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城历史与传说

 资金长阳 2018-05-24

1、赣江源头的传说

千里赣江的源头,是在石城县境内的高桥岽。那里古树参天,林海连绵,奇花异草,珍禽走兽,风光无限。传说,当年观音菩萨路过高桥岽,被那里秀美的风光所吸引,一只调皮的小猴出其不意的从观音手中抢走了圣水瓶,不小心将圣水瓶摔倒在山顶的岩石上,圣水流过之处泉水汩涌不止,从而造就了清澈甘甜的赣江源头之水,也造就了碧波滔滔的千里赣江。

2、石城灯彩来历及传说

从西晋末年开始,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五次较大的战乱,为躲僻战乱,中原汉人大量迁入石城,中原文化也开始影响石城,舞龙、舞狮这一习俗也开始在石城出现。据有关史料反映,唐朝初期,

石城的生产力十分落后,人们无力抵御自然灾害,总是把希望寄托于神灵。遇上旱灾虫害时,这些中原汉人就运用中原舞龙求雨的形式,祈祷降雨除灾。当时石城没有彩布和彩纸,他们就用稻草制作龙具,在田头地角舞动,以求降雨除灾、五谷丰登,这就是后人称的“秆龙灯”。“秆龙灯”是石城最早的龙灯雏形,也是石城灯彩的先驱,直到现在仍被石城人称为灯王。随着石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善,文化水平的提高,石城客家人在继承中原舞龙、舞狮艺术的基础上,不断结合石城的环境特点、生产、生活习俗,创造性地发展了许多灯具、灯舞、灯歌,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城灯彩。

《茶篮灯》:相传,在石城仙姑岭修道成仙的刘瑶英,见“通天寨”处有一种茶青年茶农,勤劳英俊,能唱善武,动了思凡之心。一日他随王母娘娘去瑶池游玩之时,偷偷地将七棵茶叶小苗,带与凡间送给青年茶农,青年茶农将它种在通天寨的马栏里。数年后,满山茶树郁郁葱葱,茶叶色味俱佳,用通天寨山泉泡饮,更是芳香醇清可口,成为江南名茶之一。到了明代,正德皇帝巡游江南,听说石城通天寨所产的“马栏雨前茶”别具风味,芳香醇厚,下旨石城知县进贡饮品。皇帝饮后,

龙颜大悦,亲赠黄绫百叶宝伞一把给石城茶农,知县和通天山寨茶农一起敲锣打鼓鞭炮相迎,时值元宵佳节,茶农提着茶篮围着宝伞歌舞,热闹非凡,后经茶农创编成茶篮灯,舞灯唱歌,表达茶农的丰收喜悦之情。

《蛇灯》:相传,石城大由濯龙村民依琴江下游两岸而居,大由河的河东住刘姓,河西住杨姓,往来甚密,婚配者较多。河东刘员外有一女叫鸣凤,其大媳妇乃河西杨忠原之妻妹。一次鸣凤随大嫂去杨忠原家喝妹夫的生日酒时,与杨忠原的小儿石广在田野玩耍时,遇到一条毒蛇,吓得鸣凤放声大哭,石广不慌不忙,捡了一根竹叉,将蛇打死。从此,两个小孩来往也增多。光阴似箭、日月如棱,鸣凤和石广都已长大成人,经媒人介绍定了百年之好。迎亲那天,当接亲的花轿行之西山莲花寺时,突然乌天黑地,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莲花寺老方丈一看知道不妙,有妖怪抢亲,急将鸣凤藏于新铸的大钟之内,又给石广换上道衣列班念佛颂经,求助观音菩萨前来除妖。两条蛇妖为报石广打死毒蛇之仇,到南海请来好色的龙王四龙子前来抢亲。他们冲进庙来,到处寻找,将鸣凤、石广捆绑起来,准备带走,这时,观音菩萨请求华光大帝前去解危。华光大帝率领五百火鸟前来助阵,

南海四龙子和两条蛇妖为了逃命,用神剑戳穿西山直通南海,南海之水从洞中冲来,淹了大由濯龙村。这时华光大帝取出一粒火丹朝洞中丢去堵住了大水,数只火鸟将其中一条蛇妖杀死,而另外一条蛇妖藏进了一个山洞中,村中勇士“圣英公”率领几名壮汉冲入洞内与蛇妖进行了一个多时辰的拼搏,终于将蛇妖杀死。从此,濯龙又恢复了往日平静。村民们为纪念华光大帝和“圣英公”的救人除灾驱妖之功,筹建华光庙一座。每年农历九月十八是华光大帝诞生之庆,扎成蛇灯,再由华光大帝塑像压阵,进村入户巡游,让人朝拜。同时定于每年正月十五晚上还要出动蛇灯巡游,以求平安。

《板桥灯》:相传,木兰地域,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沿河两岸盛长兰花,其四周松杉参天,樟树盖顶,故称木兰。木兰村东南临河边的银沙湾住有蓝石柱爷爷和孙女蓝花花俩人蓝花花婷婷玉立,聪明过人,蓝花花与河对面的许文戈相爱了。许文戈乃大户许员外之子,聪明伶利,诗书满腹,从小有才子之称而闻名乡里。两人在兰花盛开之期订婚,定于冬至完婚。说也奇怪,自订婚之日起,从西边的大山中常有几朵黄云飘向木兰上空,放出一种臭气,冲淡了兰花之香,有的人闻之呕吐或

昏倒于地,顿时闹得人心惶惶。不久许员外、蓝石柱共做一梦,梦见一怪虫妖驾着黄云前来抢亲,随后又有“求真君显灵”的声音似有似无,在耳边回响。在许员外和蓝石柱倡议下筹集资金,全村动手兴建真君庙于木兰上斜之地,从建庙之日起黄云不再飘来。翌年元霄节,许员外和众村民协议定,为祭祀“真君”,求得吉祥平安,丁财两旺,全村各家按家中男丁计算,每丁一板桥灯,从正月十二至元霄三天舞板桥灯,捆锁妖怪虫害而成习俗。

3、桂花屋与太平天国

桂花屋陈列馆的前身是一座清代古民居,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于1851年,距今已159年,是典型的天井式客家民居,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民居因太平天国运动而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石城县曾是农民革命力量和封建阶级激烈搏斗的一个重要地区。特别是在太平天国的晚期的1864年,天王洪秀全逝死,天京沦陷,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继位为幼天王,号洪天贵福,称洪福王真。幼天王在干王洪仁王干、昭王黄文英、尊王刘庆汉、恤王洪仁政等王的保护

下,退守石城。太平军在石城与清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弹尽粮绝,幼天王等五个王均落入清军手中,关押在石城县城县城的桂花屋。。当年幼天王等人在囚室题诗:“有志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得难谋;足跟踏开云山路,眼底空悬海月秋”。因此,桂花屋就成了这段重要历史的实物见证。桂花屋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与太平天国存在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巧合:

巧合一: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于广西的金田,广西简称“桂”。1864年太平天国终结于石城,幼天王洪福王真等五个王关押在石城县城的“桂花屋”,也是“桂”。

巧合二:太平天国兴盛时期建都在南京,南京也别称为“石城”。而太平天国终结于江西石城县,也隐含着“石城”。

巧合三:太平天国幼天王洪福王真,干王洪仁王干,尊王刘庆汉,昭王黄文英、恤王洪仁政等五个王在石城县落入清军手中后,被关押在石城县城的桂花屋。

桂花屋是一栋典型的“天井式”客家民居,建筑物分五井,屋顶建有五座“龙头”。而这栋建筑中恰巧关押了太平天国的五个“王”。

巧合四:太平天国于1851年起义,1864年终结。而关押幼天王的“桂花屋”是一栋占地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大建筑,该建筑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它始建于1851年(与金田起义同年),1864年落成后,房屋的主人还没有住进去,就先将幼天王等人关押进去。桂花屋的始建时间和落成时间与太平天国起义时间和终结时间刚好同一年。

现在,我县把桂花屋打造成一个展示石城历史文化及客家文化的综合场所,内有太平天国史料馆、民俗博物馆和石城名人馆。

有人为太平天国这段历史事件写下一首诗:

幼王继位续天朝,转战琴江灭敌妖。

陷落清军囚桂巷,昂扬就义气冲霄。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直属县——太雷县

随着红色区域的不断扩展和革命政权的不断巩固,1933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决定,增设太雷县,随即成立了太雷县临时苏维埃政府。太雷县先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管辖,1934

年5月后,太雷县与瑞金、西江、长胜同为中央直属县。

1933年11月底,太雷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会在横江召开。大会宣布正式成立太雷县苏维埃政府,并选举产生了太雷县第一届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温振兴为县苏主席。大会部署了建县后的工作方针和各项任务,具体布置了借粮筹款、扩大红军、优待红军家属等工作。

太雷县县苏机关驻横江车寮脑上(现横江粮管所)内设土地部、粮食部、军事部、文教部、政治保卫局、工农检察部等工作部门。下辖原石城县属的横江、大由、龙岗、珠江(珠坑)、洋地,以及原属瑞金的日东、胡陂和原属福建宁化的淮阳等8个区苏政府。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主力红棍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在此前夕,太雷、石城两县的党、政、军、群工作人员合编为700余人,500多支枪的石太游击师,由太雷县军事部长陈银发任司令员,县委书记温兴浪任政委,继续与围剿的国民党军周旋,1935年2月18日,游击师在横江七古寨上的古子寨遭到袭击并被打散,太雷县委、县苏才停止活动。

作为曾经的中央直属县,太雷县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

关报《红色中华》中有多次涉及太雷县的记载:

“在中央的四个县份(瑞金,西江,长胜,太雷)现在都已超过了原定计划,„„太雷遂到了二千六百四十余名。”

“从六月一日到十日止,太雷新扩大的战士有一千一百余名”

“太雷的扩红突击,以最后的坚持与努力,获得最后的胜利了,截至十五日止已到补充师的有二千九百八十七人„„这次太雷新战士中的质量是很好的,有大批的干部加入红军,横江,大犹,株江,日东等区都有过半数的干部加入红军,支部书记乡苏主席有三分之二以上加入红军,新战士中的党团员据红五月中的统计,占新战士全体的百分之六十” „„

在这样的革命浪潮下,涌现了很多一家大小齐上阵,一村老少当红军的事例,据《红色中华》记载:1933年6月28日,太雷县珠江区高玑乡陈捷仁,领导了自己两个亲弟,三兄弟同时加入红军,这一光荣的消息传播到了全村老幼中,就引起了一个农友(忘记了他的名字)带了他自己三个儿子全家父子四人一齐加入红军,这样更引起全村的惊奇,便有一个刘子皆同志三兄弟也领导了他的左邻

右舍和亲朋戚友一致武装上前线,在这样的情形下,造成了全村惊天动地的扩大红军的空气,三天内共动员了六十余人加入红军。

1934年9月下旬,屏山区在一次突击动员大会上,除女同志外,到会的党员、团支书、乡苏主席等79人全部报名加入红军„„

随着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包括太雷县在内的16000余名石城儿女最终踏上长征路。战争是无情的,战场是残酷的。壮士们在萧萧秋风中告别故土,却没有几人能再次回到家乡,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石城人仅六十余人,其中太雷县有52名。此外,即使不算后来被划回瑞金和福建宁化的几个乡的数字,在石城的烈士名单中,太雷县有近2500名烈士,而其中横江的烈士数量最多,达650名。

时间流逝,带走了很多感人的细节,再也无法还原红色浪潮下的那段历史,而我们只能在苍白的数据下,追忆苏区人民的贡献,想象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背后的故事。

5、宝福塔的传说

相传当年托塔李天王奉玉皇大帝之命,到人间巡查问事,托塔李天王脚踏祥云来到了风景如画的石城,被琴江河畔旖旎的风光吸引得流连忘返,由于向玉皇大帝交差的时间快到,他匆忙返回天宫,却把手中的宝塔遗落在琴江河边,化成了这座壮观华丽的宝福院塔。

这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而据史料记载,宝福塔是一座佛塔,始建于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落成于1110年(大观四年)。塔身砖木结构,七级六面,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意。该塔呈竹节钢鞭形,高59.79米,底层对角直径12米,属江南楼阁式佛塔。该塔构思独特、工艺精巧、气势雄壮,充分展现了盛唐、大宋的建造风格,是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与闽粤特色融合的结晶。该塔是由宋代名僧应可牵头募捐而建。现在是国家级保护文物。

宝塔耸立在碧波荡漾的琴江河东岸,最使人赞叹的是该塔塔墙北面较直而南面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虽经千年风雨苍桑,仍挺立依然,纹丝不动。河中有一深潭与塔相距数华里,潭水潆回澄碧,波光浩渺,天光水色,塔影宛在潭底,犹如玉龙戏水,成为古时琴江八景之一——塔影江心。

有人为赞美宝福塔写下一首诗:

塔影江心水色光,千年屹立展辉煌。

风姿再现新时景,宝顶凌霄永盛昌。

6、石城阻击战历史与传说

第五次反围剿结束后,广昌县失守,石城县成为了保卫中央苏区政府所在地瑞金的北大门,为争取中央苏区政府和中央红军主力集结转移的时间,中革军委命令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在石城县实施了一场著名的的战役—“石城阻击战”,这是长征前红军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后一场较大规模的战斗。当时为了迟滞敌军向南推进的步伐,在石城县城以北设立了三道防线,李腊石石是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战场。为了纪念当年的战斗英雄,我县斥资1400万元,在这里建成了现在这个融红色、绿色、古色于一园,集革命传统教育、休闲、健身功能于一体的高品位主题公园。 “李猎石的传说”

相传,该山有一石洞深不见底,洞内住有一神仙并堆满着金银珠宝,还有一条硕大无比的金牛。为

了观察凡人的品质,神仙将一位忠诚老实的放牛娃带入洞内玩耍,并允许他自拿金银珠宝,诚实的小孩只拿了一小块银子回到了家中。贪心的父亲第二天进入洞内,将珠宝装满了两布袋,又想将这条金牛拉走。神仙发现后非常震怒,将贪心的父亲关在了石洞内,金牛珠宝隐遁而去。看看哪个运气好,今天能否发现这个藏宝的山洞。

7、通天寨传说

①南庐屋后龙山通天寨的故事

据说,远古时期,通天寨是东海龙王的行宫。东海龙王派了龟仙夫妇负责守卫,并将此命名为“龟仙山”。千万年过去,龟仙夫妇化成了一对石龟,其余的龟兵龟将则化做了无数的龟裂石板,成了这座山永恒的守护神。

有一天,一男一女俩位仙人在这里不期而遇,他们同时选中了这座美丽的山作为自己的修炼之地。为将这块风水宝地占为己有,两位仙人在山上争吵不休,山上的土地公公出来调解,让他们比试仙术,谁的道行高,则可以占用此山修炼。两位仙人商议后,决定比试搭天梯上天,谁先上天谁为胜

者。两位仙人摇身一变,化成了两支石柱发疯似的向天上升起。他们只想取胜,而猛烈的冲击波带来了地动山摇、飞沙走石,祸及周边生灵。玉皇大帝闻讯后龙颜大怒,命令雷公出击劈断这两支发疯猛冲的石柱。一时电闪雷鸣,将两支发疯的石柱劈断。而“龟仙山”上的主岩外亦变成了“外如两指相箝、内若两掌半合,仰视苍穹通天”的形状,后人遂将“龟仙山”改名为通天寨。 ②南庐屋后龙山的生命之根与生命之门

话说两位仙人为争夺风光秀丽的通天寨为自己的修炼处,化成了两支疯狂冲天的石柱祸及四周的生灵。两支石柱被劈断后,玉皇大帝下令二郎神下界捉拿这俩位仙人上天问罪。

玉皇大帝怒斥他们道:“你们两位道行太浅,私欲太重,现剥取你们以前的修行,贬为凡人,重新修道。”并划定了他们两个在通天寨上的居住地,男的住通天寨的西侧山腰,女的居通天寨东侧的通天岩内,不可以越界。

两位仙人遵照玉皇大帝的旨意,分别在各自的领地内劳作和修炼。成为凡人之后,七情六欲油然而生,久而久之双方产生了爱慕之心。但要重新修道成仙则不能结婚,他们只能把爱埋在心底。通过

千年修炼,他们重新成为仙人,男的称“妙石仙人”,女的称“玉泉仙姑”。后来,男仙人化成了昂扬向上的“生命之根”,女仙人化成了巧夺天工的“生命之门”。 两座奇石一阴一阳,而同处一山,堪称罕见。

③醇香的通天岩茶

在通天寨上重新修道成仙的妙石仙人,决心寻找天下最好的茶叶树,移种到通天寨。

他历尽千辛万苦,一天来到了一座大山脚下一户茶农家,茶农取出了几小片茶叶,沏了一杯茶给妙石仙人。妙石仙人品尝之后,觉得醇香绵长别具风味。于是赶忙作揖求教,茶农告诉他,这种茶叶是大风从山上吹下山来的,这座山的半山腰上长着几株上乘的茶叶树,茶树周围有两条成了精的大蛇天天守护着,没人能靠近。

第二天上午, 妙石仙人身背宝剑登上了山,当他向茶叶树靠近时,两条蛇精向他猛扑而来。妙石仙人抽出宝剑,使出仙术与两条蛇精搏斗,最终将两条蛇精杀死,并采集到了所需的茶叶树种,回到通天寨进行精心种植。不出数年,寨上的茶叶就名噪远近。

至明代中叶,正德皇帝巡游江南,听说了石城通天寨所产茶叶的美名后,下旨石城知县进贡。正德皇帝饮用石城进贡的通天寨茶叶后龙颜大悦,亲赐一柄黄绫百叶宝伞给石城茶农。

直到今天,通天岩茶仍远近闻名,引得观景、购茶、品茶者纷至沓来。

④通天寨的仙人犁田与石灵芝

相传妙石仙人一天突发奇想,石城境内石山遍地,如果能在石头上种出东西来,那真是功德无量。 妙石仙人选择了通天寨西侧的一处石坡作试验,他从身上拔下几根毛发,运用仙术把它变成了一头力大无比的牛和锋利无比的犁,不一会他就把石坡地犁好。

妙石仙人为了在石头上种出东西来,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外出求教耕耘之术。他的行为感动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赠给他一株石灵芝,并传授给他栽种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石灵芝终于种成。据乾隆年间《宁都州志》记载,石城的石头山上有石灵芝采摘的历史。

如今,虽然通天寨上的石灵芝已很难寻找,但妙石仙人犁出的石头田仍保存完好,沟垄块垒,形状毕肖,后人将此称为“仙人犁田”。

8、九寨温泉的传说

相传,玉泉仙姑求助观音菩萨用圣水为通天寨引来甘澈清甜的泉水之后,风光无限的通天寨成为了盛夏季节“七仙女”沐浴的地方。但到了冬季,通天寨上的泉水温度太冷,不适宜沐浴,这就难到了“七仙女”。正在“七仙女”犯愁之际,玉泉仙姑向她们出了个主意,让她们也去求观音菩萨相助,在人间造就一个温泉,供人们冬天沐浴,也是为人间造福。“七仙女”们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她们一起找到了观音菩萨,软磨硬泡,好话连篇,终于打动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张眼一看,离通天寨不远的九寨,也是一处山青水秀,幽谷清静的好地方,十分适合冬天沐浴。她从圣水瓶中取出几滴圣水,洒在九寨山谷的岩石上,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九寨山谷的岩缝之中,不断汩涌出温度适宜的温泉。这里也就成了“七仙女”冬天经常光顾的沐浴之地,九寨温泉从此名声大振,声名远播,温泉沐浴者纷至沓来。)

附件5:

9、客家人来历及人物简介

(客家迁徙的主要路线)石城县是纯客住县,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客家人最大的中转站和聚散地,在客家民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古代,石城县是百越之地,居住着百越族人,后来是山都木客的居住地,再后来是畲瑶族人的居住地。百越族人的特点是:断发、纹身、刺臂而盟,架木而居,多食水产,擅长水战,语言特殊,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时,他派出了数十万军队南下赣南砍伐木头北运建阿房宫。百越族人视这些汉人军队为敌人,不断偷袭侵扰这些伐木军队,造成严重死伤。后来,秦始皇下令这些军队强制将百越族人迁到长江以北的汉人居住地,分解、同化他们。而有些百越族人反抗北迁而逃入了深山老林之中居住,不敢与社会接触,产生了近亲通婚,人种慢慢兑化。变成了个子矮小、肤色黝黑,有自己独特语言,会使用自己的乐器,擅长做木器的百越族的后裔,史书上称之为“山都木客人”。后来“山都木客人”最终消亡,石城又成为了畲、瑶族人的居住地。所以石城有许多地名还有带畲的地名,如:大畲、下畲、上畲、杨家畲„„等等。当时的畲、瑶族人多以打猎为生,也会烧荒耕作一些农作物,每年换地烧荒耕种。西晋开始,以中原为中心的区域出现过五次较大的战乱,大量的中

原汉人为躲避战乱进入石城。南迁的中原汉人,并不都是成为了客家的先民。南迁汉人渡过长江后在鄱阳湖稍作停留,然后再选择向南迁徙的方向。有的人直接进入闽南、闽东,这些人成为了福佬人;有的人直接进入粤海广府,成为了广府人;有的直接进入海南,成为了海南人。而进入到赣、闽、粤交汇曾是百越之地的南迁汉人,才成客家先民。这些客家先民是通过两条主要线路进入石城的:第一条路线是南迁汉人从鄱阳湖逆赣江而上,石城是赣江的源头,地理偏僻,周环山,适宜生存,远离战乱,他们在源头定居下来;第二条路线是,他们从鄱阳湖沿抚河、饶江、信江进入赣东抚州一带,然后从广昌进入石城定居。在战乱时期能向外逃生的都是属于有钱的、有文化的人,他们才具备了长途迁徙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知识,而一般的人是无条件迁徙,只能在战乱中听天由命了。从客家姓氏族谱中也可以寻找到答案,客家人在中原的祖先都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这些人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同化落后的文化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原汉人进入到石城及其周边的区域后,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将当地的畲、瑶族人同化,融合、结晶,形成了一个渐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由于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石城必然成为了接纳进入百越区域内的中原汉人的第

一站,也造就了石城成为了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散地。

(1)北伐客家战将——赖世璜

武昌起义的爆发,吹响了推翻清朝封建体制的号角,北伐战争的枪炮声,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序幕。多少客家儿女追随着孙中山先生转战南北、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书写出了一部鲜活的历史。北伐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军长赖世璜,用其年轻的生命和卓著的战功,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战歌。 赖世璜、字肇周,1889年出生于石城县屏山长溪。1908年考入江西省陆军小学,后升入南京陆军中学,民国三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步入军旅生涯,历任连长、支队长、旅长、师长等职。民国十五年率部加入了北伐之师,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军长。他挥师北伐,首先攻克了赣州,然后分兵两路,一路横扫闽西,一路攻克抚州并协攻南昌,战果辉煌。随后他率部连克福建、浙江、江苏等省,并驻守江苏无锡,他所率的第十四军成了北伐军中的一支劲旅。

但是,这位在北伐战争中战功卓著威望极高的将军,既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又与桂系军伐素无交往,命运注定是悲剧。1927年将介石下野东渡日本,白崇禧等桂系军阀控制了南京政府,不太亲近桂

系的赖世璜被白崇禧视其为蒋介石的人马,列入了被排挤的对象。为了达到排挤赖世璜的目的,白崇禧不断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赖世璜经常率部孤军作战,而在军火、军饷上又不给予支援,造成了第十四军的战斗力明显削弱,损失严重。借机白崇禧强加给赖世璜将军一项莫须有的罪名:“克扣军饷,畏缩不前。”而赖世璜将军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铁汉,他在军前与白崇禧据理力争,并当众指责白崇禧,从而加重了白崇禧对赖世璜的仇视心理,并下定了除掉赖世璜将军的决心。1927年9月29日,赖世璜去上海治病,刘峙所部宪兵队奉白崇禧之命在火车站绑架了赖世璜将军,并关押在上海军政部四十多天,后又被押解到南京第一陆军监狱监禁。1927年12月30日,白崇禧下令杀害赖世璜,一代北伐名将,年仅三十九岁的赖世璜将军被桂系军阀杀害,制造了北伐战争中的第一大冤案。1928年国民政府为赖世璜将军平反,以陆军上将因公亡故例予以抚恤。

(2)北宋客家名相—陈恕

陈恕,字仲言,宋代石城县第一名进士。陈恕自其曾祖起迁徒石城定居,其曾祖生嵩、嵩生光嗣、光嗣生恕。陈恕出生于公元(945年),太平兴国三年(978)进士及第,官领“三司”之职,1004

年病逝,朝庭追封其为晋公,赠吏部尚书。

陈恕自幼受客家先贤的影响,奋发求学、刻苦读书、追求上进、为人正直。入仕后为官清廉、精于吏治、忠于国事。淳化二年(991)任参知政事,淳化五年(994)任盐铁使。任盐铁使期间,陈恕任劳任怨、兴利除弊、清廉为国。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国库收入数倍增长,深受太宗推崇,太崇亲自题字于殿柱上:“真盐铁陈恕,”并升任他为礼部侍郎。

至道三年(997),真宗即位后,陈恕改任户部侍郎。真宗责令陈恕上报国库情况,而陈恕迟迟未报,经真宗再三催问,陈恕才说:“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国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听后大加赞赏,视其为忠臣。至道四年(998),真宗北巡,亲命陈恕为转运使,总揽北巡期间的财物、交通、迎送、安全等事务。后又将其改任吏部侍郎,兼管京官考察升调。在此期间,他知人善用,为国举才,他力举的进士王曾,后来成为了一代名臣。不论陈恕任何官职,都能做到以国事为重、秉公办事、名满朝野,深受世人尊重。

至咸平三年(1003)六月,陈恕因身体日衰向真宗清辞,真宗要陈恕推荐一个能顶替他的人方准辞。

当时寇准正被罢去枢密使之职,陈恕深知寇准的品质和才干,向真宗冒死推荐寇准。真宗深信陈恕的为人,委任寇准为三司使,总揽全国财政。寇准果然不负众望,终于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代名相。 陈恕病重期间,真宗亲自安排太医为其诊治。生前陈恕立下遗嘱,要求“丧事从简,子孙不准恃恩骄纵”。后其子陈执中也成为了一代名相,书写了父子均为相的佳话。《宋史》对陈恕的生平作了祥尽的评述,并说他:“取士得王曾,举代得寇准,可谓知人之明。”并对陈恕的清廉之风、吏治之能、为人之道给予了高度称颂。

陈恕是客家历史中诞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学识渊博、为国为民、清廉公道、家教严谨,为客家人树起了一面旗帜、一座丰碑。

(3)客家私人办学第一人——温革

温革,字廷斌,石城县人。出生于宋真宗显德三年丙午(公元1006年),殁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公元1076年),属温氏同保公之六世孙。

温革家庭较富有,他自幼聪慧过人、好学上进、博览诗书、名登乡贡。后举进士不第,决心放弃科

举仕途,在家乡兴办教育,以培养更多的客家后代。于是在北宋1039年,他尽捐家资,兴办义学。在汴京倾囊购书,凡当时国子监所藏之书,只要市上有售者,尽购还乡,在石城柏中里(今岩岭堂下村)建起了藏书楼“青钱馆”,开办了客家区域内第一所私办义学“柏林讲学堂”。办学之初他曾写下:“不求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充分体现了其办学育人之决心。

通过温革的艰苦努力,办起了相当规模的柏林讲学堂,聘请了一批饱学诗书之士任教,他自己也亲自讲学。由于藏书丰富、师资雄厚、环境优雅、教育质量高,又能为学生提供膳食,一时学子盈门。除了赣籍学子外,闽粤学子也前来拜师求学,名噪江南,人才辈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和郑润甫都为其文友,曾巩参观其藏书楼和讲学堂后挥毫题字“雅儒堂”。温革热心教育之举及其深博的学识为世人推崇,闻名于朝野,被当朝皇上宋仁宗恩赐为进士,并敕封为大儒。当朝太学助教大学问家盱江李觐亲自撰文赞扬温革:“翁为名儒,性嗜诗书。手不释卷,仕途纡徐。陶化遐迩,躬蹈力趋。讲经明道,先哲莫逾。素云求内,吻契典模。”同时还为其藏书楼赠联:“照榻有嫦娥,齐问天香消息;登楼无俗客,共谈花样文章。”温革捐家资兴办义学之举载入了《大明一统志》、《江

西通志》和府县乡等志书。温革本人还著有《十友锁谈》、《隐窟杂志》、《说郛》„„等专著。 温革仙逝之后,葬于石城县高田湖坑,进士吉州伍柳菊为其撰墓表。后人建雅儒堂以祀之。现讲学堂虽然不存,而祠堂犹在。

温革捐家资、办义学、育人才的创举,有力地推动了客家办学及崇文重教观念的形成,也极大地激励了客家子弟求学上进的积极性,并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其学识和远见值得我们后人所敬仰,被后人誉为客家私人办学第一人。

(4)南宋客家名将—陈敏

崇文尚武、勇敢刚强是客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历史上,客家民系中文武志士人才辈出,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作出了巨大贡献,书写出了永垂不朽的篇章。南宋客家名将陈敏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陈敏系石城县小松镇陈家坪人,生于宋微宗政和三年(1113)。陈敏聪明好学、勇力绝伦,自少年起就随父学文习武,征战沙场,从而学到了不少实战经验,以智勇双全而闻名,后被朝庭重用。

1131—1140年,福建经常有盗寇进行掠夺侵犯,朝庭任命陈敏为总领讨贼,数次作战皆获全胜。后朝庭设左翼军镇守,陈敏任统制,驻兵漳州。1151年,因陈敏战功卓著,奉召进京觐见皇帝,宋高宗见其智勇过人,身材魁梧,特授予破敌统制之职。1161年,金兵南下攻宗,陈敏升任司马统制,率部抗金,屯兵高邮与金兵多次交锋,连战连捷,升为宣州观察使,光州观察使,兼高邮军司知章。此后一直坚守与金兵抗战,屡建战功,并升迁为左骁卫上将军,被人称为“常胜将军”,他后来所坚守的楚州城,被金兵称为“银铸城”。

陈敏精忠保国、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历树战功。他爱护士兵、奖罚分明;礼贤下士、关心百姓,只除首恶、优待战俘;能与部下同甘共苦。因此,他带出的陈家军英勇善战、团结一心、纪律严明,深受军人及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乾道九年(1173),陈敏因劳累致病,逝死于楚州军中。宋孝宗皇帝闻讯后悲伤万分,并亲自下旨:“朕惜其忠义勇敢、亟还故乡、遣使赙钱五百缗、绢五百尺、钦命男孝忠护柩溯大江归葬。”并特赠封庆远军承宣使。陈敏葬于石城县观下花园陂子脑,其生平事迹载入了《宋使功臣传》。

陈敏为保家卫国、戒马一生,抗击金兵、威震敌胆,充分显示了客家人爱国爱家、英勇奋斗的优良传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