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参展艺术家: 杨海

 百了无恨 2018-05-24

杨海


1967年出生于山东,字博融。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至今。1995年至1996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中央美术学院电脑美术工作室。现任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设计学院设计基础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壁画艺术研究院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油画学会理事。2010年,油画《南湖印象之一》入选“绘画VS影像·2010山东油画作品展”并获三等奖。2012年,油画《2012皖南印象》入选“中国,中国!山东油画作品展”并获三等奖。2016年,在方圆美术馆举办杨海风景写生画展。






 ➤ 生命之八    20cm×20cm    1998年


“至哉坤元 万物资生”

          ——作画随笔



自然而然(1997年12月)


有许多人问我画的是什么,是海底世界吗?怎么能想出那么些没见到过的东西?…… 
“画的是什么”我可以讲,大家也可以去感受,而且定然因人而异。所以我往往只回答“我画的是阴阳,是生命的原始恒动。”


天地之间宁宙万物皆从无中来,皆由阴阳生。博大、平和、纯净、中正是宇宙本体至真、至善、至美的表象,这一切尽含自然之中。这也正是我作品的灵性,是我创作的方向和表现的内容,我整个的做画过程都蕴涵着这种精神。


 ➤ 生命之十六    100cm×100cm    2003年


宇宙间由于某种契机而产生了对自然灵息的感应,这就形成了各种物象,产生了各种现象。就如寂静夜空中一点骤闪,一声爆响,漫天的礼花散了开来。我的画就是这散开的礼花。 


一个想法、一种状态、一种精神当其迸发产生后,就需要用一种方式将其释放出来。作为一个画家,对自然灵动的感受自然而然要用绘画的形式来给以表现。 


当游离状态的脑细胞忽然紧张起来,我空荡的眼前就需要有个支撑起的画框,这通透的框子又会绷上平整的画布,空静的布上会绘出自己的心声。这心声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这一环一环的填充与被填充即是一种阴阳活动的反映,而我画中的符号所表现的也正是这种活动,只是呈现了一种静态的活动而已。


 ➤ 生命元素之四    40cm×40cm    2009年


生命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阴阳的交和也是丰富多彩的,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它们,我将我想到的用我的阴阳符号表现在画面上,同时把我没想到的不自然之中也表现了出来。作为第一个观者我发现了它们,而一个有心的观者发现的或许比我想到、看到的更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切尽在不言中。我画的是什么,是一、二之阴阳,也是一切之阴阳。 


“是海底世界吗?”也许是。我画的实际都在水上,但每幅画必然有水感。“上善若水”,水能包容一切,能感化一切,幽溟深远,充满神秘,柔韧长久,能克刚。我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种状态,这种精神。绘画过程中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色彩上,我常常需要反复推敲,意在能把这种精神充分地表现出来,这花去了我太多的时间,所以画上的一切必然“水气十足”。在我们的可视空间里,水汇之源何在?在海洋。我所画的一切也是海。


 ➤ 生命元素之三    40cm×40cm    2009年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不能因为我们没见着就否认其存在,作为一个画家,不仅要画他看见的,还应画他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由此我臆造出了我的合理“生物”。其实,这一切决非我凭空乱造出来的,有我所见,有我所闻,还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神秘文化底蕴做基础,铺开了去想象,推而广之,就出现了这些看似奇异却也并不奇异的“什物”。有植物,有动物,虽没有万物之灵的人类,可我却把人的精神化到了这万物之中。于是,我笔下的“什物”变成了“灵物”……


《易》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我以画而告天下。


 生命之五    120cm×120cm    1994年


生命生活(2001年3月)

人是有生命的,自然是有生命的,绘画也是有生命的。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生命”是何等的关注。对生殖的崇拜,对长生的渴求,对生命起源的探究,乃至当今世界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如火如荼的发展,都在昭示着生命的可贵。 


生命之可贵并不仅仅是因其来之不易,而是在于它一经产生便有了自身的价值,这价值就在于它存在的自然。 


造物主自可把众生灵作为白己的杰作而拥有,然而当这众多的生命融入到宁宙中时,就会产生出另一种气象。宁宙在感召他们,他们在回应宇宙,一切变的博大、中和了,他们的存在便是宇宙的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属存在,皆一法则。万物皆从无中来,各相同而各相异,同在神而异在形。形神皆备,生命存焉。 活的人,活的自然,活的绘画,在其形,更在其神。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心灵,关注绘画,拈花微笑尽在其中。


 ➤ 生命之二    70cm×70cm    1993年


古语道: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到自然中去,领略名山大川;深入生活之中,关注民俗民生,这在广度上开拓了我们创作的层面。苦读圣贤之书,参阅大师名作,聆听前人先师的心声,这在深层上丰富了自己的内涵。然而我们可曾驻目身边的小花小草,流烟飞絮……世间一切无不是灵感火花的击石。“大象无形,大声希音”用心去听,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就会有发现,就可去创造。道无处不在,身边即是,可曾有心。


对画面的关注永远脱离不开对自然对生活的关注,也永远脱离不开内心的感受。这种关系不仅适用于绘画者,也同样适用于欣赏者。


关于我的画就曾听一位朋友谈起过他的同事们看后的不同反映,有人认为非常好,有人则认为不知所言不成为画。凡此种种可以看出,作为绘画主体的画家因其感知自然而展开的绘画活动,其理念只能算是整个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客体的欣赏者因感知能力、欣赏水平或高或低,对作者意图的把握可全面可部分,可无所感也可另有所感,这一切皆因内心体验之不同而有所异。



现实中我们多少的忽略掉了观者自身的存在价值,同时更忽略掉了我们最直接面对的绘画本身的存在价值,好像绘画只属于作者。“你画的是什么?” “这个我看不懂,不知他画的是什么”……殊不知上天有好生之德,众生平等。一切皆是自然,你、我、他……皆因立足点不同而有异观。景或不同,却是一物。


 生命元素之一    40cm×40cm    2009年


对于作者固然有其主创的一面,其立意或在此,但当绘画作为画家与观者之间交流的媒体,一经完成就有了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它是自然中的一物,它有着自己的语言,它有着自我调整的能力。而这其中作者对自然的感悟越高,其绘画的自然表述能力就越强。“另有所感”在表明感悟异同之外还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绘画本身的生命价值。 


我常常会在完成多日乃至多年的画中发现新意,这种新意的产生非我所为,也非变换立场,而是绘画本身在其存在过程中发生着自然的变化,遵循着自然的法则求中正与和谐,这就是其自我调整的能力。 


这种能力表面上看可以认定是颜料的化学变化,是自然因素的影响,但其结果是完成了色彩的和谐性,画面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我关注到我画中的这种不经意的平和变化,正是这种变化可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全新理念或风貌。这便在深一层上反映出了绘画作为一个自然属物其生命的独立性。 


敦煌的石窟中显现出了原创者永远想不到也看不到的飞天与菩萨——那是时间,是空间,是历史,是自然,这一切共同造就了绘画的生命。作者所创造的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不是同一件作品呢,不是,也是。确切地说就是一件作品,这种不同的变化就是其生命存在的最好见证。我们看到了物象,更感知了精神,这种精神是作者、观者、绘画与自然四者精神的合体。 


物象是暂时的,精神是永恒的。神为体,形为用。不必舍近求远力求外象,在形式上大做文章,反观内心,一切同在。


画家是以绘画的语言表白内心世界的,如何让他人看懂自己的画,只一个真诚就够了,这也正是自然的本象。真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面对画面,就会有一个完整的表达。作为观者,对于绘画的直感就是一切。作者的意图也好,表现也好,已然完成了其使命,你所面对的就是绘画。它是一个平等的生命,只要用心去同它对话,你就会听懂它在说什么,这里面或许会有作者的话,只要他曾真心地劳作过;或许会有你自己的话,只因你真诚地面对它;这里面也必然会有它自己的话,因为它现实地存在着。


生命是流动的,无始无终,无处不在。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用心灵去感知,去发现,去表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大道冲和,生机无限。




相关链接:

“融-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参展艺术家:冯法祀 | 鸥洋 | 赵友萍 | 庞壔 | 宋惠民 | 闻立鹏 | 汪诚一 | 买买提·艾依提 | 若瑄 | 路璋 | 文国璋 | 张祖英 | 曹新林 | 唐近豪 | 鄂圭俊 | 刘孔喜 | 赵开坤 | 徐福厚 | 忻东旺 | 杨松林 | 骆根兴 | 段正渠 | 雷淑娟 | 宋克 | 梁爱平 | 龙全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