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蓁
➤ 如影如形三十六 100cm×80cm 2017年 秦蓁的油画图像显然既不是典型的写实风,也不是抽象绘画,她的作品游离在这二者之间,她在铺陈色彩时,尽量放弃固有的写实概念,同时也放弃对照片的写生。一任性情和情绪宣泄画布,颜色在她眼里是有机物体,透明,完美,诱人,生动,这有点象中国画的大写意,“大胆落笔,细心收拾”。 但秦蓁的中场收拾不是完形,不是让意图更加明确更加通俗易懂,她的收拾象外科手术,是切割,刮骨,折叠,然后重组画面的空间关系和造型体系。阅读秦蓁的作品有时需要调整观者的习惯,调整时空观,甚至是对“油画”的重新认识。可以把秦蓁的这个过程和手段定义为“抽意”。 ——王轶琼(当代艺术家) ➤如影如形三十五 100cm×80cm 2017年 在“如影如形”系列中,那些颜料勾勒的线条还在,但是,显得更为细碎。它们不再如同漩涡编织的富于节奏的音乐,而是如同火焰般在跳跃。它们不再是被一种中心性所吸引而变成内敛之物,也不再遵从某种特殊的节奏,相反,它们似乎在燃烧,像火焰一样在撕裂,在纠缠,在尖叫。它们处在燃烧的瞬间,处在不同的燃烧状态,有时候是熊熊大火,有时候趋于熄灭(看到了灰烬),有时候是刚刚点燃——这是大火般的激情在咆哮,在呻吟。它们在向上或者向外延伸,一种强力在往画外奔突,它们在竭尽所能地摆脱画布的制约,仿佛这些画布承受不了这些火的颜色,这些画布似乎已经被烧毁,它们淹没在红色之中,画面也没有中心,只是一片大的毫无章法的混沌——绘画中的线不再奠定坐标,绘画在此展现的不是激情,而是激情的强度,是激情的跳跃,如果说这也是一种声音的话,这声音就是呐喊。 ——汪民安 ➤ 如影如形三十八 180cm×120cm 2017年 那些若隐若现的草图,更让我有种惦记的感觉。颜色虽然很薄,但并不是加了很多的油,我只是希望它透明,然后用各种笔触,制造我需要的形影不离的东西。这在我内心酝酿了很久,很难挥去。
我常常在梦里映射这些笔触和念头,在梦里一次又一次在我的画面里行走,走出来,走出去,仿佛在梦里时也在涂抹颜色。那些让我感觉到平滑柔和的基理和阴线阳线复杂的阴阳转换关系。而那些平涂的颜色,能让我的内心有种稳定的感觉,这种稳定的感觉,让我的画面能够平静下来。
如影如形同时也是线索,这个线索从很久远的地方连接到现在,或者是明代,或是元代…… ——秦蓁 ➤ 如影如形三十九 60cm×50cm 2017年 ➤ 如影如形四十一 80cm×60cm 2017年 ➤ 如影如形三十七 180cm×120cm 2017年 ➤ “耳语”系列二十六 40cm×40cm 2017年 |
|
来自: 百了无恨 > 《现当代名家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