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〇一年农历七月二十九下午, 周作人乘姚家埭往西兴的夜航船 启程前往南京, 次日清晨到达西兴。 周作人在日记中曾有载: 这是周作人第一次去外省求学, 目的地是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 三年前,他的兄长鲁迅也是经由水路, 从杭州拱宸桥出发前往南京。 当时,拱宸桥因大运河之水路而兴, 往来客商都会在此作为启程或是中继点。 而诸如鲁迅、周作人等文化人士与 这座桥产生的因缘际会, 也增添了她的人文底蕴。 拱宸桥始建于一六三一年 (明崇祯年间), 初为木制桥身, 至清朝初木桥倾塌遂改建为石桥。 桥拱顶高耸以利通航, 桥面以坡道上下,成驼峰式桥梁。 从整体设计来看, 比例与构成皆十分优美, 成为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说起桥名的来历, “拱”是拱手接驾的意思, “宸”指帝王, 即迎接圣驾之处。 历史上康熙、乾隆南巡时, 也是经由拱宸桥入杭州城区, 可说是很符合其名字寓意了。 水路行船的繁盛, 带动了拱宸桥周边的设施建设, 作为曾经杭州茶楼、戏楼最为集中之处, 既可在此歇脚饮茶, 亦可在此听一曲风雅。 杭城的第一部电影播放地点, 也是选在了拱宸桥附近的一座茶楼。 清末民初时报纸有载: 影片数百幅,日日更换, 无美不搜,尤为有目共赏。 不少人为一尝新鲜, 特地赶来拱宸桥看电影这个“洋玩意儿”。 时过境迁, 繁华的漕运景象虽已不再, 但拱宸桥仍在此静静守望, 看那人来人往的百姓往返于桥上, 看那运河两岸呈现的历史与现代 相互融合的新杭州印象。 拱宸桥东侧的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在收藏运河文物、文献资料的同时, 也向参观者展现出 运河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精华。 结合在运河文化广场的地段优势, 成为运河区块旅游的地标之一。 拱宸桥西的通益公纱厂、 红蕾丝织厂、桥西土特产仓库旧址, 经过改建翻新后, 成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 运河四大博物馆, 既是工业遗存保护的经典案例, 也为老杭州人守住了旧时记忆。 悠悠河边,枕水人家。 除却那些公共设施, 如若漫步在拱宸桥旁的老街, 清末合院式的传统民居, 民国时期的联排式里弄建筑, 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 八十年代的“筒子楼”…… 这些杭州老底子各个年代风貌的建筑 仍可邂逅不少。 旧民居经过修复与改建后摇身一变, 休闲餐饮店、文创工作室、 精品民宿等相继引入, 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 昔日的老街 被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购于一身的 多功能复合式历史街区。 通衢烟雨待邀月, 塔影留馀胜处寻。 无论是旧居杭州的本地百姓, 还是新来杭州发展的新杭州人, 都能在这座城市, 找到返璞归真的情致。 古桥、滨河、绿带、院落、林荫带, 串珠成链, 一幅运河文化新画卷已经展开。 拱宸桥,在此等你,来否? 本文由杭州旅游发布原创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