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良药不再苦口,让更多人选择中医

 医馆界 2021-01-05


第 09 

抓药和炮制都是手上的活,一定要做熟,一个司机不跑够1万公里,就不能叫老司机


中医馆馆长一般分为两类,要么中医大夫出身,要么经营管理出身。中医大夫出身的馆长算是书生,懂中医不容易脱离中医的本质;管理人才出身的馆长算作商人,可以将中医馆经营得更规范。

如果一位馆长出身跟上述两者都不同,中药学徒也就是药工出身,算是“士农工商”中的工,他能给医馆业带来哪些不一样的闪光点呢?

1991年,还只有19岁的姚国平,被分配到医药公司旗下的饮片厂工作,即使不是中药学出身,却阴差阳错成了一名中药学徒。

“说实话,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也抵触过中医药,中药的加工炮制都是又苦又累的活”

他说最怕的是冬天沾水磨刀,寒冷刺骨,几十把刀一磨就是一上午;第二怕就是夏天大雨来临前,打着赤膊到大晒场“抢救”草药,中草药大多有绒毛,还容易引发过敏。但是他在饮片厂坚持了下来。正如姚馆长所说,他们那个年代,即使是年轻人都比较听话。

不知该说是足够幸运,还是中医药本身有足够的魅力,非中医药出身的姚馆长,在中医药里找到了乐趣。“中医药当你只了解他的皮毛,确实比较枯燥,但钻研进去了就觉得很有意思。我第一个月工资120块钱一发下来,就跑到新华书店买了很多中医药的书籍。”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可以说是中药界的至高之言,多少代中药人恪守这份原则,严谨行事。也许是学徒生涯磨炼了姚馆长,衣着体面整洁一丝不苟,讲话逻辑清晰慢条斯理,一派卓然严谨的气质。很多见过姚馆长的同行,都被他的形象气质折服。

虽然做中医学徒只有两年,姚馆长却说那是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两年。他堪称馆长界的形象代言人,但中药学徒出身,带给他的东西不仅仅只有这些。

1

老字号的重生

生生堂所在地浙江丽水,在历史上曾是厚朴、白术和元胡等中药材的重要产区,借着药材重地的光,近两百年的老字号生生堂曾经发展的很大,最辉煌的时候,光货栈就有5000多平米,直到现在,生生堂旧址还保留着一个草药铺。

历史上的生生堂更是精于中药炮制,其“招牌”全鹿丸曾经给胡庆余堂供过货。每年三月三,是当地少数民族畲族过年,生生堂会借着节日的气氛,不仅敲锣打鼓,携鹿游行,还会当众绞鹿,显示全鹿丸的货真价实,可以说是古代中医药营销的一种典范了。

建国后,生生堂划为国有,生生堂的招牌也不复存在,直到2011年生生堂复馆。浙江地区老字号一般做大型的综合性医馆,姚馆长却选择了从一个特色独辟蹊径——四季膏方。

2

改变膏方的刻板印象

7年前当江浙地区中医馆,还在为冬季的膏方节狂欢的时候,刚刚开业的生生堂虽然随大流选择膏方作为特色,但做法与理念上完全颠覆了膏方的传统。

上到开膏方的中医,下到吃膏方的群众,大家都觉得膏方是冬季进补的,贵族的奢侈养生。生生堂却推出四季膏方,让膏方应用到全年而不是限于冬季,要膏方偏于治疗而不是一味进补,让膏方更平价。

生生堂必须得从零教育市场,当时连大夫都没有四季膏方的概念,何况大众。

“教育市场,首先是教育我们自己内部的员工,在老中医的身上做一些突破,当时连老中医都认为膏方只有冬天能做。我就拿着川贝枇杷膏,问大夫这个夏天能不能吃”。

其次是教育后勤人员,只有他们认可了,才能带动到店市民的认可。最后才是面向大众的科普宣传,2011年我们在丽水电视台,做了介绍四季膏方的“生生堂·养生时间”系列。

最关键的还是“坚持下来,坚持很重要,很多人不认可,慢慢地就接受了,不可能一下子就很火爆。”

6年过去了,2017年生生堂一年产出7000料膏方,即使夏季产量最低的月份也有500料。生生堂的受众也形成了根据季节,选择不同膏方的习惯,或为治病、或为防病。

姚馆长说能坚持下来可能还是跟他学徒出身有关系,“我始终认为膏方只是中药的一个剂型,一年四季都能用。”

熬膏的花纹像万马奔腾—姚国平

“中药煎煮的不便,以及饮用时的痛苦,将很多人拒之中医门外,让很多人直接放弃了中医治疗,难道不让中医人扼腕叹息。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意愿,是不是有一种东西让中药不再麻烦,是不是有一种东西让良药不再苦口。方便的膏方更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适合长期调理慢性病、亚健康。当良药不再苦口,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尝试中医药。”

现在生生堂的膏方一个月的量平均1500元左右,在姚馆长在内心里面,还想做得更低一些。如何做到呢,现代人极少营养不良,没必要用的滋补贵细就可以不用了;膏方必须要用的胶类,阿胶价格比较高,思考选用替代的胶类比如黄明胶。当一天的服用成本只有30块钱,那就比比汤药还要便宜。其实真正的四季膏方是节约药材的,一个30天的汤药处方,做成膏方可能只需要10-15天汤剂的量。

3

温暖的工作氛围

姚馆长的助理告诉医馆君,“馆长最会跟大夫沟通了,总能改变大夫的顽固思想”

生生堂以膏方为特色,广告打得再好都不如疗效口碑来得真,而疗效离不开大夫开出的处方,要保持跟大夫学术和业务上的交流,不要迷信中医大夫的权威,让大夫在四季膏方上尽量少走弯路,少走偏差,比如提醒大夫冬夏季的膏方肯定是有所差别。

对于大夫的引进与维稳,生生堂也没有做管理两个字,以诚相待,用最好的服务去吸引大夫,像一家人一样在交往;用特色去留住大夫,学别的地方学不到的东西,毕竟生生堂历史200年,用药考究,内容丰富,不单纯是四季膏方,在丽水人心目中,是当地最好的医馆。

对于普通员工,管理氛围也颇为轻松。“生生堂是一个大家庭,所有的员工是其中的一员,大家可以放松。”

4

精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医馆招收学徒不新鲜,招收三种学徒的就很少了,生生堂的学徒就有三种:中药调剂学徒,煎药熬膏学徒和中医师承学徒。

 

“熬膏和抓药要分开,抓药以药材的认知上为主,比如药性药理;煎药与其说是技术,“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品行更重要,好的煎药的师傅一定严格服从流程,肯定是很规范、很标准、很用心。先煎另煎虽然简单刻板,但每一次都要遵从”

生生堂还招收中医学徒,生生堂便顺应《中医药法》的师承政策,开始招收中医学徒,帮助他们公证登记,五年后便可以参加出师考试,不需要交学费,还可以领工资。

现在的年轻人思维活跃,接触面比较广,比较难引导。但生生堂会一直在做学徒培养。一旦发现好的苗子会更严厉,姚馆长强调吃苦在前。

“抓药和炮制都是手上的活,一定要做熟,一个司机不跑够1万公里,就不能叫老司机”。姚馆长正在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合适的机制,既可以培养出人才,又可以保证人才不会流失。

5

稳健地走出去

复馆7年后的2018年,生生堂才开了自己的第二家分馆,有连锁化的想法,但走得比较稳。

生生堂新馆简洁的装修

新馆也不是对老馆的一味复制,而是各有定位。既然丽水市民已经认定老馆具有膏方特色,那就延续下去,新馆就发展覆盖面更广的经方。

“老馆和新馆有本质差别,首先是地理位置上,老馆在老城区,新馆在生生堂的旧址附近,生生堂要的不仅仅是形式上旧址的回归,也是要内心回归中医药传统—经方。”

“现在的患者大包小包拎着中药,其实是一种悲哀,用药不够精简,我手头《日本汉方用药指南》,运用的都是经方,药味很少,药量也很小,如果我们也发展经方,患者一天的花费可能只有十几块钱,中药就更加平民了,中医馆服务的人群自然就更广,在新馆坐诊的大夫都是往这些方面去做的”

新馆也是生生堂未来,能不能低成本连锁的一个试探:新馆装修只花了两个月,姚馆长在没有请设计师的情况下,利用颇具中医药特色的装饰,比如生生堂的老物件,朴素不失高雅,强调简洁而不是花大钱装修的盛气凌人,装修成本还控制得非常好,

丽水是一个相对信息不够发达,中医药的氛围比较弱的地区,生生堂用平价四季膏方剂型打开了局面。四季膏方在丽水成功了,希望未来能够走出去,形成权威性的品牌。

生生堂还会建立全国性的膏方中心,在便利的快递服务的加持下,为不方便熬膏的医馆代加工。

当年只有19岁的中药学徒姚国平,在饮片厂,在书本里学习中药;如今一馆之长的他,不仅要了解中药本身,每年都会有计划去产区寻访道地药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道地药材的意义,才能从合法的途径去购进好的中药。

职位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曾经还是学徒的姚国平有了更多的担当。现在他是成功的馆长,未来能不能让“良药不再苦口”成为现实,能不能让更多的人选择中药治疗,我们拭目以待。

I 访谈嘉宾

姚国平19岁入行成为中药炮制学徒,痴迷中医药事业,从基层到高管,终成生生堂四季浸膏技艺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胶类中药和膏方临床应用指导老师,对四季膏方应用与推广心得独到.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医馆界(yiguanjie00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