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严的山水画·云山是我师(海量大图)

 ye9030 2018-05-24

十指参成  一拳打破     |     2017.10 写生课  刘信  抓拍




缘起   文 / 罔两见笑

 

对中国山水画稍有了解的人,大抵都曾听说过南朝宗炳令人唏嘘的“卧游”往事。此公甚有高情,精于言理,青年时代便远游四方云山,如此栖丘饮谷,三十余年。后来年老体衰,不能亲自登临钟情的山山水水,于是慨叹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将自己步履所至一一绘出,张之壁墙,虽深居一室,亦驰神八遐。“卧游”常被拿来用于历朝历代直至今天的山水画品评,但我们细细推想“卧游”的要求,实则相当之高:画图的山水,只有用笔达到自然造化的相通处,“卧游”才能成为“登临”的延续,以是对图上云山,如对造化。


从宗炳的时代到今天,一代人的山水追求也在不停变化。最初寻求面对着自然造物,因循自然理法来推演用笔,将自我融于宇宙中,使两者不再互相外在和对立,以画者之笔来实现自然的神性显现;到明清,山水渐渐成为画家经验主义的展示,自然造物对于画家而言,不再是用笔的法度与依据,而成为一种背景,一个题材;再往后,画者无限放大了个性追求,放大自我,“我”成为唯一的依据,在画图里任性使气。正如黑格尔所嘲弄的一样:“人们通常认为独创性只产生稀奇古怪的东西,只是某一艺术家所特有而没有任何人能了解的东西。如果是这样,独创性就只是一种很坏的个别性。”山水画中的宇宙浩然之气,一步步转向促狭、卑琐和封闭。


千竹书院方严先生所追求的,便是那最初的追求:符合自然道理的山水画。于是笔下山水树石各尽物性,各尽物态,真切可感又不失其序。如《听秋图》中,山石皴笔若隐若现地呈现出自然的规律,因是只觉秋山高耸静穆,不觉用笔繁复。一点下去都有它自己的形质和节奏,因是树木摇落,木叶飘零。瀑布从幽深处引来,是秋深的寂寥,林间忽然起了风,大山岿然不动,山间木叶摇落,簌簌之中,亦有一种节律。水随着地势在变,随着风势在动,秋天的野草显现出它淆乱张狂的生命力来。忽然发觉山中有人夜读,高冠的老儒若有所思,总角的小童倚在门边张望。所有这些关系合理地呈现在画图里,好似画者同随欧阳修在山中,赋着秋声……


话不多说,相信合理的笔墨,自己会诉说自己。于是,我们分享这期专辑。

 

 


(所有图片皆可点击观看大图细节)



名称全图沧浪横笛

作者:方严

尺寸:65cm x 54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霜林觅句

作者:方严

尺寸:35cm x 70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苍山暮雪

作者:方严

尺寸:41cm x 69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溪阁隐逸

作者:方严

尺寸:41cm x 69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草亭观瀑

作者:方严

尺寸:44cm x 94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松涧抱琴

作者:方严

尺寸:41cm x 69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寒林读碑

作者:方严

尺寸:41cm x 69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溪上过云

作者:方严

尺寸:41cm x 69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霜林寒烟

作者:方严

尺寸:41cm x  69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溪口待渡

作者:方严

尺寸:41cm x 69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山村消夏

作者:方严

尺寸:41cm x 69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沿溪访隐

作者:方严

尺寸:41cm x 69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秋江渔乐

作者:方严

尺寸:41cm x 52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秋江独泛

作者:方严

尺寸:35cm x 56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竹林清谈

作者:方严

尺寸:51cm x 97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听秋图

作者:方严

尺寸:47cm x 97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虎溪三笑

作者:方严

尺寸:44cm x 83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踏雪寻梅图

作者:方严

尺寸:42cm x 93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灵隐飞来峰

作者:方严

尺寸:90cm x 64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巉崖飞瀑

作者:方严

尺寸:36cm x 134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山村访友

作者:方严

尺寸:35cm x 70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树梢飞泉

作者:方严

尺寸:35cm x 70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寒林归鸦

作者:方严

尺寸:35cm x 70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名称霜林行吟

作者:方严

尺寸:35cm x 70cm

材质:水墨纸本




⬆︎  局部一


⬆︎  局部二


⬆︎  局部三


⬆︎  局部四





方严先生的笔墨世界   

文 / 孔方


在将绘画归为“视觉艺术”的现代,中国画被裹挟着成为一个迷失方向的尴尬存在。当人们从“视觉感受”上去欣赏一幅作品时,它变成了和风景、漫画、设计等一样的图式类别。其本身的笔墨语言只作为一种认证标签或者成了一种强附奥意、标榜个人意志的任性游戏,所遮蔽的正是接通自然与心源的笔墨传统。


在方师的笔墨世界里,不存在一个固化的“我”,也即没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因为在他看来,这恰恰是对自然感知的阻挡。古人云:“嗜欲者,生之贼也”。个人的喜好和欲念只有消弭至最低限度,山水的神理生机才会映现于笔端。反过来能够忠实传达自然生机的笔墨才是普适意义上的真笔墨,然而这个链接造化与本心的媒介,却成为无数人无法逾越的鸿沟,也同时沦为无数人装填自己个性风格思想的大暗箱。所以,不断逃离经验,摆脱套路,回避风格的作品才能随机而转,将自我投入到每一个当下中,一画得一画之意境,或苍拙或婉畅,或静穆或奇崛,或其重若崩,或不胜罗绮⋯所谓世殊事异,情随事迁,其致一也。这个“致”即规律道心,作用在艺术上,便是理法。


展读其山水作品,随便从任何一个局部、一个边角而起,透过层层笔触,仿佛沿着起落有致的阶梯一步步走入生机盎然的世界。这阶梯是以理法搭建而成,井然有序而又变化多端。由于腕底力量的强大,那么在笔端聚拢起了一个宽阔的力的转换范围,在这个超出常人的气力区域内,各种不同的线条应手而出,尤其在呈梯次递转的一组物象的用笔之处,那种由力量和节奏形成的笔墨张力,真堪撼人心魄!当不同气质的线条与自然物象一一吻合,并且它们之间的关系秩序也依照自然之理调配妥当时,节奏随之形成,则气韵不得不生动。 这很难说是因为对自然的敏锐而生成的对应力量,还是先天的力量保证了对自然的敏锐。其笔下意境的那种熟悉与亲和是每个健康的、具备正常感知的人都能具体可按的。由一股源源不断的真力推动着通读作品全篇,眼睛里无非纵横交错的笔墨痕迹,但心却被其严整森然的节律变化所摄,一如我们感叹真实自然的丰富和谐,生生不息。这个时候什么勾皴点染、章法构图等技术层面的东西统统没了概念,贯注了精准指向的笔线完全摆脱了物质属性,如天籁般的嗓音、淋漓尽致的舞蹈肢体、点石成金的词句,将你引入那个渊浩宏深的造化之中,是谓卧游、是谓畅神。


契合了自然之法的笔墨都具备传神达意的品质,这是古人的自觉追求。你见过唐宋及之前的中国画门派林立吗?任何刻意营造个性风格的艺术,都必然流于浅泛而与自然脱节。赵孟頫言,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世相传。绘画同理,中国画的“结字”(面貌)因世相传了,但最重要的、最不可更易的“用笔”(精神)却丢失了。只剩外形的中国画其实连风格二字都谈不上。


我常想以方严先生之笔墨表现力随意撷取一种形式语汇已足自名家,然而正所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在今日这个中国画争相标奇,古法沦败的现实里,此种坚守是对时弊的巨大矫正。一如赵子昂力矫“用笔纤细,傅色浓艳”的南宋宫廷体格之堕落,力畅复古,竖起元季文人绘画之一代高标,但开风气不为师。而中国画今日境况比之宋末元初,更不知堕入几重无明界地了…而欲再振笔墨道统,今日中国画不重溯源头活水、舍理法门径而外,又有何求?!








点击下面图片可以进入详情链接





以上毛笔与复制品

在千竹书院官方淘宝店有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