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欣赏难在哪里?

 临窗听雨999 2018-05-24

在很多朋友的下意识中,对绘画、音乐等,尚能保持一定的自觉,知道自己可能是外行、看不懂。但是面对书法,冲口而出的是:“什么?别故作高深了!我天天写字我还会看不懂?”

事实上,您确实有可能看不懂。

这种意识的问题在于,没有把“毛笔字”和“书法”区分开。

黄庭坚信札

一、古人的书写现象

在古代,书写的第一功能,是文字表达和交流。所以,那时候,人们把字写规范、写清楚,能够辨识,起到交流作用,才是第一目的。

在此基础上,有一些审美水平高的人,开始把字往更好看了写。并且逐渐把自身的审美情趣、性格喜好放在书写中表达。这时候,他们写的字,就有了“交流”和“表达审美”两层功能。历代经典法帖中,有无数的书信、便条、文稿,就都是这个道理。

简单点不太准确的说,在古人那里,强调交流的,可以称之为“毛笔字”部分;更强调书法艺术性的,可称之为“书法”部分。

那么,在古代有没有最大限度强调文字交流功能、而忽略书写者的情感表达的“毛笔字”呢?

答案是有的。

比如考试试卷上的字、写诏书的字、写奏章的、抄书的字···这一类,在书写要求上,主要强调交流功能,不能有错字、别字,把字写规矩了、易于辨认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一类,古人称之为馆阁体。——当然,在今天看,馆阁体也有其艺术成就,但是这是站在后人的角度去二次阐释的。

清代奏章

二 “毛笔字”和“书法”的区别

今天,当毛笔书写汉字不再成为交流工具的时候,“交流功能” 和 “审美功能”就分了开来。也就是说,以辨识为目的的毛笔字 和 以审美为目的的书法 分了开来。

所以,今天我们面前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区分“毛笔字”和“书法”。

那么怎么区分这二者呢?这个说清楚有点麻烦。

总而言之,由于书法的主要目的是审美、是表达情感,所以在呈现上,就要求表现力要丰富。如何用一支笔、一张纸,有很强的表现力呢?答案就两个字:对比。

线条的浓淡、干湿、枯润、曲直,用笔的方圆、拓擫、中锋侧锋、顺行逆行,速度的快慢、急缓,结体和章法的黑白、疏密、大小···等等,都是对比的具体操作细节。一般来说,一幅作品中,表现力比较丰富、且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心情,那么,艺术价值就相对高一些(表现凝重肃穆的也一样)。

所以,很多朋友对书法欣赏还停留在“写得是否好看”、“是否整齐”、“是否匀称”、“是否能辨认清楚”上,其实恰恰违背了书法审美原则。这些都是对“毛笔字”的要求,就像今天电脑打印字一样,而非书法要追求的。

对了,假如以后去夸朋友的书法作品,千万别说“哇,写得真好,跟电脑打印出来的一样”——这样,实在是对他最大的羞辱。

所以书法圈称田蕴章、田英章兄弟的“田楷”为“田毒”,就是这个原因。他们把书法写死,变成千篇一律的电脑体、并以正宗自居了。

田楷之毒,甚矣

三、理解线条质量

具体落实到对书法的欣赏上,也是困难重重。

难点一:线条。

用来表达审美的书法,自有他的“艺术符号”,就像绘画的颜色、造型;音乐的“节奏”、“音高”一样。书法的最基本的艺术符号,就是线条。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一幅作品,是由许多字组成;一个字,是各种线条组成。所以,最基本的,就是线条。我曾经说个比喻,:线条就像金属。如果是黄金,随便摆一地杂乱无章,也是值钱的;如果是铝条,摆的造型再好看,也值不了多少钱。

(顺带说一句。一般情况是这样:面对一幅作品,懂得欣赏书法的朋友,上来关注的首先是线条;不懂书法的朋友,首先关注的是认字和内容。)

那么,线条怎么样的才算好呢?

这个,语言表述就苍白无力了。理解线条质量——也就是您能看出来,这幅作品的线条有没有力量、是不是坚挺有弹性、是不是苍茫古辣、有没有金石气···· 必须得自己亲自上手试试。

自己写了、下功夫琢磨了、亲自上手过了,才能理解什么是有弹性的、什么是死蛇一样的线条。如果不上手,是无法理解线条的好坏的。即便天生敏感,大约能理解来,也始终隔了一层。所以外国汉学家评说中国书法,总觉得隔了一层,缺的就是手上功夫。

一旦跨过那个门槛,理解了什么样的线条有弹性、什么样的没弹性,能理解线条质量的时候,再去看别人的线条,就一目了然,很清晰对方到了什么水平。

这虽然听起来有点玄,实际上这绝对是实实在在、丝毫不故弄玄虚的话。

怀素自叙帖的线条

四、读碑帖

难点二:欣赏书法,还有一个特麻烦的地方,在于要眼界非常广博。

书法,起码传统概念里的书法,是由传统发展而来,讲究临帖,讲究笔法、结体之类,得有出处和来历,不能乱写。

那么,这就要求,欣赏作品的人,你得对历代经典帖子有大致了解和一定程度的熟悉。

所以,深入书法学习的朋友会发现一个现象:如果我主要写行书,会发现分不来篆隶甚至草书的好坏;如果我主攻篆隶,极有可能无法分辨行草的好坏;如果我一直学帖,也可能不清楚学碑的作品好坏。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专攻一个方向,关注的法帖也与之相关。别的风格的书法,由于缺乏深入关注,判断的时候,自然是没有底气的。有这种感觉,恰恰说明了自己学书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入,也对自己认知比较诚实和清晰,路子很正。

一般水平的书法创作,取法无外乎常见的碑帖,诸如《圣教序》、《阴符经》、《张黑女》、二王手札、宋四家手札等等,比较容易辨认;

可是高手的创作,不满足局限于日常风格。很可能取法是比较少见的法帖、碑刻,超出平常眼界。这时候,如果欣赏者不了解那些偏僻冷门的碑帖,不熟悉书法史的风格关系,就会觉得陌生、奇怪··· 甚至认为 “这字瞎写、不临帖“。实际上,恰恰是欣赏者自己的眼界局限、看不懂这幅作品的来历而已。

如果再有高手,熟悉历代法帖,取法其中,却又蕴化得不漏痕迹,看起来面貌一新,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时候,绝大多数人、甚至很多书法从业者,也都理解欣赏不了了。

当然这类高手很罕见。更多的是,鱼目混珠的假高手,因为这两者之间不太好区分。

龙门二十品之《一弗为张元祖造像记》

五、

所以,作为书法爱好者朋友,如果想欣赏书法,请一定找支笔,上手多写写,感受下线条的各种变化;请了解书法史,读一些碑帖。

然后,也要知道,书法和绘画、音乐、舞蹈一样,是需要训练才可以创作,需要学习才可以欣赏并理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