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岔道秋风

 wodedoc910 2018-05-25

    岔道城遗址位于北京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村,八达岭关城西北约3华里,属明代军事设施遗址,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古驿。在岔道城遗址外,岔道村西端,是古代用来传递信息的驿站。永乐、宣德皇帝巡边岔道就是住在这里。清末,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西逃也曾在这里留宿。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城遗址外,岔道村西,主干大街旁明清式临街店铺。很多院落在拆建中,应当是另行翻建明清式院落。街边还能见到旧房拆出来的古城砖。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西雄关,岔道古城西关楼。岔道古城东西关楼上分别有“岔东雄关”和“岔西雄关”的石匾额,有万历三年(1575年)题款。

    旧时,岔道城在京城西北享有盛名,一是因其素有延庆八景之“岔道秋风”的美景,二是因其曾为京城通往大漠的重要隘口和驿站。若来敌攻打八达岭,岔道城守军可以拦腰一击或攻其队尾,使之头尾不能相顾;若来敌攻打岔道城,八达岭关守军可攻击围城之敌,内外夹击迫敌退兵。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城遗址在远古时是一座土石结构的堡城,相传为汉代建造。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朝廷重修了岔道屯堡。隆庆五年(1571年),加固岔道屯堡并在墙外包砌青砖而成为岔道城。作为居庸关前哨,历代均在此驻兵。明朝,岔道城设有守备衙署,常驻守备1名,统领三名把总,兵丁788人。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据说,当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攻三天未能攻下险要的岔道城,只好绕道石峡关攻入居庸关,回身在岔道城大肆涂炭以泄心头之恨。后从居庸关进取攻下了北京城。遥想当年古城大街上,城墙上,关城门洞的石头上,沾满了双方将士的鲜血。华夏大地,数千年朝代更迭,一个貌似先进的新兴集团暴力推翻一个腐朽专制政权,建立起一个新的或早或晚终将归于腐朽的专制政权。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如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如是,洪秀全的“天平天国”政权如是,后两个政权甚至仅在取得了部分地区政权,尚未取得全国政权,即归于腐败而灭亡。历史的轮回,反复上演,人民的生命财产在专制政权的角逐之中被无奈地涂炭掠夺。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在岔道古城西关楼上俯瞰古城。中心古街之北。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中心古街之南。岔道城整个城廓为不规则长方形,依山势而建,东西长449米,南北宽185米,设东、北、西门,北门为假门,东、西城门原有瓮城。城墙高8.5米,由石条、城砖、石灰和夯土筑成,城上有垛口、望口,南城墙有烽火台2座。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古城现保留部分南城墙和东、西关楼,但关楼上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了。城内有修复的三关庙、城隍庙、关帝庙、清真寺、衙署等古建筑遗址,关帝庙庙内有先民酬谢神灵演戏的戏楼。岔道城总面积约8.3万平方米。城内外遗存大量明清古建、民居以及其它文物。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在古代建设中,有城未必有隍,只有在城内居住着官位显赫的官员才会有城隍庙的存在。万历十年驻守在岔道城的是当年西宫娘娘的弟弟,所以在城内建设了城隍庙。城隍爷主要负责阴间事情,在这里供奉的是当年城内最有威望、对古城建设有着巨大作用的人。城隍庙庙虽小而香火旺。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古城内有三棵近200年的古槐树,清代种下的,依然枝繁叶茂。它们见证了古城的沧桑岁月、喧嚣冷寂,时过境迁。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村村民委员会,几进院落,里面是二层楼。2006年,岔道村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1644年,清军入关后,实行满蒙和睦政策,没有了战火硝烟,岔道城不再驻军设防。退役军兵就地转为民户,以种田为生,兵城演变成村庄。如今城内外二百多户人家同属岔道村,部分村民就是当年守城军兵的后裔。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复建的衙署已经完工,等待装修。衙署规模很大,从旁边看进去重重叠叠的好几进的院落。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衙署前的古官井,井里还有水。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衙署规模很大,看进去重重叠叠的有好几进的院落。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从衙署旁边的高处,看衙署东侧院落。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城北边墙,残破不堪,断断续续,在修复中。边墙与远山上的烽火台相映。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城北边墙残留的墩台,红叶绿枝衬托。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秋风习习,街上人烟稀少。三华里外八达岭关城人头攒动。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古城东关楼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古城内的中心古街是一条很宽的石板路,两侧是商铺、客栈、四合院。石板路和房屋都是新翻建的,绝大多数没有开张。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在岔道古城东关楼上俯瞰古城。中心古街北侧院落。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中心古街。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中心古街南侧院落。大街南侧的商铺背后即是岔道城的南墙。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行走在古城南城墙上。南城墙主体已修复,垛口、箭孔、敌楼全无,东西城门重修了部分外墙、垛口和箭孔。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远眺古城北方远处两座高山上残留的两座烽火台。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寂静的古城,空置的院落。据当地人说,古城的房屋都是村民自行出资统一按明清院落风格翻建的,房屋都出租给了“北大青鸟”,收取租金,由“北大青鸟”运营古城。村民都搬到县城或别处居住。夏天古城里客人很多,秋冬季节游人稀少。“北大青鸟”本是个IT行业上市公司,现在多元化经营到乡村旅游行业了。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城中的二层楼是岔道村村民委员会。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古城西南城墙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一段未修复的古城西南角城墙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南城墙顶部墁砖,外高里低。排水槽朝向城里,既不给来敌抛绳攀墙之机会,又可缓解北方少雨的旱情。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在南城墙上远眺古城设在北山的边墙和墩台。古城设在北山的边墙和墩台代替了北城墙。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古城,周围山峦起伏,天高云淡,远山红叶,欣赏曾经的延庆八景之一“岔道秋风”。八达岭长城在古城的东南方。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城东关楼,城门外有一条护城河,但是很浅,很窄,只是象征性的。东关楼外的石板桥也有数百年历史,桥面石板用铁锔连接固定。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一段未修复的古城北城墙,靠近古城东关楼。

   岔道城的战略位置为何如此重要?原来,昌平西北部的南口村旧时称南口城,其实只是个边塞关口,并无百姓居住。从南口至八达岭关城(元时称北口),有一条狭长的山沟——因南北关口而称关沟。关沟全长40里,为太行山余脉与燕山的分界线。关沟内山高壑险,草深林密,沟底的崎岖小路不通马车,行人一天才能走完全程。故而南口城和岔道城不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还是关沟南北两端的商贾云集之所。岔道就是从主路上分出来的岔路。关沟北口有三条岔路,可分别到达宣化、延庆、永宁。如果把关沟比作一株巨长的树干,则宣化、延庆、永宁犹如树干顶端的枝杈。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古城东关楼

    元朝灭亡,蒙古军队退回大漠。瓦剌、鞑靼部落骑兵先后从八达岭口、白羊口、古北口等要隘南下,杀人掠物,严重地威胁着京师的安全。明朝初期,为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沿着塞外的险要地势夯筑了众多的土堡,派军兵日夜守卫,发现敌情点柴草或狼烟报告消息。长城以北的村庄名称多带个“堡”字,可能与附近的土堡有关。朝廷在财政充盈之后,又把各自独立的土堡连接成土石结构的边墙,绵延百余里。边墙的高低宽窄依山势的险陡或平缓状况而定。边墙与长城、墩台、烽火台及其它边关构成了名副其实的防御实体。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东雄关。岔道古城东西关楼门洞的石条地面和门外的石板桥凸凹不平,显当年痕迹。

    北京北部山区的明长城自东向西几乎连成了一条线,戍卫着京畿,在这道长城防线的北边还有一道防线,被称作“土边长城”。这条防线大部分修建在山脚下或者平原上,规模也要比长城小,主要作用是提前发现外敌的入侵,及时的发出狼烟信号,报知敌情。据考,明朝戍卫北部边境这道“土边城”的守军按照来犯敌人的数量、骑兵或步兵等不同的信息燃放不同数量的狼烟和鸣炮,将准确的信息及时地传递给长城的守军统领,以便针对敌情制定迎敌方案。这道“土边城”远至宣化以北,向东沿现在的112国道经龙关镇、雕颚镇、后城镇至白河堡,再向东至怀柔的四海镇。还有一条“土边城”就是在八达岭长城北边的山脚下,经岔道城向西经帮水峪、大山口,再向西至桑干河南岸的五堡镇,那里至今还有头堡、南二堡、七堡等村落,从其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当时这里是驻守外敌对一道防线。由此可见明朝在北京北部山区和北部外围地区设立了几道防线,为的就是防御蒙古外敌,戍卫京畿。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修复后的古城南城墙,城内古槐树高耸。

    可能是由于地处平缓,周围村庄较多和自清朝以来长城的功用越来越小,逐渐被遗弃的原因,所以拆卸城砖盖房架屋的现象越来越多,使得原来城墙的包砖逐渐显少,直至剩下里面的土墙,故称“土边长城”。这道“土边长城”在延庆县境内就有一百多公里,现存的已经不是很多了,大多数是留下孤伶伶的黏土夯成的烟燧。行驶在延庆和怀来段的110国道或112国道以及官厅至逐鹿的公路上,仍然随处可见断续的土墙和烟燧。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岔道城北面就是詹天佑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在此乘车感悟先人智慧。岔道城的东关楼就在八达岭火车站的旁边。出八达岭火车站自公路向北跨过铁道向西就能看到岔道城东关楼。每天,北京城铁S2线(北京北—延庆)“长城号”和谐动车组市郊列车由北京北站发出,驶向北京市延庆县,为中外游客前往八达岭长城提供了快捷通道。


岔道秋风——八达岭旁的岔道城遗址
    青龙桥火车站,在火车车厢内拍摄。去往北京北站的动车从八达岭火车站上行到青龙桥火车站,再下行去往北京北站。

    青龙桥火车站是京包铁路(原京张铁路)上的一个小火车站,建于1908年。由于地势原因,京张铁路在此以折返式铁路爬坡,一般将该段称为“人”字形铁路。青龙桥站现仅作为上行线折返点,相应的下行线折返点为青龙桥西火车站。现为2台2道,每天有8列由延庆火车站开往北京北站的柴油动车组旅游专列在此折返。站名为关宪钧题写于光绪戊申(1908年)秋季,站房保留修建时的样式。站房旁有人工转辙器模型,可供游览者尝试操作。站房右侧有京张铁路纪念碑及詹天佑塑像,塑像基座有“詹公天佑之象”六字。1982年5月20日詹天佑及其夫人骨灰被迁葬于塑像后方,书“詹天佑先生之墓”,其后有迁墓时所立的詹天佑先生生平。詹天佑铜像及墓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摄于2013年10月17日。介绍文字部分摘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