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8年)9月将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180多页,内容多而杂,读起来要有耐心,为了让各位数学老师能更好地把握新的课程标准,今天,请大家跟随阳光备课一起利用一分钟读懂它?开始吧。
一、 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程目标 新旧课程的目标没有较大的差异,新的课程着重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对比如下 三、数学核心素养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 课程的结构 新旧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结构图对比如下: 1.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 与现行课标对比,必修 3 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 其它: 数学的六个学科素养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通过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基”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指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突出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它们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 l 必修课减少的内容: 1)数列:位于原课标必修数学5,约12学时,移至选择性必修 ; 2)算法初步:位于原课标必修数学3,约12学时,去掉; 3)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位于原课标必修数学2,约18学时, 移至选择性必修; 4)简单线性规划问题:位于原课标必修数学5“不等式”中, 约5学时,去掉; 5)三视图:位于原课标必修数学2“立体几何”中,约3学时,去掉; 6)变量的相关性:位于原课标必修数学3“统计”中,约4学时, 移至选择性必修。 l 必修增加的内容: 1)常用逻辑用语:6学时(原课标选修,5学时); 2)复数:6学时(原课标选修,4学时); 3)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5学时,增加。 l 原课标: 必修:10学分,180学时; 选修:文科4学分,72学时; 文科总共14学分,252学时;理科8学分,108学时;理科总共18学分,288学时; l 新课标: 必修:8学分,144学时; 选择性必修: 6学分,108学时;总共:252学时; 表1 必修课程课时分配建议表
表2 选择性必修课程课时分配表
|
|
来自: 昵称47813312 > 《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