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旬木匠造纺车、织布机、土坯模模型(图)

 池园湖城 2018-05-25
池师傅向记者展示他制作的织布机模型。

  本报记者李保健、郭鹏/文 本报记者田明/图

  随着科技进步,纺车、织布机之类的传统手工业工具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大部分年轻人甚至只知其名,不知其用途。为了让后人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手工业工具,知晓中国曾经的手工业文明,今年春节至今,省会裕华区南栗村61岁老木匠池新年精心制作出了3件传统手工业工具模型。

  1:6的织布机模型惟妙惟肖

  9月4日中午,记者来到池新年大爷家,制作模型的“车间”就设在大门门洞里,刨花机、电锯、凿子等器具一应俱全,机器旁放着几块枣木,这些枣木就是制作模型用的主要材料。已经加工好的小木棍、薄木片之类的材料被包裹上层层塑料布,然后保存在一个纸箱子里,可见老人对这些材料的珍爱程度。

  走进屋子,记者一眼就看到了桌子上的织布机模型,这架用上等枣木制作的织布机严格按照与实物1:6的比例制成,不仅形象逼真,而且还可以操作。老人说,如果不是太小,完全可以织布。为了制作这架模型,他几经周折找到一架织布机,将其借到家中,仔细研究,然后他一边揣摩一边开始制作,整个制作过程耗费了他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制作模型为让后辈铭记历史

  老人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为了贴补家用,从十几岁起,他就开始跟随师傅学习木工活儿,经过几年历练,逐渐成了一名木匠。其后将近40年,他就靠这门手艺维持一家生活。后来自己岁数大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也逐渐好转,他再也不需要出去打拼。这些年,他脑子里一直回响着传统手工织布机工作时的“咔哒、咔哒”声,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声响越来越强烈。他曾经多次和后辈提到老式手工业工具,几乎所有人都不知所云。“织布机、纺车这些手工业工具曾经推动着我国的进步,直到解放初期,还在农村起着重要作用。尽管这些老式工具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它们曾在生产、生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铭记历史就必须铭记这些手工业工具,”池大爷说,为了让后人知道这些工具,他萌生了制作这些模型的念头,并很快买来枣木,开始揣摩、研究。尽管有着40多年的木工经验,但由于这次制作的是“微型木器”,所以池大爷还是遇到了不少麻烦,记者从池大爷拿出的一个废件盒中看到,因为不合格而被迫遗弃的零部件就有近百个。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工作,池大爷的第一个模型———织布机顺利诞生,几乎所有人看到后都赞不绝口,尤其孩子们更觉得新奇,这更加坚定了他制作模型的决心和信心。后来他又相继制作了纺车、土坯模等模型。

  希望寻找到水车模型

  池大爷说,他下一步准备做独轮车、手推播种机、水车等模型,但由于水车使用得越来越少,他找了许多地方都寻觅不到水车踪影,“如果哪里有水车,我可以去研究几天”,池大爷希望广大读者留意一下,帮他早日找到水车原型。池大爷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让后辈铭记这些手工业工具,铭记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