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

 老刘tdrhg 2018-05-25

如康德所说,人不应该被作为手段,不应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觉、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

心智自由的人不会成为手段,或被工具化,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自爱学,想学,与其他无关。

心智自由的人开启的是一种生命之学,为己之学。

当一个人直面生命真实的知识与学习,他才能持续追求并坚持学习,寻找更多的学习机会,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勇于向前。这是他不断内圣外王,联结自我与他人,创造人生意义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与学习和生命有关的真实问题的过程。我们认为,这才是学习的基础,也是人之所以为自由人的基础。

教育的意义

费希特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为了培养这样的学习者,需要从幼儿园、小学阶段开始奠基。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经历过真实的玩耍的孩子,没有被真实问题所困扰过的孩子,没有体验过生命快乐奔放、思维自由、个性蓬勃迸发的孩子,可以在长大后成为一个具有自由心智的人。

作为教育公正与高质量标杆的芬兰,在其2016年的新大纲中的学习观也秉持类似的见解:

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唯有帮助他们成为自我学习者(自己设定目标、掌握学习策略、反思学习)并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因为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的一段时间,而是为了自己的终身发展。

而要达到这个愿景,并不能仅仅依赖对个体学习的关注,而是特别需要在自我导向的学习和社会性的学习之间进行平衡,芬兰新大纲中随即点明了这一点:

互动,包括与老师、与同伴、与其他成人或群体、与学习环境等的互动,才让学习得以发生。

星体模型

这是认知观和社会文化实践观的整合,是以往欧盟中大多数关于学会学习的阐述中所没有关注的。

在三年的时间里,学习素养逐步构建了完整的“星体模型”,将“培养怎样的人”和“用什么样的抓手和载体培养人”结合起来,发展出“可培育,可观察,可检测”的指标系统:

学习基础素养由三个方面构成:身心健康;学习品质;学习能力。三者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

教育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

(图:学习基础素养“星体模型”与理论框架)

身心健康是三个维度中的基础性指标,指向个体的认知神经系统发育、身体运动机能和社会性-情绪的发展。

学习品质指的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与调控性的非认知特征,其内核是自我认知与调控。

学习能力是在面对真实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方式,指向提出问题、建立联系与个性化的表达,是学会学习、批判性思维、创造性、问题解决等的核心要素,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心智习惯。

教育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

最好的学习,最坏的学习?

当下的教育为儿童奠定了这样的学习基础素养吗?

这个时代的教育,经常会处于两种相反的声浪之中。

有人认为学生在经历最好的学习:中国的基础教育如此之扎实,上海的PISA表现如此之好,被全世界所接受与学习,为什么还要进行变革?

有人认为学生在经历最坏的学习:教育如此之崩坏,学校何为?社会创新日新月异,而教育还在用大一统的流水线模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扼杀,为什么还不改革?

这两个问题的质疑反映教育内外部的张力与复杂性。教育需要自信,也需要反省,教育变革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如果他们没有体会到变革的必要性,变革的动力基础在哪里?

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学业表现,可是老师们和孩子们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在TALIS的调查中,上海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每周7.9小时)、辅导学生(每周5.1小时)上的时间远高于国际平均值。在PISA中,上海的15岁学生在2009年、2012年两次全球PISA测试中均取得了世界第一的成绩。2012年,上海学生的总平均分为613分,比OCED平均494分高出近120分。

但在这样的成绩背后,我们也发现:上海学生的学业负担一直居高不下,相比于其他同样名列PISA测试前茅的OECD国家,我们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背后所付出的压力代价大,其“性价比”远非最高。

我们的教育优势很明显,可是问题点也很突出。

不讳言身处的问题,时刻带有危机感与紧迫感,在全球视野中躬身反省,才能成就为孩子的更好的学习系统。

我们对大量的个体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课堂观察,在200多个课堂中,很轻易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

一个成绩很好的男生,在课堂中做错的时候下意识地去抄黑板上同学的答案,老师询问正确率的时候他举起了手;

一个女生看到旁边的同学写的答案和自己不一样,马上拿起橡皮改掉了自己的答案,但事实上她做的才是正确的;

几个小学生在分组,一个男生提出来不想和另一个男生一组,理由是,他爸爸说和成绩不好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差的;

在为期一周的长时段观察中,有些班级中的学生从来没有在课堂上主动提出过问题,从来没有出现过学生之间的主动讨论与争论;

……

当你坐到学生身边,跟踪他们的学习过程,观察他们在课堂中是如何思考、如何与同学互动、如何处理错题与难题时,就会发现,并非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中都产生了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或者没有达成学习目标,或者没有产生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的增长,反而在学习中养成了被动的学习心态和不良的学习习惯。

我们认为,当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面临三大困境:

1.虚假学习。他们坐在那里,但只是看上去在学习;他们假装自己听懂了,不断点头,但他们没有自己真正的问题,没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性;他们知道教师要的行为表现或答案是什么,他们只是在配合教师的教学,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学是为了什么。

2.机械学习。他们学了,但是很快就忘了;他们学了,但只关注正确的结果和考试成绩;他们对与考试无关的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很少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与应用,他们很少进行策略性的、元认知式的学习,所学难以迁移到新情境中。

3.竞争性的学习。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是最重要的,而同伴的学习和自己无关,同伴和自己的学习之间是一场你输我赢,你赢我输的零和竞赛。他们很少有机会体会到“同舟共济”,在课堂中的对话、合作并没有展现出良好的社会性技能,也没有展现出深度的对话与讨论。

当学习成为所有儿童在同样内容上的熟练度竞争,学习就变成了一件与自我、与人的发展无关的事情。

当外部的控制和压力移除后,学生不愿意去学习,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创造性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素养的核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