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叔岩吊嗓子,朱家夔操琴 文/侯喜瑞 余叔岩先生是继承谭派艺术,将其向前发展了一步的优秀演员,是余派老生的创始人。我们管他的嗓子叫“云遮月”,因为他的嗓音非常悦耳动听。我跟他在一块唱时,为了说戏、排场子等,常到他家去。那时他每天上午由琴师给吊嗓子,可是他吊嗓子的方法很特别,跟别人不一样。 别的人,唱老生的也好,唱青衣的也好,都是吊本行的,而他不是。他是先吊老生的西皮原板、快三眼等等,然后胡琴改二黄弦,这不奇怪,奇怪的是吊花脸的;第三段吊青衣的小嗓,总是《汾河湾》那段“儿的父去投军无音信”,刚唱完小嗓,再改花脸,唱段西皮,最后是吊老生的。 余叔岩《四郎探母》 【1925年百代唱片】 李佩卿京胡、杭子和司鼓 [西皮小导板]老娘亲请上受儿[回龙]拜! [ 西皮二六 ]千拜万拜也是折不过儿的罪来。 孩儿被擒在番邦外, 隐姓埋名躲祸灾。 多蒙太后恩似海, 铁镜公主配和谐。 儿在番邦一十五载, 常把我的老娘挂在儿的心怀。 胡狄衣冠懒穿戴, [ 西皮快板 ]每年间花开儿的心不开。 闻听得老娘征北塞, 乔装改扮过营来。 见母一面愁眉解, 愿老娘福寿康宁永和谐无灾。 起初我不明白,这么一来,按常理说,不是把嗓子毁了吗?可是他的嗓子是怎么用怎么有,并且分外好听。后来我才知道,余先生按这种方法吊嗓子实在高明。 他一段唱老生的西皮原板、快三眼等,是因为刚起来不久,气还没匀,用头一段练气口;吊完之后歇一会儿,吊花险的二黄这是为了使嗓音宽厚,唱时“打远”,防止把嗓子吊得挺高、很窄,远了听不见,近了听着尖声细气的;吊完再休息休息,就改小嗓子,吊青衣的唱。为什么老是《汾河湾》那段呢?原来这段唱“一七”音多,对老生用脑后音、拔高、嘎调如《探母》的“叫小番”等有益。休息完了之后,再翻回吊花脸,是避免尽吊小嗓,假音多,再用真嗓时,容易“左”,所以用花脸的宽音拉回来;最后才是归本行老生。 当然,每个人的天赋条件不同,也许余叔岩先生这么吊就好,别人使这种方法就不恰当,也未可知。今天说它,只是供大家参考。还有,就是想说明过去那些著名的艺人为了使自己的艺术提高,私下里不知下了多大苦功,找了多少不同的方法去练,才在舞台上达到了被人称好的程度,都不是侥幸得的。 《京剧谈往录》北京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 侯喜瑞口述、张胤德整理“学戏和演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