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问:杨寄洲老师的5•20

 pxiang818 2018-05-24

本期献上杨寄洲老师在5·20当天为一线教师们呈现的12个精彩问答。

注:文字部分出处为杨寄洲老师的大会发言手稿,其他文字为杨老师亲笔作答。

希望更多老师能够感受到前辈的关爱,在国际汉语教育事业上砥砺前行。

笔记本准备好

问题1:中级综合课教学建议

答问1:我主张学生多读课文,最少读十遍。(“读”字一共10画,读一遍,写一画。年轻人,读十遍基本会背说了。)一定能学好。我在罗马大学实验过,效果出奇的好。因为演讲时间有限我不能讲。新东方的俞敏洪也主张背诵。他还讲了个生动的故事,最后,他说:我所以给在座的同学们讲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大家。如果说,学好一门外语有什么秘诀的话,那秘诀大概就是:背诵。只有这样,才能学会、学好、学通。我知道,俞敏洪的观点,可能不会被接受。我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我是接受的。

背诵是中国语文教学的好传统,可惜丢了。我们对外国留学生是不是太娇惯。我在罗马大学开始这么做,也是因为他们是大班上课,四五十个学生一个阶梯教室,(我一上课就跟院长说,你们应该多请些老师啊,院长回答:没有钱啊,杨老师。)跟国内的情况完全不同,我就采用集体读,小组读,分组背,然后表演等方法。开始也有阻力,但我坚持下来了。背诵的花是苦的,但果实是甜的,学生最终会感谢老师。罗马大学院长马西尼说:您教的这个两个班学生是罗马大学历来水平最高的。

再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上下功夫。我叫作写话。把你想跟老师说的话,写出来,交给老师,老师一定给你改。这样,你就既动脑又动手,还默默地动口。

问题2:中高级学生的语法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让学生改正自己的发音,特别是已经养成发音习惯的中级学生。

答问2:中高级学生主要是词语用法的问题,没有多少语法问题了。也没有语法能力的说法吧。应该是: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或运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能力。语法已经在一年级都教过了。发音的纠正比较难,所以我在《汉语教程》的序言里说,一开始就要抓紧语音语调的训练。语音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夹生饭难吃。当然,如果学生有志气,多跟中国人交谈,多练习,也会不断提高的。没有巧的方法。至于发音,是有技巧的。比如,纠正日本学生an的发音,就要窍门。我在《汉语教程教师用书》中讲过,可以查查。

问题3:如果上课使用的教材高于学生的汉语水平,由于教材已经订完发放给学生了,这时教师怎么调整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呢?

答问3:不能这样做!不能让我们工作的失误,让学生承担后果,这是不公平的。绝对不能这样做。我们都学过英语,没有学第一册,就让我们学第二册,行吗?把不适合学生的教材退回去。不然会引起师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会认为我们在胡闹。


问题4:拼音教学存在的常见问题与改进建议。

答问4:拼音的问题比较复杂,因为学生的母语背景不同,学习汉语拼音的难点也不一样。普遍的难点是zh、ch、sh、r,我在《汉语教程教师用书》中都说明了这些发音的教学技巧。其他音的教学也谈过,比如让日本学生学着咬舌尖,发出正确的“an安”的音来。有了正确的语音形象和感觉,练一练就会了。日本学生不会发“r”这个音,就要先教“sh”,这个对他们来说相对容易些,然后把“sh”浊化,“r”就发出来了。

问题5:中国人的一些习惯性发音若与词典课本注音不同,如“唠叨、主意”,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处理?

答问5:一般来说,还是应该按词典发音,(只有“一、不”,教材为了方便教学与学习,我们在搭配时会注变音:一yí个,一yì斤;不bù好,不bú会)。如果不按词典,就乱套了,因为老师也是各地方言都有,不能自行其是。当然,词典也会根据社情调整,比如“呆板”就随俗了,那是词典的事。语言就是约定俗成。但是,我们的教学和教材都要有所本才行。必须依照词典。可惜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竟然有错。可借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本词典在某些方面,比《现汉》做得好。比如,有的词义解释比《现汉》更准确。至于发音,还是以词典为准。

问题6:我校中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明显进入到汉语学习的“瓶颈”阶段。此阶段学生应该由掌握简单会话的初级阶段过渡到具备成段表达能力的中级阶段。目前,我们的教学难以取得较大的突破,学生也不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就此问题求教于专家及同行。怎么办?谢谢!

答问6:其实这是好现象。外语学习都会有一个所谓“高原区”或叫“高原期”的问题,使学习者感到困惑,觉得怎么也提不上去了。这时,需要的就是坚持。我认为,要鼓励学生多阅读,扩大阅读量,多写作,通过写的能力。老师也要加强对他们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大都只教学生一年,顶多两年,没有丰富的读、写教学的经验。我有幸教过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外国学生,有一些体会,也考虑得比较多,所以,在初级阶段,即进入短文阶段后(《汉语教程》第三册),就要求学生多读课外读物,要求他们写话、写日记、周记或作文(写话训练,一次写多少都可以,但必须是想告诉老师的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是自愿,但只要你们写了给我,我就给你们改,(这对老师来说,是不计工作量的,完全是为了学生成才,甘于去做的。)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汉语人才,只会说一些口语,是不行的。

问题7:长篇汉语课文怎么讲解?

答问7:我不太主张老师讲解,更不主张老师串讲课文。串讲课文完全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听的境地。课堂上是老师在唱独角戏,是单项信息传递,违背交际原则。这不符合我们对外汉语课堂的要求。我建议的做法是:

 1、采用学生质疑、老师答疑的方式处理课文(老师也可以请学生答疑,学生回答不了的,老师再答)。

2、强调预习。严格地说,《汉语教程》第三册以后,如果学生不预习,是不能上课的。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篇课文,一定是中高级阶段了。上面我说了,课文要能背下来,太长的,可以要求学生分工、分段读或背。

4、可以让学生替代老师,站上讲台,用“提问-解答等方式,处理长课文(但必须要有充分准备)

这个阶段是最有意思的教学阶段,老师要敢于放手。北语一年级下学期就让学生表演汉语节目了。学生们自编自演,说相声,演小品。表演得有声有色。一个学生没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是不可能成才的。请老师试一试。我这么做过,效果很好,学生表现欲很强,因为学得主动,所以也显得轻松快乐。

记得,我教《高级汉语教程》时,教材里有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章《清塘荷韵》,我备课时,发现先生文章里,有一个明显的错句。(“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落:物体失去支持而下来。《现代汉语词典》)

我突发奇想,跟学生说,这篇文章是一位有名的教授写的。(先生当时还健在)但有一个明显的错句,看看哪个同学能帮老师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得好好预习,起码得先把课文看懂吧,然后才能找出这个句子。结果,不出所料,大多数同学都找出来了。

接着,我对同学说,任何人都会出错。这么大的学者都出错,你们学习汉语出点错,有什么了不起呢?不怕说错,就怕不说。世界上最可原谅的错误恐怕就是说外语说错了。

另外,也要记住,不要迷信任何人,不要迷信老师,也不要迷信专家、教授。要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增强自信心。使自己学有所成。

我最后教的高级甲班的学生,参加了语言大学一次HSK高级考试(注:是汉考中心为了测试他们新出的一套题的信度和效度进行的一次免费考试,鼓励我们高级班的学生参加的)。结果,第一名、第二名都是这个班的。学生可以读余秋雨的散文集,甚至读金庸都没有太大的问题。毕业后,有五、六个学生(占全班的1/3)考上了北大,北师大、首师大、人大等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还有个学生去了台湾某大学。最后还有一位读了西南某大学的博士。

问题8:汉语语法讲解怎么生动有趣?

答问8:我从来不主张讲解语法,而且课堂上也没有多少时间让老师讲解语法。“讲解”语法的任务教材已经完成了。《汉语教程》一二册的“语法”这一项就是负责讲解语法的。真不要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去重复讲解了,没有时间。可要求学生预习。因为这也是给学生预习的内容。老师课堂上要通过提问,跟学生对话,边演示边示范,边领说,或者是发出指令,让学生描述老师所做的演示某个语法项目的句子(如把字句的讲练:老师做动作(演示),让学生用把字句描述你的动作。例如:你把门开开/关上,学生:老师把门开开/关上了。如此等等。),这一教学行为和过程是师生间有意义的、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这既是讲又是练。注意:“听说读写”这四个字,既是我们汉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听说读写技能),又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听的能力必须用耳朵听去训练,说的能力必须调动嘴巴去说来培养……。)

我们的教学语法只是课文或句子的结构支撑,是暗线。而我们教的是言语,是活生生的有交际意义的句子,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互问互答,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也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课堂上不时有会心的笑声。学生说,这样上课,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觉得太短了。

问题9:综合课课文讲解怎样融入一些活动,但又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答问9:我说过,一定要有这样的理念:我们的课堂不是老师讲的课堂,或主要不是老师讲的课堂,而是在老师主导下,让学生练的课堂。如果把课堂比作剧场,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文的讲解的过程就是学生听说练习的过程,二者是同时同步进行的。老师可以用学生质疑、老师或学生答疑的方法处理课文,不一定都让老师讲,可以让学生讲,学生实在答不了的问题,老师可以适当解释一下。老师不要干下力不讨好的事,你在上面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何必呢?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找一课书,让学生分头背一次课。替你讲一次怎么样?(当然是短文阶段以后!)

问题10:近义词怎么解释,解释到什么程度?

答问10:你哪怕能找出一对近义词语用法上的一个不同点,学生就服你了。千万不要说,“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的话。我有本《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词典》,就如何处理近义词,提供了解决方案。遇到学生提问,你只需把一对词语的不同点告诉他就行了。而且这个“告诉”不是讲解语义,而是举例。要用句子去解释。不要走单讲词义的路子,何况词义是很难解释的。有时越解释越糊涂,因为学生的词汇量有限,老师往往会以难解难。所以还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要让学生能听懂。(不可懂的输入是无效的。)

问题11:文化传播方面推广的重点、难点讲解

答问11: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不懂。因为文化这个概念太大了。我想谈一点儿看法,不一定对。我们教的汉语就是文化啊。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播工具。汉语之妙,妙不可言,汉字之美,美不胜收。喜欢书法的人都知道,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不是吗?从词典里拉来一个汉字,说不定就有千岁高龄。这不是活生生的文化是什么。何况我们的课文,尤其是中级阶段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精心打磨出来的。高级阶段都是原文,大多是经典文章。课文多以文学为主(请看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级汉语教程》马树德等编),文学是文化的最美表现嘛!我想,我的意思大家能明白。

问题12:老师与学生是保持朋友样的关系还是带有一些威严性比较好?

答问12:对不起!我不能接受“威严性”这个词,一个老师,要威严干什么,让学生怕吗?敬畏吗?不要!我曾遇到一些学生,向系办公室提出要求,换掉他们班的“法官”老师。因为这个老师从不跟学生笑,学生迟到,就让学生到外边呆着去,跟中小学老师对待孩子们的做法一样。

我主张师生关系起码应是朋友关系。“威严”这个词,最好不要用在老师身上。是否可以说“老师的威信/威望”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我的回答是: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靠老师的高尚情操和自己的人格魅力。

中国传统教育主张“尊师重教”。但我主张“尊生重学”。尊生,就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重学”的意思是: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过程:研究他们的学习心理、兴趣、焦虑、爱好、难点等等。我们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好像也非常稀少。

以上只是自己的体会和意见,没有多少理论性,可能片面或肤浅。仅供大家参考,欢迎批评。


杨寄洲

2018年5月




5月26日(周六)我们即将在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开启第二场“反思性汉语教学(教师、教法、教材)研讨会”。

6月2日(周六)将在大连理工大学(大连)举办第三场同主题研讨会。

欢迎你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