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怒发冲冠”一词,世人最想到的就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一首《满江红》里的词句“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一曲荡气回肠,把横刀立马的报国豪情完全的释放出来,至今读来,令人热血喷张,实在是为民族英雄的最强音。 网络供图 而同样的,这个词还会让人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当时正值闯王李自成与大清争夺政权罪激烈的时候,吴三桂守卫着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是阻挡清军入关的最大屏障。只因为李自成手下刘宗敏捉住了京城的第一名妓陈圆圆,这是吴三桂的相好,在得知陈圆圆被刘霸占后,吴三桂怒不可歇,开关引了清兵入城,导致了异族(满族)统治中原二百余年。 网络供图 这两个人的冲冠之怒,得到的结局是不同的,一个得到后世的敬仰和认可,另一个人在得到后人的鄙夷的同时,也对他与红颜的这一段感情所折服;一个为了山河的稳固,一个为了挚爱的相守。不管怎样,他们的这一怒,在我国的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一笔,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网络供图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却是“怒发冲冠”这个典故的最初出处,这个人的怒,又为了什么呢?他的怒又体现出了怎样的豪迈情怀呢?这个成语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的是赵王得到了和氏璧,被强大的秦国君知道了,就决定拿15座城池换,赵王惧怕秦国,不送去不行,送去又怕秦王得到和氏璧后反悔。于是就有一个叫蔺相如的人出面,说要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秦国得了和氏璧把15座城池给赵国,那么就相安无事;如果秦国得了和氏璧不愿履行承诺,那么久誓死也要“完璧归赵”。 网络供图 就这样蔺相如来到了秦国,把和氏璧奉上后,秦王只是把玩,决口不提交付15座城池的事,并在言语 之中蔑视赵国。蔺相如见此情况,便说这和氏璧有小瑕疵,把璧要回来指给秦王看。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立马退到殿柱旁,抱着和氏璧,指责秦王的出言反尔,越说越怒,气得头发竖起,顶起帽子,誓要与和氏璧同归于尽。这之后就是秦王怕蔺相如毁坏了和氏璧,就同意了先把城池交给赵国,再取璧。 这就是“怒发冲冠”典故的由来,我们可以看到,与这个词对应的事件都是很有重大意义的,蔺相如的怒,是士子一诺的坚持,回报给他的是回到国内做了赵国的丞相,并和老将廉颇一起,强大了赵国数十年,列国都不敢挑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