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定波 出生中醫世家,自幼耳濡目染中醫之道,1959年入讀廣州中醫學院(現廣州中醫藥大學)
畢業先在國內基層從事中醫工作,于20世紀80年代末赴美國舊金山繼續從事中醫門診,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醫案故事 中医治病,注重辨证,依证立法,按法立方,然后对证下药,这是数千年来的传统和准绳。只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便如风驰雨骤,旋即而至。但病有复杂多变,证有真假疑似,故辨证亦有难易。要想在辨证中做到得心应手,就必须多读、熟读、善读方书,广猎先贤著作,深研名家医案,积累成败经验,充实自己。医生的本事,不在年龄资辈,而在学识的根基和实践。回眸48年郎中路,我有如此的体会。
1年后,1972年12月5日延余诊治。
处方: 乌梅15克、花椒6克、细辛3克、于姜9克、熟附片9克、黄连9克、 当归5克、肉桂6克、党参10克、 黄柏9克、吴茱萸6克, 3剂,每日1剂。
3剂尽,患者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腹痛里急也得以缓解,但直肠脱出如故。 仍予上方3剂, 另以: 大黄30克、苦参30克、地榆30克煎洗坐浴,每晚1次。 三诊: 大便日行3次,微腹痛里急,脱出直肠回缩一半,仍施以上法。
大便日行2次,直肠仅外露1.5厘米,食欲增加,畏寒消失,四肢回暖, 夜尿1~2次。 再予上方3剂,外洗如前。
大便日行1次,无脓血,无腹痛,直肠已全部回纳,精神佳,食欲正常, 体重增加,面白泛红,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 以补中益气汤善后,追踪1年,病未复发。
此案患者平素体虚,得湿热痢疾,苦寒清泄太过,而致脾肾两伤,肾阳虚损,脾失健运,引起腹胀食少,下瘌厥逆之厥阴证。 医见里急后重,大便脓血,屡用寒凉,忘却仲景 “诸四逆不可下” “厥阴之为病,下之利不止” 的告诫,更用大承气汤泻下,导致中气下陷,直肠脱出,而湿热依然流连,最终造成寒热夹杂、虚实并见、久痢缠绵之症。 乌梅丸加吴茱萸,意在散寒破阴、补肾健脾、清热燥湿、固涩止痢; 肉桂易桂枝取其壮阳补火,消阴而止血瘌。 古代: 《武成医简》就有肉桂治下血的记载, 《普济方》之桂连丸专治下瘌赤白, 《本草纲目》亦云肉桂主泻痛。 本案下痢脓血用肉桂,完全是按辨证见机而行。 当年老医生的担心乃出于爱护,40余年后的今日,余仍怀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