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洪水(6)

 昵称55301288 2018-05-25

《山海经》记载远古人类文明被大洪水毁灭的事实 

大洪水(6)


接着介绍南山首经的第五座山——柢山。

 

原文: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三百里(150千米),有座山叫柢(音di)山(定点位置:今沙特阿拉伯北部边疆省,阿拉西南30千米的一座小山,海拔650米)。山中有很多溪水流出,但山上没有花草树木。

溪水中有一种鱼,形状像牛,可以爬到陆地上,长着蛇一样的尾巴,还有翅膀,翅膀长在胁骨上,发出的叫声像留牛叫,名叫鯥(音lu)。这种鱼有冬眠的习性,冬天看不到它,夏天才会出现。据说食用这种鱼,能使人不患痈肿病。


大洪水(6)

大洪水(6)

解说:古人记载,山中有很多溪水流出,但山上没有花草树木。这是违反科学理念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估计可能是被大洪水淹没过的地方。远古那场大洪水,不是雨水,而是海水所致。

因为这是一座矮山,海拔600米左右,处于阿拉伯高原与两河流域过渡地带。大洪水期间,印度洋的巨大海浪从南边,以及波斯湾冲上来后,淹没了这一带的陆地。


大洪水(6)

古人记载溪水中有形状像牛的鱼,可以爬到陆地上。这种鱼长着蛇一样的尾巴,还有翅膀长在胁骨上。很显然这是一种两栖物。因此,虽然大山被海水淹没了,但对它们来说没有带来严重后果。

古人说这种鱼冬死而夏生,按科学的解析,就是有冬眠的习性,冬天看不到它在洞里藏起来了,夏天才会出现。

古籍注解《山海经》,说留(犁)牛是一种身上有老虎斑纹的牛。牛的叫声估计差别不太大,是不是:Moo,,,哞、哞

水牛的形象图片如下:

大洪水(6)

大洪水(6)

人们想象的鯥的形象如下:

大洪水(6)

大洪水(6)

古人为什么要记录这种两栖生物呢?原来是一种中药材料,食用这种鱼,能使人不患痈肿病。说明远古时候与《山海经》同时存在的经典,可能还有《本草经》之类的《动物经》,介绍动植物的药用功效。

然而,随着大洪水之后,地球运行改变和自然气候环境改变,各个高原地区的水源不断减少,甚至枯竭,最终这种两栖动物也难逃运。


下面来看看这座山现在的情况。

通过谷歌地球观察,这一带方圆100千米都是海拔600-700的矮山,虽然群山起伏,但地势比较平坦,山与平地的相对高度大约只有100米,是丘陵山岭的地势。在柢山的定点附近,公路,估计自古就是交通要道。

我猜测在远古时候,这座山的周边可能有都邑,说不定还有朝廷的办事机构呢。为什么?因为《山海经》的“海外南经”记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嚳葬于阴。尧帝死后埋葬在海外南经的狄山。

我查过《山海经》记录的南山经三条路线记载的山,与“狄山”同音的只有柢山,可能就是指这座山。

大洪水(6)

大洪水(6)

大洪水(6)

那么,为什么古人把“狄山”定位为海外呢?我研究发现,《山海经》的“海经八卷”是周朝人编写的。周朝时候,天下已经统一为九州,九州之内称海内,九州之外称海外。

为什么尧帝死后埋葬在这里,说来话长。简单介绍一下吧,按照远古华夏文化传统,天子晚年选定接班人代理天子之后,就离开朝廷到南山区终老了。这叫终南山。从中山区的朝廷一路往西,经过昆仑,继续往西,进入西亚,到达两河流域后,再往西,最后到埃及。但可能有特殊情况,比如天子在半路去世,在两河流域以西的群山下

天子退休之后,从中原前往南山区,其实行走的路线方向是一路往西的。这种远古华夏文化传统的“终南山”,和后来印度传来的佛教“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来人类的文明历史有共同的源头啊!

尧帝的画像如图:

大洪水(6)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大洪水(6)

赵家大树以科学方法研究《山海经》,十多年来取得大量科研成果,相关论文将陆续公布。请加关注“赵家大树山海经”,更多《山海经》信息将和大家分享。如果喜欢请点赞,并转发朋友分享,谢谢! 

赵家大树山海经

微信号:zjdsshj1118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