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立“互助友爱”的家风——如何面对“校园霸凌”

 Richard_X 2018-05-24

前言:最近几年频频看到校园霸凌的新闻,每每让人唏嘘不已。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们在一起打打闹闹、开开玩笑无伤大雅,因为我们都是这么长大的,可是为何现在孩子们之间的“打闹玩笑”却会升级得如此严重?在新教育学堂是否存在霸凌事件,一旦遭遇要如何面对呢?


1. 如何看待“欺负”这一概念?

晚饭之后,一个小姑娘跑来告诉老师“下午 Ray 滑冰的时候Jack 故意把他推倒了。”这是新学期首次出现这样的事情,老师们决定就这一话题郑重地开一次班会。

在学堂有一条重要的行为规则——不欺人、不被人欺。“不欺人”指的是不能有欺负他人的行为,这种欺负可能是肢体上的也可能是语言上;“不被人欺”则是让孩子们重视保护自己的权利,并且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在有些家长和孩子的观念中,孩子们在玩耍中无意间会有肢体碰触,那么这种行为算不算欺负?有的时候只是轻轻推了别人一把,翻了他人的东西,无意中打到别人等等,这些行为能上升到欺负人的级别吗,会不会小题大做了?

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称之为“欺负”,不取决于“施”的一方,而取决于“受”的一方,因为是给“受”的一方带来了不便和伤害,自然以“受者”的标准来衡量。

2. 让人不舒服的是行为还是态度?

当一个人的行为让别人觉得“被欺负”了,那么让人不舒服的是行为本身还是对方的态度呢?例如上面讲到的无意中给别人带来了麻烦,每个人都能感知到对方的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即使是孩子对这一点的感受也相当敏锐。当对方是因为不小心碰到了自己,绝大部分孩子都愿意理解和原谅对方,而不是计较。但这种情况下产生矛盾往往是因为“施”的一方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行为虽然是无意的,但事后面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却是有意的,哈佛11张能量图中其中一张讲的就是“负面的人就算知错也不愿道歉,正面的人会在任何造成他人不便的时候先说声抱歉”。因此要破除很多孩子“我不是故意的因此就可以不用道歉”的观念,因为这种“理直气壮”的态度往往让对方觉得“被欺负”,从而出现矛盾升级。如果大家都能学会说“对不起”,那么这个世界不知道要免去多少纷争。

3.“小”事背后的“大”心态

再说回到很多人眼中的“小事”,在“施”者看来只是一件小事或是随口的一句咒骂,但对“受”者来说可能是难以忍受的暴力。此外这些小的行为若不及时制止,让孩子们觉得无伤大雅,日后极有可能出现行为升级。因为行为习惯是一种习惯,背后是一种处处考虑到他人感受的习惯,还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背后的心态很关键而不仅仅是行为本身。

4. 如何处理欺负事件

在学堂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被欺负了,那么他可以选择当众跟欺负自己的那个人摔跤,并且可以选择一个帮手,这个帮手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在这样“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欺人者”肯定输得一败涂地,摔跤结束后还要当众向对方道歉。

摔跤分为几个步骤:
第一步:摔跤前“被欺者”要走到“欺人者”面前陈述事实,说明原委并向对方发起挑战。

解析:当一个人遭受了他人欺负的时候,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事后默不作声,因为沉默并不能保护自己,反而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好欺负从而继续被他人欺负。还有一些人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由于内心的恐惧选择逃避,假装事情没有发生过,但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直面它,尤其面对一个你害怕的人说出自己的要求,对每一个孩子而言都是挑战和自信的建立。

第二步:“欺人者”可以选择立马道歉不应战,或者应战。“被欺者”有权利不接受道歉,坚持要求对方摔跤。

解析:很多人之所以会欺负他人是因为对方比自己弱小,可是在学堂因为可以请“帮手”,“欺人者”预料到自己接下来要应对的情况,有些人会在这个时候选择道歉而逃避摔跤。如果“被欺者”认为对方是处于逃避摔跤的心态道歉,而不是真心地因为自己的行为跟自己道歉,可以拒绝接受。这项规则设定也是为了让“欺人者”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影响,并且承担自己行为的相应后果,否则犯下的任何问题一句应付式的“对不起”就解决了,孩子很难深入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第三步:“被欺者”邀请帮手和自己一起与“欺人者”摔跤,三局制。

解析:当一个人的能力还不足以保护自己的时候要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这项规则的建立就是向孩子们传达这一点,让他们知道学堂里的每一个伙伴、老师都愿意保护他们。很多孩子受到欺负不愿意跟家长说大部分时候都是因为家长无法替自己“出头”,并且还会批评自己,从而选择闷声不语而受到更多的欺负,陷入恶性循环。

第四步:摔跤结束,双方回礼。“被欺者”向“欺人者”撂狠话:“如果你下次还敢欺负我,我就会把你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你以后还敢欺负我吗?”

解析:这个环节对于孩子对暴力行为说“不”非常关键,当一个人敢于维护自己的权利,每维护一次他的力量就会增长一次,这样一次一次“维权”的积累就会让孩子建立和增强保护自己的意识和力量。对于“欺人者”来说也是一次一次削弱他欺负他人的能量。

5.“家长”问责

因为学堂采取的是“家族制”,本次欺人事件的两位当事人是不同家庭的成员,作为“家长”要如何面对自己家庭“孩子”被他人欺负的情况呢?

(1)作为“家长”你是否知道团队成员被他人欺负或者欺负他人?

(2)如果知道,你做了什么来处理这件事情?

班会上请两位当事者的“家长”上台站在各自“孩子”的身后,经了解Ray 的“家长”当时目睹了这一切,但什么都没做,Jack 的“家长”则完全不清楚这件事情。

老师请 Ray 质问自己的“家长”:“你看到我被别人欺负了,为什么什么事情都不做?”

接着又请 Ray 的“家长”去质问 Jack 的“家长”:“你们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怎么教出来的孩子欺负我们家的孩子呢?”

这样的质问让两个“家长”面红耳赤,因为他们既没有展示“家长”的身份,也没有展示“家长”的责任。

如果“孩子”受到欺负不愿意告诉“家长”,那么说明家长并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和愿心,或者内心不信任家长;如果“家长“明明知道这件事情却不处理,那么就会在“孩子”心中种下“家长默许类似的事情发生”的种子,日后更不会主动向家长寻求帮助。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作为家长都是失职的。一旦彼此之间丧失了信任那么想要再重新建立就格外困难。

就在另外两位“家长”长舒一口气觉得自己家庭跟这件事情无关的时候,老师提醒他们:虽然本次事件跟你们家庭无关,但不代表以后你们的家庭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同时也是给“家长们”提了个醒,每天总结的时候要关注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状况,了解他们碰到的困难。

6. 建立“互助友爱”的家风

每一个人都希望在自己孤立无援的时候有人能够伸出一只手,而不是处在一个冷漠、彼此毫不关心,甚至是彼此欺负的环境。可是彼此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风气需要每一个人来营造,当同伴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展示的是冷漠的身份,还是关心帮助的身份?我们是当看客还是当建设者?我们是在积极维护家庭的规则还是做一个沉默的“纵容者”,最终劣币驱逐良币,让不良的风气弥漫家园?

面对这个问题,每个孩子的回答都是建立“互助友爱”的家风。接着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做了几件事情:

(1)每一个孩子站在所有人面前问大家:“如果我以后被别人欺负,你们愿意帮助我,保护我吗?” 

(2)所有的孩子问站在前面的那个人“如果我们以后被别人欺负,你愿意帮助我,保护我吗?”

(3)站在前面的孩子告诉大家“如果你们以后被别人欺负,我愿意帮助和保护你们”。

老师也加入了进来“如果我以后被别人欺负,你们愿意帮助我,保护我吗?”

孩子们一起大声地说“愿意”,也有人问“老师你是大人也会有人欺负你吗?”

“能够欺负我的人估计都是比较厉害的人,所以你们现在要好好练习武功,将来才可以保护我哦”老师笑着跟大家说。

“如果你们被别人欺负,我愿意帮助你们,保护你们,如果你们被别人欺负,你们愿意告诉我吗?”老师接着问。

“愿意”。

当每一个孩子都表示愿意帮助和保护其他同伴的时候,孩子们之间的能量场变得非常祥和、友爱。有孩子提议要拥抱一下彼此,结果大家都抱得不愿意停下来。


后记:“不欺人、不被人欺”看似只是一条简单的规则,但规则背后的目的是让孩子升起一颗为他人考虑的心,拥有保护自己的勇气和力量。想要达成这一目的需要每一个人都成为正向风气的建立者,只有每一个人都站出来捍卫原则,拒绝沉默,所谓的“霸凌”才会消失。




昭明书院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