外,还有副都统胜保率京营5000人,直隶提督成保率绿营兵4000人,共3万余人,驻守在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结果,仅仅用了5个小时,3万大军几乎全局覆没。可以说,曾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以及京城的御林军在此一战几乎消耗殆尽。 第三次就是高楼寨之战。清廷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之后,曾格林沁来到了镇压捻军的战场。作为清廷最后倚重的战将,曾格林沁再次把蒙古最后的骑兵进行了集结,并可以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曾格林沁和蒙古骑兵的悍勇,让清军在初期取得了极大的优势,甚至攻破捻军根据地雉河集,俘获了捻军首领沃王张乐行。此后,曾格林沁凭借近万人的蒙古骑兵转战多省,与捻军作战。不过,当捻军与太平天国赖文光、陈得才部会合后,重整了部队和士气。于是在高楼寨设伏,全歼了这支蒙古骑兵,曾格林沁也被捻军小将张皮绠斩杀。此战之后,清廷最后的机动部队荡然无存。清廷镇压捻军的任务,交给了李鸿章的淮军。 可以说,这场大战之后,将清廷最后的一点属于自己的家底也败光了。从此之后,不仅清廷再无机动兵力,更没有一支稍微有点战斗力的部队,军事大权交给了那些在握有重兵的地方督抚。可以幻想一下,如果这三支军队还在,未来的湘、淮两军还能成为清廷后期最倚重的力量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