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脑科学谈为何有些人终其一生也不愿意改变?

 象飞 2018-05-24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学习神经心理学和脑解剖的时候,学校教的始终只是一些专业的词汇和理论而实际的应用太少,但就是这些知识让我对人的心理有了更多的思考。



近些年随着脑科学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之父迈克尔·加扎尼加教授认为这个时代是弗洛伊德特别羡慕的时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学说为人们探寻内心世界打开了一扇窗,虽只是个假说,但确实解决了不少人的心理问题,然而很多学习心理学的朋友忽视了弗洛伊德其实是一位生物学家!当初弗洛伊德也想用脑科学,用神经机制来解释人的心理的现象,但怎奈何受限于那个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所以他晚年告诫弟子要多去学习神经科学的知识。可悲的是时至今日,很多从事心理学工作,从事心理咨询的人,依然坚持和卖弄着那套假说,而对脑科学的进步视若无睹、置若罔闻。



我始终觉得学习心理学的人一定要学习医学的知识或者最起码要懂得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知识,只有这样你对人的心理才能有更全面的体会。那些野路子出身的所谓心理大师们,他们时常不解决实际问题,而只是贩卖“精神鸦片”,让来寻求帮助的人觉得恍然大悟,只是道理都懂了但就是做不到,所以最后问题不是大师,而是自己不行。



“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这种现象我相信不少朋友人都有体会,这是著名的“臣妾做不到”现象。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一种忽视的人脑工作机制的正常结果。正是因为这种忽视,导致的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活不明白,更不用说改变自己。



下边我以自己的半吊子水平,给大家普及一点脑科学的知识,供朋友们学习参考。



人脑大致是由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组成的。处于人脑最上面的部分是大脑,它主要的功能是认知分析和逻辑判断;中间的部分是边缘系统,主要是跟我们的情感和记忆加工密切联系,尤其是杏仁核和海马与我们情感记忆密切相关;最下边的部分是脑干,主要负责我们的基本的生理水平的自动运行,包括体温,心跳,血压等。

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理智和情感的冲突导致的,也就是大脑功能和边缘系统功能之间的争夺战。人格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情绪是人格的核心,是人行为的最大动力。当理智和情感协调一致时,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种幸福的体验;当二者冲突的时候,互相斗争的时候,理智否定情感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精神疾病;当我们的理智选择忽视情感的反应的时候,我们就出现这种“臣妾做不到”的现象。



我们对理智的觉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但对情绪的觉察却做得不够,因为它是边缘系统控制的,时常是自动运行的,当我们感觉到的时候也已经是发生之后的事情了。我们可以借助情绪这条线索一起来窥探一下人类心理更复杂的一面。



我先给朋友们分享一个我五岁时的亲身经历。我小时候比较淘气,有一次跟小朋友在玩排炮。我们把排炮拆下来,一个一个的捏在手里面,用手指甲使劲掐住排炮的后屁股,只用手掐的足够紧是不会被炸到手的。我怀着忐忑和好奇的心情,试了两个都没问题,但是到第三个的时候疏忽大意了手指没掐紧,一瞬间就把手给炸黑了。这是我人生成长过程中无数危险时刻的一小部分,跟在海里被淹一次和在河里被淹一次的死里逃生经历比算不了什么。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后来我发现,每到让我放鞭炮我总是躲在后面,小时候没觉得,大了之后发现自己怎么这么胆小,于是好几次尝试鼓起勇气拿着烟头但就在快到鞭炮引线的时候手就不自主的哆嗦。虽然后来用心理学的方法帮自己克服了,能够放鞭炮了,但是心里面还是有一种恐惧的情绪难以抹去。



一件小事儿怎么会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主要就是因为边缘系统里面的杏仁核与海马体完成了一个完美的配合。杏仁核主要是负责人类恐惧情绪的器官,引起危险的事件会被迅速的传递给海马体形成长时的记忆,深刻在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往人脑的杏仁核部位,注射一种对人体没有害的物质,然后这些人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慌,知道没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就像广场恐怖症、密闭恐怖症一样,甚至有一种濒死感!杏仁核和海马的这种密切配合,是人类适应环境进化的一个结果。这能够保证我们远离危险。



关于理智和情感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通过一个心理学著名的情绪危桥实验一起来感受下。



社会心理学家达顿和阿伦,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让一位妙龄女郎作为主试,分别在一座吊桥和一个石桥上面随机采访过往的男士,并给这些受调查男士留电话,告诉他们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调查内容结可以给她打电话。结果吊桥上接受测试的男性他们打电话显著要高于石桥上面的。通过分析这两组做调查的男士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生理唤醒,也就是在吊桥上的男士他们的心跳更快更紧张。这些在吊桥上的男士,把这种生理唤醒更多解释为对这位女性的好感,于是打电话的人数显著高于石桥组。



社会心理学家也把这种生理唤醒状态对认知评价的影响,认为是爱情产生一个原因。之前我在大学兼职讲心理学课程的时候,也给同学们介绍过:“假如你对班里哪位同学有好感又不好表达,就可以带她去欢乐谷坐一下过山车,坐完之后,你们还是什么变化都没有,那基本就是没戏了。”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我们知道大脑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是共同影响我们行为,但我们实际生活中更多用的是认知系统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这也是人的一种自我中心性的认知倾向。人的自我中心性决定了人在思考的时候更多是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而不会去主动证明自己观点的错误。因为存在这种的认知偏差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时刻提醒自己还有一套情绪系统,时刻提醒自己我们可以做得更多。这也是古人为什么要一日三醒的原因吧。遇到成长的关卡的时候,我们要去思考,是不是情绪系统出了问题,而不是去怨天尤人。



有不少的朋友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把这些不顺利都归结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因为人的认知偏差,我们会找各种原因去证明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不利影响把问题归结于它,而不会主动去证明这种思想的错误。我想说原生家庭只是一个环境因素,更多其实是你自己的选择。



有一个案例讲,在一个家庭里爸爸经常打妈妈,家里面三个儿子都在这样环境成长起来。孩子们对爸爸打妈妈这种行为刚开始都很害怕,但最后三个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老大觉得爸爸这样做不对,不能这样打妈妈,心疼妈妈,讨厌父亲,长大以后他对媳妇特别好;老二觉得妈妈特别可怜,觉得婚姻关系特别的让人害怕,从小就选择逃避,长大后相亲无数但一直单身;老三觉得可以这样打妈妈打女人,所以就学习了爸爸这种家暴行为,长大之后他一遇到不顺就打媳妇出气,后来离婚了。



老大跟老三都选择正视自己情绪,都看见了情绪系统,只是老大选择了改变,老三选择了模仿,而老二是选择逃避和忽视。同样一个事情,却是不同的选择的,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复杂,所以那些埋怨原生家庭的朋友,选择权始终都握在你自己的手里。与其被某些心理学家创造的“原生家庭”的概念蒙在鼓里,不如选择全面审视自己,迈出改变的步伐哪怕只是一小步。




有些朋友这个时候就会说,就是改变太难了,其实我想说改变不难,难是在于你没按正确方法去做,去坚持。就像孩子们玩的魔方一样,你胡乱拧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法复原的,只要按照方法一步步的走下来都能够复原的,而且这个技术会越练越熟悉。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成长负责,为人父母者还需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责。根据脑科学研究,3到12岁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多家长朋友也认识到孩子情绪发展、情商的重要性,会给孩子报各种的情商提升班,其实最好的课堂就是家庭,最好的教练就是父母。



孩子们的天性似乎都是调皮捣蛋的,有时候孩子把我们惹急了,我们也会情绪失控,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家庭一幕。因为我们都是人,都有情绪反应。只是我们不同的反应和互动决定了孩子的情商的发展。例如,当孩子跟你道歉的时候,很多家长就会很生气说:“早干嘛去了?每次都得跟你发脾气之后你才知道错!”这种反应恰恰是导致孩子屡教不改的原因,因为这还是在批评指责孩子,孩子还是停留于情绪系统里面,没有达到认知和情绪的平衡。这时候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说:“我现在很生气,没法接受你的道歉”。这样做是看见自己的情绪,避免负面情绪的进一步的扩大,同时也让孩子通过认知系统看见你的情绪,也是在让他学会的看见的情绪能力,同时给孩子缓冲时间思考自己错在哪里。通常这样做之后,你会很惊讶发现自己的情绪平复了很多,然后接着你可以去抱抱孩子、拍拍孩子继续给孩子改变的动力。



看似很简单的回应,它却是平衡协调孩子情绪系统与认知系统的关系。那些在父母一贯的批评指责和情绪宣泄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容易出现情绪和注意多动的问题。这些孩子往往容易拖延,甚至长大后还会影响他们的夫妻关系。



在约翰·瑞迪教授写的《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里提到他咨询了一个压力成瘾的女性个案。这位案主每当跟男朋友关系稳定之后,就会把男朋友踹掉,然后重新开始一段新的恋情,她具体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解释觉得平淡很乏味,需要激情。早些年我也接触过这样一个咨询的案例,当时也是很难理解。压力成瘾的人,除了拖延其实主要是他们的情绪系统出了问题。其中教育因素影响很大,在从小成长的过程中,在批评指责过教育的方式下,孩子逐渐被训练成需要通过外界的压力刺激自己才能保持情绪系统平衡。这样的个案只要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压力成瘾的表现和根源,然后再配合一些情绪管理的训练,能够很快从中走出来。经常吵架的夫妻,除了三观的问题,其中很大原因就可能是压力成瘾的症状表现。



从想明白到能做到是一个需要系统的过程,很重要的就是认知和情绪系统的平衡。有些时候我觉得心理咨询好比是给人脑做手术,一场看不见的手术,一场需要来访者共同参与的手术,一场修通情绪与理智联系的手术。这期间心理咨询师不一定非得是名师,但一定要是“明师”,自己要能够看得明白,要看不见的话你只会带着来访者瞎鼓捣,最终只会误了他人。



有句话说:“你变了,世界就变了。”这种改变,不是一种自我欺骗,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理智和情感的平衡协调的积极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的心更柔软更包容,更积极上进,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更富有创造性,同时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和自己的情感,更懂得与人积极沟通。这种状态也许就是一种悟道吧,是一种真正感受和掌握了寻求幸福和改变的力量。生活中有些朋友的所谓改变和彻悟,可能只是一种情感淡漠罢了,是一种在努力尝试而不得之后的安于现状,是一种习得性无助,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自我放弃。



对于这种积极的平衡状态的训练和获得,我觉得“早期教育是幸福,亡羊补牢不是祸。”对于我们任何一个想改变自己的人,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