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论合唱训练中的 “唱、想 、听、看 ”

 昵称51896740 2018-05-25

    合唱作为音乐表演形式中参与人数最广 、最多的一种 , 其多样化的训练手段必不可少 , 甚至解决同一个问题 , 就需要许多不同的手段 , 从不同侧面去解决 。因为是参与人数最多的音乐形式 , 必然有着大量非专业人士的参与 , 合唱训练中的难题就需要 “非专业 ”手段去解决 , 恰恰这种 “非专业 ”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 笔者在训练业余合唱团中 , 此道无不通 , 其中经笔者长期实践以来 , “唱 、想 、听 、看 ”四字诀便是业余合唱团训练中甚为有效的手段 , 以下就这四字诀分别阐述。

    中国的文字可归纳分析为 “六书 ”。清朝的文字学家 , 乾隆期间举人段玉裁说 “六书者 , 文字 、声音 、义理之总会也 。意指事 、象形 、形声 、会意 , 而字形尽于此矣 。有转注 、假借 , 而字义尽于此矣 。”很显然 “唱 ”属于 “形声 ”左形右声 。但在这里笔者把它理解为 “象形 ” , 左边为口 开口唱 , 而右边为 “昌 ” , 可以理解为上面两个腔体 , 即头腔与 口咽腔 , 下面两个腔体 , 即胸腔和腹腔 , 歌唱中这四大腔体相互协作 , 共同完成发声任务 , 由此 , 是否古人在造字时 , 己经预见到现代的声乐训练手段 ?

   合唱要讲究统一性 , 即在合唱中讲究各声部音色之统一 、和谐 。合唱团体的声音协和度越高越整齐 , 则团体的表现能力越丰富 。合唱声音训练的方向和目标都是朝着统一和均衡的方向 ,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 必然要求全体队员有统一的呼吸观念相同的准备和声音的想象一致的口型以及表情 、歌唱状态要求等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就要进行正确的呼吸、共鸣及咬字与吐字训练 , 这是合唱的基本功 。

1、呼吸训练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 合唱队员的气息控制训练尤为重要 。呼吸训练关键之所在是气 息的控制 , 传统的控制呼吸的方式如吹蜡烛 、吹纸条等 。另一有效可行的方式是结合体态律动的呼吸方式 , 如双手握住撑过头顶 , 指挥来数数 ,数的同时要求团员吸气 , 刚开始可以数5—8 秒的时长 , 由指挥提示 “放 ” , 双手慢慢放下 , 同时发 “ s” , 即双手放到两股时气息吐完 , 如此反复 , 逐渐延长吸气的时间 , 巩固了呼吸的基础 , 即可进行进一步的训练 , 正所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 。

2、共鸣训练

    合唱的声音必须正确的共鸣训练 , 音色才会变得宏亮圆润 , 可提示团员腔体打开 , 如惊愕训练 , 或者提示心灵的窗帘拉开等 , 以及传统的打哈欠 、保持半哈欠 、鼻梁拉长等 。均可以使团员腔体打开 , 其后即可进行单音训练 , 及所有声部只唱同一个音 , 在双向小二度 、大二度 、小三度 、大三度 ⋯⋯ , 此法不仅可以训练器共鸣 , 亦可提高团员音准 。

3、咬字吐字训练

    指挥家严良堑先生曾说 , 中国风格的合唱要特别注意语言 , 它是中国合唱之 “ 魂 ”。在演唱外国作品时 , 要特别注重辅音与元音的关系 在演唱中国作品时 , 则应把握好声母和韵母的联系。 清晰的咬字吐字是歌唱的基础 , 中国文字大都以不同的母音和子音所构成的 , 歌唱时 , 绝大部分是用母音的连接来构成声音的线条 , 而母音构成线条则是母音有机的链接 ,如不同的母音 〔a、 e、 i、 o、 u、ü〕的来链接则要求六个母音外文通常是五个母音( a、e 、i 、o、 u,) 口型变化尽量小 , 则可保证 “横咬竖唱 ” , 圆润的声音线条立显 。清晰的咬字吐字取决于声母子音的清晰 , 慢速及长音较为容易突显清晰的咬字吐字 , 快速的咬字吐字如 《青春舞曲 》中的女高和女低声部:

    如此快速的咬字吐字 , 可采用轻声 , 即声带不振动的方式来唱此时应注意内心的音准 , 如此反复 , 即可解决清晰快速的咬字吐字 。再结合前面 “横咬竖唱 ”则可得到饱满而有共鸣的声音.

    在合唱训练中视谱阶段 , 可以让合唱团同时试唱新作品 , 此时每个声部每个人注意到的是自己如何唱准 , 这样注意力只集中到自己的声部 , 就不会被别的声部 “带走”, 偶尔也会感知到和声 , 尤其是唱长音时 , 美妙的和声会吸引每个声部每个人 , 这样团员对整首作品有个大概的印象 , 俗称 “搭架子 ”。此时 , 笔者不赞成分声部识谱 , 因为那样完全没有纵向的和声概念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 , 团员在试唱的同时 , 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活动 , 那就是“想”, 

    匈牙利作曲家 ,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经说过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把一条单旋律唱的十分准确 。换句话说 , 只有在多声部环境下才能够保证音乐所需要的美学音准 , 尤其是多声部音乐 , 一个人一张嘴如何能够做到同时“唱 ”两个以上的声部?想 , 即是另一张嘴 , 永远想着下一个音 、下一句该怎么唱 , 并能够提前调动发声机能。这和原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吴灵芬常提到的 “构唱 ”是符合的 , 也就实现了作品所需要的美学音准 , 把一条单旋律唱得十分准确也就有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对于合唱作品的更深的细排阶段 , 想 , 则是到了更复杂 、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 , 如:旋律走向 , 段落之间的联系 , 音乐表达的意境 , 音乐形象的塑造等等 。合唱团员如能做到这些 , 距离职业合唱团就又近了一步 。

一首新作品的排练 , 笔者分三步走

1、想下一个音

    在训练中团员能够做到 “one by one ”(一个接一个) , 是提高排练效率的重要保障 , 预先在大脑中形成意像 , 则是这种能力形成的保障 。

在团员拿到新谱子时 , 第一次整体读谱 , 一直要想着下一个音怎么唱 , 对于个体来说 , 是一种和声感觉 , 即使是非音乐专业的团员 , 长此下去 , 音准亦会有所提高 。笔者在排练时 , 当团员拿到新谱子时 , 我常提醒的一句话 眼睛比嘴巴跑快点儿 。此时嘴里唱的和心里想的就是二部卡农 , 这是多声部的基本形式 , 柯达伊认为 , 歌唱卡农是发展多声部歌唱的最好的准备 。在嘴巴和内心之间做这样的卡农训练 , 无疑更能加强团员的音准 、歌唱及与他人的协作能力 。

2、想下一句


    在训练达到能够 自如想到下一个音的音高时 , 也就是说 “下一个音 ”提前在大脑中形成音高概念 , 并准确唱出来 , 就可以进一步训练团员提前想到下一句 , 这为音乐段落的连贯性提供保障 , 音乐形象也就此建立 。在作品中长音或者休止是不要让眼镜和思维定格 , 如在 《金黄色的云朵过夜了 》 35节和 39小节处:

    长音处在唱的同时积极地想象下一句的音高 、力度 、用声等 , 长时间的休止处亦可想象下一句节拍 、强弱 、形象等

3、想作品的意境


    合唱指挥是合唱作品的二度创作者 , 他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分析作品 , 挖掘作品内涵 , 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创造性地诊释出来 , 并传达给合唱队员 , 与合唱队员一道演出 , 共同完成合唱作品的再现任务 , 合唱团员对于作品的二度创作亦是不可小觑 , 若是每个团员都能积极的对作品内涵给予深度的想象及挖掘 , 则可以最大限度的去贴近作曲家的内心 。

1、合唱训练中“听”音色的统一性

     音色的统一性问题也是合唱训练中的重要一环 。音色产生差别的原因较复杂 , 其中包括振动体的质地 声带的闭合 、光洁度 、形状 声带的厚薄 、宽窄 、长短 , 共鸣腔体产生的泛音列的组合 , 情绪的变化和气息的运用 , 以及传播空间的大小等等 , 都会对音色产生重要的影响。各个声部队员之间和同一声部的队员之间 , 其基本音色就有差异 。合唱训练的重要目的之一 , 就是使各个队员的音色向全体队员形成的集体音色上靠拢 。“听 ”可以使团员之间达到音色的高度统一 , 此乃趋向性使然。

2、合唱训练中“听”各种关系之间的平衡性问题

   

    合唱必然牵涉到声部之间 , 以及声部与伴奏之间的关系问题 , 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标准就是平衡与协调 。合唱中的平衡包含诸多方面 , 笔者仅从声部的横向平衡 、声部间的纵向平衡 , 以及声部与伴奏之间的平衡来探索 。合唱通常采用四个声部少则两个声部 , 多则八到几十个声部 , 但就其声部的性质和作用而言 , 又可分为很多种类主旋律声部、副旋律声部 、和声性声部 、节奏性声部和装饰性声部等 。这些不同性质的声部 , 在整个合唱作品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 因此必须对各个声部的要求有所差别 , 才能形成作品所需的平衡和协调 。由于这种情况较为复杂 , 需具体情况而定 , 概括说来 , 各声部的发声都是由音高 、音量和音色三种要素组成的 。在合唱的训练中 , 三种的平衡是产生完美效果的基本条件 。若每个团员都能做到“听 ”这三种要素 , 则可以达到高度默契 , 这些默契 , 只有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天衣无缝 。正如电脑有后台运行 ,而听则是合唱团这台机器的后台运行 , 也是团员之间在舞台表演时的重要交流方式之一 , 交流则可塑造整体性 , 塑造高度默契 。

3、合唱训练“听”的音准问题

    和声学是合唱作品写作的主要理论依据 , 和声学理论构建在纯律理论基础之上 , 由此可见 , 合唱应多采用纯律音 高关系 ,尤其是无伴奏合唱 。在国际合唱联盟及世界各国举办的合唱赛事中 , 无伴奏合唱都被作为最高级别的项 目进行竞技 。无伴奏合唱作品的难易度以及无伴奏合唱的演唱水平 , 也是评价一个合唱团体整体水平和素质的重要标准 。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家杨鸿年教授就强调训练合唱团音准 , 应多唱无伴奏合唱作品。无伴奏合唱可以排除伴奏乐器的干扰 , 纯人声更易于听 , 当某一团员的音准 、音色与别人打架时 , 通过听觉可及时调节 , 而音准的调节正是利用了纯律的倍音列 , 纯律根据自然法则 (倍音原理)而成 , 所以有人称作 “自然律 '。人声在最放松最 自然的条件下可以凭谐振(倍音列)调节自身音准 , 大量的无伴奏合唱作品的训练 , 必然可使合唱团在音准问题迈出坚实的一步 。

若团员在训练中能够听自己 , 听自己的声部 , 听相邻的声部 , 进而监听整个合唱团 , 即可塑造一个合格专业的合唱团员。

    合唱训练中的 “看 ”可分为广义与狭义 , 在合唱团参与比赛与展演时 , 即是互相观摩与学习的过程 , 一个合格的合唱团员应能读总谱 , 对横向的旋律协调与纵向的和声平衡 、总体的音响有个大概的印象 , 这些可谓是广义的 “看 ” , 而狭义看则可分为永远看下一句怎么唱音准 、节奏是诊释一切音乐作品的基础 , 合唱更是对之要求更高 , 训练时若能 “眼睛比嘴巴跑得性 ” , 先训练其唱当前音的同时 , 看下一音 , 再训练其在句尾长音时 , 目光扫描下一句在脑中形成印象 。长期坚持可大大缩短卖谱的时间 , 留出更多的时间侄释作品的整体 。更进一步的训练是能够在内心 “看 ”到音乐的形象 , 作品的意境 , 曲作者的意图。

看谱的同时看指挥很难想象合唱团中一些团员不看指挥的糟糕状况 , 尤其是在读谱阶段 , 应多提示团员用余光注意指挥的一举一动 , 在细扣作品时可避免重复劳动 。训练团员看谱的同时兼顾指挥可让团员一只手将谱子举到适宜的高度 , 双眼不看指挥看谱子 余光兼顾指挥 , 指挥胎手势 , 团员另一只手拍打腿部 , 难易程度可由速度及各种变化构成 。

小组看 :(互相目光的交流)

传统的合唱训练 , 我们经常看到的方式是坐着唱或站着唱 , 集体唱或分部唱,训练的内容一般也只是呼吸 , 发声 , 咬字 , 音准等 。而近两年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 , 许多新的思维 、新的手段被引进和应用 , 如练气 、练声 、坐唱、站唱 、热身 、换位 、走唱等 , 其中小组之间 ,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宗 ”。

结论

“唱 、想 、听 、看 ”四字诀并非孤立存在 , 而是相互融合 , 相互渗透 。在这个多元文化并行为时代 , 只有理解多元文化 , 尊重多元文化 , 学习多元文化 , 多元的合唱音乐作品 , 合理利用复合多样的训练手段 , 博采众家之长 , 才是提高合唱团演唱水平的有效手段 , 才能带领合唱团走向国际化的坦途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